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爱与救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ch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的法兰西宗教横肆,维克多·雨果借诞生在巴黎贫民窟的冉阿让的双眼去揭示当时人民在黑暗中低头摸索无法抬头仰望的现状。丑攀附着美而生,美为丑低下了头颅。被黑暗蔓延的社会虽然不可避免会生出散发腐烂恶臭的被利益催动的行尸走肉,但是大多的是不曾泯灭的纯粹的灵魂。本文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描写互相救赎、有关于爱的人性面,向那些坚持本我的人们予以致敬。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是一位浪漫主义美学大师,却也更加在乎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他渴望高扬共和的旗帜,却从不以尊严为代价去乞求和平;他虽不在底层苦苦挣扎,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个所谓卑贱者的形象,让他们在黑暗中闪耀出黎明的一丝光亮,将“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信念坚持到底。
  “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呢,我试图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这是雨果对于《悲惨世界》这部作品的定义。在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的19世纪,在处于这个资本主义的“宗教世纪”的法兰西,对于下层人民的折磨已经不亚于人间地狱的程度。统治者戴上了宗教信仰的王冠,挥舞着利益的权杖,奴役着人民的血肉。上位者追逐着绅士和名媛的游戏,下卑者用每一天丈量生命的长度。就这样,在雨果的笔下,冉阿让这个主人公应运而生,以他为中心的社会真实面貌随之铺展而开。
  冉阿让因饥饿而被抓入狱,盖上了烙印;因担心孀居的姐姐以及七个遭受饥饿的孩子越狱,将五年的判刑期延长到十九年;在牢狱中备受苦难之后,却被警告永远逃脱不了二四零六一号的束缚;拿着一张黄色的假释令翻山越岭,作工被克扣工钱,行走数百法里之后无处安身;一辈子低人一等,不会受到公平的对待,连小孩子都可以嘲讽讥笑他。他是做了恶,他偷了一块面包,他拿走了小孩子的几个钱币,他还拿走了好心收留他的福汝主教的银器。可是,你看到了吗?他忍受不了亲人的饥饿,才冒着危险拿走了那块面包,被抓时手还流着血;他忍受不了世人看他的眼神,对他避而远之,却无奈地捡起被他无视过的钱币。
  “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绝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饱受绝望侵蚀被囚禁在黑暗中,看着自己呼救的声音一点点微弱,挣扎的双手已经垂下,有一束温暖的光终于洒落到他面前。是米里哀主教免于了他坠落苦痛的深渊、炼狱的折磨,是这个人在他落魄时给了他一顿饭、一张白布铺着的床、一束温暖而闪亮的烛光。这就是雨果笔下至真至善至美的源头,散发着圣光的主教伸出双手将冉阿让拽出了泥泞不堪的沼泽和不堪回首的过去。“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过后,他一面痛哭,一面伸起他的右手,缓缓地按下去,这样一共做了七次,好像他依次抚摸了七个高矮不齐的头顶。”这是冉阿让被捕的最后一系列动作,这到最后都在关心孩子衣食的人会是十恶不赦之人吗?被福汝主教救赎之后,冉阿让改头换面,从马德兰伯伯到马德兰先生再到市长先生。他开工业工厂,让穷人们健康地工作;他常常趁人不备地做好事,撬开房门留下一枚金币,每天都在减少的只有他在银行户头上的数字,他是出于对过去生活的补助,也是出于信仰认为向“穷人施舍就是借给上帝”吧;他简朴的房间中唯一奢侈的是当年的烛台,在主教以八十二岁高龄入圣的时候,他披上了丧衣;他冒着被沙威识破身份的危险,不顾自身安全,爬到车下,终于经过一个人的努力带动大家救出了割风老头,这也是后来一出善有善报的戏码;在偶遇了一场“娼妓违背绅士”的案件之后,得知自己的无心之失,便救下了芳汀这个可怜的女人,发下了为他的女儿负责一世的承诺而有了牵挂;在得知商馬第的顶替案后,虽然经过了一番挣扎,但是还是承认自己的罪行,不连累无辜的人;逃脱后带着珂赛特的他一贯保持着乐善好施的本性,却因为遇到了闻风前来诈骗的德纳第夫妇,生活又起了波澜开始逃亡;在卜吕梅街的日子,他心爱的珂赛特爱上了年轻的马吕斯,他虽然不想属于他的一切化为泡影,但还是营救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吕斯,他还放了追捕他一生的沙威。他对珂赛特最后的爱就是离开了她,愿在修道院结束一生。
  救赎为善之后,便是正视自我的成圣。“仅仅为了‘他当过苦役犯’这句话,大家便几乎把他完全丢弃了。他从前做的一切好事,不到两个钟头,也全被遗忘了,他只是个‘苦役犯’。”这是从马德兰到冉阿让的代价。“尽管头上戴着光明和欢乐的冠冕,尽管在享受一生中黄金时刻的美满爱情,遇到这种打击,即使是欢欣地出神的天使,或是在荣光中神化的人也会被迫战栗起来。”这是从割风先生到冉阿让的代价。
  虽然冉阿让受到了一个“苦役犯”的对待,但是他还是用死气沉沉的声音发出自己倔强的呐喊:“您问我为什么要说出来?您说我既没有被告发,也没有被跟踪也没有被追捕。是的,我被告发了!是的!被跟踪和被追捕了!被谁?被我自己。是我挡住我自己的去路,我自己拖着我自己,我自己推着,我自己逮捕自己,我自己执行,当一个人自己捉着自己时,那就是真捉住了。”
  当冉阿让形单影只地瘫在修道院的时候,他完成了对自己一生的追溯,他完成了对罪恶的赎罪,他用善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天堂的路。雨果是个仁慈的人,他笔下的世界虽然命名为悲惨,但是他对于灵魂的安抚是纯粹的。冉阿让犹如不断推着石头的西西弗斯,一遍遍地推着会重新滚落下山坡的石头,他活在追求中,他在绝望中找到了自己的伊甸园。
  雨果并不是以善于心理活动描写而著称,但是在《悲惨世界》中,人们出乎意料地看见了雨果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展示:芳汀对于珂赛特无穷无尽的母爱;冉阿让和珂赛特之间互相慰藉的爱;马吕斯和珂赛特之间美好的一见钟情;爱潘妮对马吕斯的牺牲之爱;米里哀主教对人民遭遇的悲悯之爱;街垒战中不离不弃的挚友之爱;所有共和反抗者心中对国家的热爱。可以说,就连德纳第夫妇对于金钱无休止的贪婪之爱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她害怕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木蔓伸枝丫的黑影;她害怕远处幽光粼粼的水洼;她害怕不是天空传出乌鸦的飞落和飘落下来黑色的羽毛;她害怕回那个有那个在黑天叫她出来提水的“家”;她害怕着四周的寂静足以将弱小的她吞噬。她唯独不怕她,他的出现给他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安慰。他粗糙的大手提住了快要倾覆她的水桶,另一只将她的小手包裹;他为她驱走了森林中的魑魅魍魉,领着她看见了温暖的灯光;他给她买了橱窗里的洋娃娃完成了她的奢望;他在她破旧的袜子里留下了一枚金路易满足了他小小的希冀;他让她摆脱了繁重的杂役享受到了童年的玩乐。这是冉阿让与珂赛特的初遇,当大手牵上了这双小手,就注定一辈都难以割舍。
  当冉阿让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花白着头发,步履蹒跚,只能一步步等着死亡的到来。珂赛特赶得上送走了冉阿让最后一程,却也来晚了一步,无法挽救他流失的生命。他们的泪水交织在一起,上演着他们一生的相依为命。珂赛特此时哭喊着的爸爸仿佛和当年童稚的声音合在了一起,冉阿让在她的怀中溘然长逝。
  “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
  事情是自然而言发生的,
  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雨果饱含人道主义的悲惨世界塑造了社会众生百相。虽然社会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期,但终归有一天黎明的曙光会划破苍穹。雨果的作品无疑给想要冲破黑暗的灵魂发起了冲锋的号角,救赎罪恶,以爱之名。
  (沈阳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外星人  保尔见过飞碟,还是七年前的事。当时,他在凤凰山上采集植物标本。只见一个不明飞行物,从天旋转而来,一道强光射来,保尔顿时昏迷不醒。醒来以后,他逢人就说自己见到过外星人。别人问外星人长得什么样,他说:“像女人,古灵精怪的,他们还在飞碟的一个工作舱里睡了一觉。”別人只是笑笑,认为他说胡话,并未在意。  眼看儿子年龄逐年增大,张阿姨托人给儿子保尔介绍对象,却一个也谈不成。问为什么,他说没话题,问
期刊
母亲的蓝袍子  雪花在春天凋零  化成一片湖水  母亲采集了这片湖水和湖水里天空的颜色  给我缝制了一件蓝袍子  我把袍子盖在身上  远远地听见睡在松林中的泉水的颤息  闻见草尖上雨水隐约的呼吸  看见月亮跃出丛林  越过连绵的青山  照亮了我母亲苍白、瘦弱、挺拔的身躯  我悄悄掀起月光的一角  她就消失于沉默的黑夜中  闲在案台上的针正在生锈  就像帐外的青草正在吞没我的栅栏  栅栏外的人看尽了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建构起自身的文学世界是创作的重心,许杰作为乡土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在继承鲁迅思想的前提下,以其故乡浙东乡镇为背景,创作了《惨雾》《改嫁》《的笃戏》等短篇小说,极大推动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乡土风习的细致刻画,对原始性宗法意识及农民盲目的宗族信仰提出强烈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文本中隐含的个体生命悲剧。同时,作者将创作最终指向到古老乡土文化中官绅政治的压迫和家族模
期刊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主人公欧维身上,重合了“命运多舛和不合时宜”两大悲剧。一个最想死的人怎么也死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却仍然坚强地活着,如此“戏剧性的情境”对叙事反而是一个陷阱,一不留神就掉入“滥情”和“鸡汤”的俗套。创作者却避免了这点,并且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特色。首先归功于创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为观者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圆融贯通的故事网络;其次,是因为创作者开发了很多新颖别致的叙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安吉拉·卡特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虽然成书时间相差甚远,但两部作品在起源和描述内容有相似性,皆是以民间传说为起源、以精灵鬼怪故事为描述对象,还塑造了诸多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都对“悍妇”这一形象有着深入的描写。本文结合集体无意识概念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两部作品中“悍妇”形象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旨在探究中西文化视野中“悍妇”现象成因。  清代蒲松龄
期刊
在安徒生创作的160篇童话中,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将近40篇。透过他的童话,人们不难发现安徒生本人对死亡的直视和思索。在童话中,“死亡”不仅仅代表肉体的枯朽和生命的终结,他多次强调人类固然难逃死亡,但是也赞扬与死抗衡和向死而生的巨大勇气。他认为尽管肉体的消亡是不可逃避的,但是通过直面死亡与对永恒灵魂的追求,歌颂了人类所特有的勇气与美德。  一、童年经历与死亡主题的联系  安徒生的父亲是一名朴实的鞋匠
期刊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它奠定了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写于1845年10月到1846年6月,并于1847年以“艾利斯·贝尔”的笔名出版。这部小说被认为具有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它以爱情和复仇为主题,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在自己最爱的女人凯瑟琳嫁给别人之后,开始对社会充满仇恨并进行复仇的故事。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
期刊
影片《董夫人》(The Arch)  由小说《贞节坊》改编而来,在保持故事基本元素和总体脉络大体一致的情况下,电影对小说的部分关键情节、人物关系、情绪基调和叙事方式等做出了一定改动。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文本的基本情节梳理和三个方面内容改编的分析,探讨小说的反封建启蒙主题是如何在电影叙事中转变为“人”本位内涵的。  林语堂的小说《贞节坊》也是一个改编之后的文本,据林语堂转述,原来的文本讲述了“
期刊
东乡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意蕴丰厚,源远流长。东乡族文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乡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当代东乡族文学指1949年迄今经历了发展到成熟过程的东乡族文学。  一、国内相关研究  当代东乡族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经历了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文学史的编写、文学成果的专题性研究三个既相交叉又过程鲜明的阶段。  (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  20世
期刊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2015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讲述了一家神油店老板程勇接受一个白血病人吕受益的建议,从一个普通的保健品店商贩,转变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药贩子的故事。电影上映后饱受称赞,甚至成为不少观众心目中的年度最佳,这样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导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峥的功劳,更多的是影片带来的真诚的故事、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现实事件和认真刻画出的非常贴近生活的角色。  一、真实的小角色们  徐峥饰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