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数学不是人文学科,多数人忽略了它的情感因素,导致了数学学科在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中的无力。其实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体验生命经历的过程中,凭借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力量影响着学生。因此新课程下的一线数学教师要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不断丰富数学课堂的情感意蕴,展示新课程数学文本的情感魅力,把握数学教学的情感触角,做到以情促学,以情优教,为学生的情感发展、生命成长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助推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情感意蕴 情感魅力情感触角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这就充分表达了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决定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尘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那么如何用积极健康、丰富细腻的情感来润泽数学课堂,滋润学生心田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丰富数学课堂的情感内涵
1.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
在小学阶段,儿童处理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情感的因素常常占了上风。当他们和教师的感情好时,就觉得教师什么都好,教师教的课也愿意学,学习的热情特别高;当师生情感不和谐时,他们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更谈不上参与学习了。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恰到好处的体态浯,都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提问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耐心细致倾听,并加以点拨引导,肯定正确,补充不足;讨论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关怀和爱护,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决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关注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们已自觉地纳入了三维目标,可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顾此失彼:或是关注了情感体验,课堂热热闹闹,而教学的技能目标却无法达成,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或是关注了知识技能目标,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回到了以往的机械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技能,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成为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我认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载体,过程目标是连接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桥梁,情感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认真达成目标,课程改革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3.重视情绪体验,营造安全心理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心灵自由,使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自由地思维和想象。任何压抑、干扰、胆怯、拘谨的因素,都将影响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学习的效能。即使是在安静的课堂上,也要让学生得到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的个性表现,要宽容学生在“心理安全”条件下的打岔和插嘴,宽容学生在“心灵自山”条件下的发言、争辩和讨论,以保护学生行为和情感上的积极投入,使他们能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学习上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二、“数”是无情却有情——展现数学文本的情感魅力
数学是有魅力的。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人以熏陶,给人以力量,它引发的巨大情感是数学家进行创造的强大动力,是数学家工作的最重要的意志力和源泉。因此数学在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同时,也给人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给人展现出一幅美丽多彩的画卷。
1.挖掘教材,体验简洁美
数学是最简洁的,因此简洁美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人们认识数学规律时,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总要在外形上尽量化简,因此简洁美首先表现在形式的简明扼要上。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数1×1000 9×100 6×10 9×1,我们就可以写成1969,用简单的形式表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既简洁又明了。简洁美还表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简单上。如圆周长C=2πR这个公式,不但提示了圆周长与半径之间一种简洁的绝妙关系,而且更具有达古通今、上下入地的包括力。简洁美最后还表现在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概括上。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往往是许许多多现象的高度概括。如柱体体积公式V=S·h可以展现成多种形式:当是长方体时,体积=长×宽×高;当是正方体时,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当是圆柱体时,体积=圆面积×高……而运用公式V=S·h可以概括所有的柱体公式,这是何等的简洁。
2.联系生活,体验奇异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触角的每一次延伸,都会开辟一个奇异的天地。数学的奇异美,既有内容的,也有方法的。数学中很多问题新颖、奇妙,方法出神入化,结果出人意料。如古埃及金字塔底边的长与塔之比是0.618;人的身体不管是男女老少,肚脐至脚底长度与身高之比,通常也是0.618。这些结论鲜活亮丽,学生常会惊奇不已,产生一种想弄明白的强烈愿望。因而我们要有机的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学现象,体验数学的奇异美。
3.捕捉素材,体验形式美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体现。”数学也一样。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数形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万事万物的绚丽形式,就有了数学的形式美。数学的形式美,表现在它的平衡、对称。如果说简洁是美的特征,那么对称、平衡就是数学美的一种标志。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素材,给学生带来视觉快感,体验数学的形式美。小学数学第一册的认数教学,利用对应平衡知识,用图形直观地说明一个对一个就是“同样多”。反之出现“多几、少几”时,就会失去平衡,不能一一对应。可见平衡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重要作用。又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一些平面图形都是对称图形,这种形式美给人以无尽遐想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又如:
11×11=121 123456789×9=111111111
111×111=12321
123456789×18=2222222222
1111×1111=1234321
123456789×27=3333333333
这些算式统一、有序、和谐、匀称,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内在规律,使人领略数学形式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4.感受过程,体验精神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内容概括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体验。如学习“倒数”概念后,明白了分数乘、除法可以相互转化,使矛盾得到了辩证的统一。又如“整与分、奇与偶、和与差、曲与直、方与圆、分解与组合、平行与交叉、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些概念,使他们体会到小学数学中的辩证关系。又如圆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推导,都运用了圆变方的辩证思想。在不断的抽象概括中,学生的辩证思想得到升华,享受到精神上的乐趣。
因此数学的精神美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肯定,从而产生无比的热爱、喜悦和快慰,享受了数学学习的愉快。这时数学学习就不仅是人们认识数学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引导学生体验精神美,会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激情、一种欲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精神力量。
三、万水千山总是情——掌握数学教学的情感触角
1.化静态为动态,展示数学形象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认知结构的。因此我们必须寓情于动,通过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手段,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态中赋予数学知识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正方形边长4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厂图第一个)。这个题目,如果静止地看比较难解答。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了动态化的手段,使这个图形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他们很快得到了启迪:不论图形千变万化,阴影部分的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就等于阴影部分面积。动态化的教学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受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发展,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
2.化枯燥为有趣,激发数学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学习内容不但能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发孩子的数学想象,从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趣味盎然中感受数学的情感力量。教学中要做到寓情于趣,如“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中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买袜子时只要量量你的拳头,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量量陌生的脚印,就可以估计此人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来计算的。因此寓情于趣的教学,既让孩子放松了心情,体会了数学的奇异美,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化单一为多元,发展数学品质
由于情景的引入,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理解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并不高明,有些甚至不合理,但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发展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这种由一至多、由多到精、由生到熟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好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材料,在多样的方法、多元的理解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情感力量,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例如,在《加法估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一顿饭的账单:
请学生估算一下这顿饭花了多少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了三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原价格:27、29、19、32、17、15
估算价:30、30、20、30、20、10
30×3 20×2 10=140(元)
方法二:27 32≈30×2=60(元)
29 19≈25×2=50(元)60 50 30=140(元)
17 15≈15×2=30(元)
方法三:菜单中单价的十位上的数学的和是10,即10个10,为100元,个位上的数9 9 2=20,7 7 5=20,所以一共大约为140元。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通过多元化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了数学,完善了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也是一块情感的沃土,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数学课堂的情感意蕴,挖掘数学文本的情感魅力,把握数学教学的情感触角,让情感与思维共舞,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是无情却有情的经历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得到健康和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袁慧娣《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培养研究》,《湖北教育》,2006年第3期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4.潘红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江西教育》,2005年第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情感意蕴 情感魅力情感触角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这就充分表达了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决定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尘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那么如何用积极健康、丰富细腻的情感来润泽数学课堂,滋润学生心田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丰富数学课堂的情感内涵
1.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
在小学阶段,儿童处理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情感的因素常常占了上风。当他们和教师的感情好时,就觉得教师什么都好,教师教的课也愿意学,学习的热情特别高;当师生情感不和谐时,他们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更谈不上参与学习了。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恰到好处的体态浯,都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提问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耐心细致倾听,并加以点拨引导,肯定正确,补充不足;讨论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关怀和爱护,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决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关注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们已自觉地纳入了三维目标,可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顾此失彼:或是关注了情感体验,课堂热热闹闹,而教学的技能目标却无法达成,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或是关注了知识技能目标,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回到了以往的机械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技能,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成为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我认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载体,过程目标是连接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桥梁,情感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认真达成目标,课程改革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3.重视情绪体验,营造安全心理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心灵自由,使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自由地思维和想象。任何压抑、干扰、胆怯、拘谨的因素,都将影响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学习的效能。即使是在安静的课堂上,也要让学生得到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的个性表现,要宽容学生在“心理安全”条件下的打岔和插嘴,宽容学生在“心灵自山”条件下的发言、争辩和讨论,以保护学生行为和情感上的积极投入,使他们能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学习上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二、“数”是无情却有情——展现数学文本的情感魅力
数学是有魅力的。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人以熏陶,给人以力量,它引发的巨大情感是数学家进行创造的强大动力,是数学家工作的最重要的意志力和源泉。因此数学在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同时,也给人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给人展现出一幅美丽多彩的画卷。
1.挖掘教材,体验简洁美
数学是最简洁的,因此简洁美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人们认识数学规律时,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总要在外形上尽量化简,因此简洁美首先表现在形式的简明扼要上。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数1×1000 9×100 6×10 9×1,我们就可以写成1969,用简单的形式表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既简洁又明了。简洁美还表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简单上。如圆周长C=2πR这个公式,不但提示了圆周长与半径之间一种简洁的绝妙关系,而且更具有达古通今、上下入地的包括力。简洁美最后还表现在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概括上。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往往是许许多多现象的高度概括。如柱体体积公式V=S·h可以展现成多种形式:当是长方体时,体积=长×宽×高;当是正方体时,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当是圆柱体时,体积=圆面积×高……而运用公式V=S·h可以概括所有的柱体公式,这是何等的简洁。
2.联系生活,体验奇异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触角的每一次延伸,都会开辟一个奇异的天地。数学的奇异美,既有内容的,也有方法的。数学中很多问题新颖、奇妙,方法出神入化,结果出人意料。如古埃及金字塔底边的长与塔之比是0.618;人的身体不管是男女老少,肚脐至脚底长度与身高之比,通常也是0.618。这些结论鲜活亮丽,学生常会惊奇不已,产生一种想弄明白的强烈愿望。因而我们要有机的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学现象,体验数学的奇异美。
3.捕捉素材,体验形式美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体现。”数学也一样。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数形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万事万物的绚丽形式,就有了数学的形式美。数学的形式美,表现在它的平衡、对称。如果说简洁是美的特征,那么对称、平衡就是数学美的一种标志。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素材,给学生带来视觉快感,体验数学的形式美。小学数学第一册的认数教学,利用对应平衡知识,用图形直观地说明一个对一个就是“同样多”。反之出现“多几、少几”时,就会失去平衡,不能一一对应。可见平衡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重要作用。又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一些平面图形都是对称图形,这种形式美给人以无尽遐想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又如:
11×11=121 123456789×9=111111111
111×111=12321
123456789×18=2222222222
1111×1111=1234321
123456789×27=3333333333
这些算式统一、有序、和谐、匀称,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内在规律,使人领略数学形式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4.感受过程,体验精神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内容概括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体验。如学习“倒数”概念后,明白了分数乘、除法可以相互转化,使矛盾得到了辩证的统一。又如“整与分、奇与偶、和与差、曲与直、方与圆、分解与组合、平行与交叉、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些概念,使他们体会到小学数学中的辩证关系。又如圆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推导,都运用了圆变方的辩证思想。在不断的抽象概括中,学生的辩证思想得到升华,享受到精神上的乐趣。
因此数学的精神美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肯定,从而产生无比的热爱、喜悦和快慰,享受了数学学习的愉快。这时数学学习就不仅是人们认识数学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引导学生体验精神美,会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激情、一种欲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精神力量。
三、万水千山总是情——掌握数学教学的情感触角
1.化静态为动态,展示数学形象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认知结构的。因此我们必须寓情于动,通过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手段,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态中赋予数学知识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正方形边长4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厂图第一个)。这个题目,如果静止地看比较难解答。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了动态化的手段,使这个图形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他们很快得到了启迪:不论图形千变万化,阴影部分的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就等于阴影部分面积。动态化的教学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受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发展,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
2.化枯燥为有趣,激发数学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学习内容不但能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发孩子的数学想象,从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趣味盎然中感受数学的情感力量。教学中要做到寓情于趣,如“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中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买袜子时只要量量你的拳头,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量量陌生的脚印,就可以估计此人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运用了比例的知识来计算的。因此寓情于趣的教学,既让孩子放松了心情,体会了数学的奇异美,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化单一为多元,发展数学品质
由于情景的引入,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理解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并不高明,有些甚至不合理,但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发展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这种由一至多、由多到精、由生到熟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好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材料,在多样的方法、多元的理解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情感力量,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例如,在《加法估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一顿饭的账单:
请学生估算一下这顿饭花了多少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了三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原价格:27、29、19、32、17、15
估算价:30、30、20、30、20、10
30×3 20×2 10=140(元)
方法二:27 32≈30×2=60(元)
29 19≈25×2=50(元)60 50 30=140(元)
17 15≈15×2=30(元)
方法三:菜单中单价的十位上的数学的和是10,即10个10,为100元,个位上的数9 9 2=20,7 7 5=20,所以一共大约为140元。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通过多元化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了数学,完善了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也是一块情感的沃土,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数学课堂的情感意蕴,挖掘数学文本的情感魅力,把握数学教学的情感触角,让情感与思维共舞,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是无情却有情的经历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得到健康和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袁慧娣《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培养研究》,《湖北教育》,2006年第3期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4.潘红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江西教育》,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