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角对鉴,多元身份重置: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电影的跨文化叙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edaishu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国家,文本小说和电影艺术互动的跨媒介改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英美华裔小说创作和研究热潮的崛起,文化再造叙事模式已经实现了全面创新。英美华裔小说在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电影改编的文化实践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一文化现象也感召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新生代创作思潮,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双向跨越。
  一、英美华裔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多元语境特征
  英美华裔小说的发轫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美国华裔作家水仙花撰写的《春香太太》为重要标志。之后,以汤婷婷等人为代表,英美华裔小说的创作逐步走向高峰,其不仅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学,而且开始在国际文坛活跃,备受世界瞩目。英美华裔文学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美华裔文学创作,其内容和题材关注的范围是中国社会,同时和西方国家的生活背景进行对照,叙事视角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来回切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汤婷婷的《女勇士》《中国佬》,徐忠雄的《天堂树》,以及谭美英的《喜福会》;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英美华裔文学创作,其内容和题材渐渐从中国转向西方国家,主要描述的是华人在西方社会的体验和遭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汤婷婷创作的《孙行者》、任碧莲创作的《典型的美国佬》等;第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的英美华裔文学创作,其内容和题材关注范围虽然中西兼而有之,但西方国家的叙述场有所淡化,作家们是以国际的视角范围来审视作为故乡的中国。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双重语境的文化色彩,他们在描摹中国社会现实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知,在书写方式上也显得更加独特深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谭恩美创作的《拯救溺水鱼》、邝丽莎创作的《雪花秘扇》等。
  英美华裔小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鲜养料、增添了奇异色彩,而且在促进中西方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英美华裔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两个不同种族的对立冲突,同时也将华人后裔的美好期盼寄托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中西文化融合的迫切渴望,希望藉此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例,这本书细致描绘了四对母女之间的文化代沟以及心理隔阂,深刻反映了华裔中国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移民美国的华裔母亲,她们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怀旧情怀,但是由于她们长期生活在美国,因此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经历了艰难的心理挣扎。华裔母亲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将中国文化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子女,从而守住中国文化之根。但几个女儿们由于在美国长大,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经常有一种文化迷失之感,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得了心灵的解脱,她们这才明白:母亲和祖国才是她们真正的“根”。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美华裔小说作家渐渐兴起了一种探索英美华人文化身份以及文化归属问题的热潮。作品不仅侧重于展现英美华人在西方国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奋斗历程,同时还试图刻画全新的英美华人形象,塑造华人的群体性身份,即反映众多的华人个体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环境背景下内心的纠结、挣扎,试图确立自己新的文化身份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了英美华人在异国他乡不断成熟成长的过程。以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祭祀食品》为例,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内心敏感的美裔华人青年艺术家约翰尼的故事。约翰尼的父亲身患肺结核,疾病正在吞噬父亲的健康,而且他们所生活的区域唐人街很多人也因为这种疾病的传染相继死去。对外约翰尼对父亲的疾病是隐瞒的,一直当做一个秘密进行保护。约翰尼深深地感到唐人街这个地方太小了,他急迫地想离开这里,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他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他感到无比压抑,他更希望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然而他的内心也在犹豫,不知道自己离开唐人街后,是否真的能够生存下去?实际上,这部小说所反馈出来的问题即约翰尼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是很多美国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困惑:唐人街作为美国传统华人的一个主要社团,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圈子,这个圈子给华人提供的生存发展空间很小,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各种弊端,唐人街也像得了肺结核一样在逐渐失去往昔的活力。因此,只有想办法跳出这个圈子,确立自己新的坐标系,将华人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进行接轨,才能让华人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让美裔华人重获新生。
  二、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电影:从文字到光影的华丽变迁
  随着英美华裔文学小说作品的百花绽放,其已发展成为世界文学影视改编领域的重要成员。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着双语文本的艺术作品,因此便有了双文化的特殊背景。作为一种特殊文学范本,同时由于作者拥有中国与外国的双重生活背景,华裔美国文学不管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风格甚至文字使用上,都具有双重文化特色,这为世界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译本。20世纪30年代,英美华裔小说作品的影视改编开始萌芽,如赛珍珠荣获普立兹奖的小说《大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较早走进好莱坞影院的东方题材电影代表。本片由维克托·弗莱明、西德尼·富兰克林联合导演,编剧为费利克斯·E。影片尽管表现的是中国农村一对夫妇的悲剧性故事,但剧中的主角却都是由美国演员扮演。在风格方面,采取了西方古典主义电影风格,虽然影片讲述的故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老套,但影片制作严谨,拍摄技巧独特,里面有很多特技表现。后来,演员路易丝.莱娜也凭借这部影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大地》这部电影着力呈现中国农村朴实的生活面貌,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流行文化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对中国生活进行表达时有了明显的进步。电影进行改编时,导演通过一定的美化策略对小说原著的部分情节进行了适当的修饰,去粗存精,细节化更强,一经上映便在好萊坞影坛取得了强烈反响,堪称美国电影历史上塑造中国形象的经典电影。
  英美华裔小说的电影改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大大增加了英美华裔小说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学地位,这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美华裔小说的大量作品中,不仅有作家对祖辈历史的深刻记忆,还有对时代变革的切实记录,更有他们身处异乡时对现实生活的直观体验和深刻思考。以美国为例,20世纪的美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大事件:残酷激烈的世界大战、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和影响深远的妇女解放运动,更有尘嚣甚上的反文化运动、第三次文化浪潮等,对华裔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为影视改编带来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其实,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各种类型的电影改编,都无法脱离社会现实和一定的时代背景。对英美华裔文学的电影改编而言,主要看重的是作家、作品的知名度或内容是否为中国故事等方面。知名作家、知名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容易形成一定的口碑和票房,反过来影视改编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动英美华裔小说的发展创新,让英美华裔文学渐渐摆脱边缘性地位的现状,跻身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学圈。同时通过电影改编,不仅顺利将文学作品过渡为影像,还可以实现文本到图像的意义再生,重新激活原有的文本语言,拓展小说的阐释空间,延伸文本的内涵。除了上文提到的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外,黎锦扬也是英美华裔作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一名通过英文写作闯进西方文坛的先锋华人作家,黎锦扬创作的《花鼓歌》成为当时美国文坛颇受欢迎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圈也享有盛誉。还有华裔文学作家毛翔青的《酸甜》,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上映后,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力。这些作品不仅促进了原著的热销,而且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其改编的影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英美华裔文学开始得到电影创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将很多作品成功推入影坛,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直观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诸多新兴传媒技术的推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不仅涌现出一大批英美华裔作家,作品数量越来越庞大,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也得到广大海外读者和电影创作者的大力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更加重要。由此可见,英美华裔文学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学形式而出现,不仅有助于各国跨文化交流,还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他国文化的良好契机,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这是保证自己在激烈文化竞争、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影视机构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电影改编角度和眼光,而是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对英美华裔文学作品的改编上来。英美华裔文学是以西方人所熟知的英语来展现中国元素,这样的作品不仅改编起来相对容易,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容易引起西方世界的情感共鸣。
  当今,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全世界所知晓,其中,对英美华裔文学的电影改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很多外国观众而言,和难以理解的文字篇章相比,电影对中国文化形式的呈现相对比较直观,也便于吸收。同时,通过对英美华裔文学的电影改编,很多细致末节和零碎的故事情节,都被电影创作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剪或弱化、集中,从而使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更加具有张力。
  三、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电影的跨文化叙事分析
  (一)从异域视角见证时代发展
  电影改编从表面上看是通过电影形式将文字作品进行了二度传达,而实际上是因为导演和编剧对原著作品有所触动而进行的一种新形式的表现。所以在电影改编过程中,不仅要对原著的主题思想精确把握,对作品中透露出的哲理内涵有清醒认知,还要显露电影创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另类视角,从而达到宣泄自我情感、提炼作品主旨的目的。不管是《大地》《雪花秘扇》还是《喜福会》,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都融入了自己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并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观影口味,从而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对原著小说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删,或者有选择性的强化或者弱化,同时探索更加恰当的影视表现技巧,让电影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前,很多英美华裔小说的改编电影,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的都是线性叙事方法,而且在镜头的拍摄上多半运用了蒙太奇的技巧。然而进入90年代后,英美华裔小说的电影改编中添加了诸多新的元素。在叙事手法上,从以往单一的线性叙事、第三叙事视角转变为多重叙事,从而全方位、多样化地展开故事情节。另外,影片还通过闪回、悬念等新的电影手段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如对小说《喜福会》的电影改编:原著中的叙事结构看似凌乱但却错落有致,而在电影改编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闪回的艺术方式来体现母亲一代的故事。影片时而对母亲的中国故事进行叙述,时而又切换到现实画面中女儿所面临的美国生活。通过这样的手段,展现了两代人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故事,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过程。影片还通过悬念预设的方式展现了美裔华人寻根之旅的圆满,展现了片中主人公罗斯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达成圆满的结局。
  (二)借助华人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建构西方社会形象
  英美华裔文学的电影改编,不仅通过西方电影世界展现华人的生活经历、描绘时代的发展变迁,还借助华人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建构西方社会形象。在很多根据英美华裔小说改编的电影中,都涉及中国式爱情、友谊的话题,这从一定程度将中国忠诚、专一的道德观念传播给西方世界。另外,影片还展现了诸如女书、哭嫁、贴福字等中国传统习俗,从而引起了很多西方人的浓厚兴趣和关注。当然,这些改编电影除了展现中国的文化元素外,还顺带勾勒出西方国家的社会轮廓。以黎锦扬的《花鼓歌》为例。小说通过英语展现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以华人的视角描绘了外国文化的地图。书中虽然讲述的是主人公王戚扬一家人在唐人街的生活状况,而实际上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图景也间接反映出来,记录了当时华人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压迫下艰难的生活环境和痛苦的内心挣扎。小说中塑造的王戚扬属于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形象,他不仅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长制传统观念,也存在难以改变的男权主义思想。他虽身在美国,却依然坚守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而这正是引爆父子矛盾的导火索。但是在小说的结尾,王戚扬渐渐变得随遇而安,并开始尝试接受西方新鲜事物和异国文化。经过电影改编的《花鼓歌》,所塑造的王戚扬人物形象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他鼓励儿子和李梅以美国方式自由恋爱,同时即便知道李梅是非法偷渡也对她和儿子的婚事表示大力支持。影片中所呈现的矛盾冲突也和小说有所差别,小说中反映的主要是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新老两代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道德观念差异、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带来的父子矛盾,而电影主要反映的则是父辈的教育苦恼、儿子对父辈管教表现出的无奈,呈现的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和文化代沟,而非直接的父子矛盾。而且改编电影中重点表现的是王戚扬儿子和李梅的爱情故事,矛盾冲突以年轻人为中心和主线,同时在对华人形象的塑造上,他们对美国文化全盘吸收,这和小说中从排斥到缓慢接受的过程有所不同。总之,电影中主要展现的是华人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生活状况,对中国形象的展现则掺杂了西方人想象的成分,电影将华人形象作为一面折射镜,从而凸显西方文化和形象的“高大”。
  (三)从全球背景描述个人成长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对英美华裔小说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旅居国外的英美华人在历经长时间的沉默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他们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群体,开始走进世界文化的洪流,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华裔中国人在英美国家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多英美华裔作家的重点关注和浓墨重彩的描绘。《饮碗茶》正是这一时期英美华裔小说的经典代表,它由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创作,记叙了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唐人街一群单身汉的社会生存状态。书中的主人公王宾来是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他到中国结婚后,繼续回到唐人街生活,由于自己的性无能,其妻和光棍阿松发生奸情。王宾来的父亲得知事情真相后,一气之下割掉了阿松的耳朵。此事不仅引了起唐人街堂会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惊动了美国警方。后经二者的调解和处理,王宾来一家从唐人街搬到了旧金山,开启了新的家庭生活。后来,《饮碗茶》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影借鉴了后殖民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王宾来在美国成长的历程,同时精细刻画了美国唐人街另类的单身汉社会。在电影中,王宾来和他的妻子梅爱是作为父权压迫之下的产物而存在的,他们缺乏主见,只是单纯地依赖于父辈所做的决定。导演运用镜像理论来表现人物的心路成长过程。影片中,当王宾来的父亲割了阿松的耳朵后,王宾来为了避祸而逃走。王宾来走进父亲的房间时,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还有父亲的很多照片。他又打开了衣橱,衣橱里露出一面镜子,在镜子中王宾来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他仿佛有所感悟:自己要成长,就必须摆脱对父亲的依赖。镜子这个道具虽然在电影中很小,甚至不值一提,但却非常关键地引领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王宾来看到镜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发生了转变,他终于跨出了自我独立的第一步,离开唐人街来到旧金山开启新的生活旅程。而且他还原谅了妻子梅爱对自己的不忠。后来的王宾来慢慢变得事事有主见,他再也不是以前的自己,他开始成熟,拥有了新的生命。
  结语
  纵观英美华裔小说的发展历程,它几经叙述视角的切换变迁,凸显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作者身份寻觅建构的漫长过程。随着英美华裔小说的日趋成熟和文学地位的逐步提升,它以其多元化的语境特征成为电影改编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英美华裔文学的电影改编,不仅成功实现了小说从文字到光影的华丽变迁,还通过跨文化叙事模式勾勒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时代的精神图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西方社会形象的建构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有力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互动和输出。
其他文献
5月10日上午,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110 kV草沙电缆线路迁改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工作负责人通过边缘计算装置监控井下作业现场,查看各类智能设备传输的数据,监测作业人员状态。此前,常规的技术手段无法准确监测有限空间现场的环境风险和人员健康状态,现场监督人员难以实施安全监管。
5月13日,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新疆280多家棉花轧花厂中有近60%已完成电烘干技术改造。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新疆剩余115家棉花轧花厂烘干设备使用情况的调研,计划年内完成全疆棉花轧花厂的电烘干技术改造。
美国FDA于2021年3月27日批准首种用于成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CAR-T细胞疗法药物(基因疗法)Abecma(idecabtagene vicleucel,CAS登记号2306267-75-2),适用于之前经过至少4种药物治疗但无效或者出现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自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农业一直被视为完善社会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强化整体经济水平、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产业之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此后大力推动贸易行业的对外开放发展,这对地方农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也对地方农业提出更多要求与挑战.由此,人们需深入研究中国地方农业在贸易开放政策贯彻实施情境下的影响经济学,以便利用对外开放政策优势推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地方新农村建设进程.
期刊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农民的教育意识开始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接受教育,所以当前我国乡村幼儿园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此发展背景下,乡村幼儿体育活动开展却并不是很乐观,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需要各乡村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为幼儿们创建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才能全面促进乡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乡村幼儿园受经济、自然条件、场地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影
期刊
舟还长沙  郭六芳  侬家家住雨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作者简介】  郭六芳(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词人,湖南湘潭人。著有《绣珠轩诗钞》一卷。   诗人通过记述傍晚回家的观感,阐明了“美的发现”和美学上的“心理距离”说。  家,每天都见得到,但对它的美的形象,从前却未曾注意,更谈不到欣赏。可是,一个偶然机会,却突然发现,家原来竟然镶嵌在画图里,融在自然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亮”等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财政部工作部署,以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打好财政“投”“引”“精”“提”组合拳,创新扶持机制,优化资金投向,着力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展示平台和引领支撑,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引领园区,探索出了一条推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路径。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个人数据信息作为一种“隐形资产”正不断遭受侵犯,数据安全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关于逝者的数据信息保护的讨论仍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对逝者遗留的数据信息的使用与保护措施,为我国逝者数据安全与信息保护提供参考与解决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求。”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和优化幼儿的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幸福快乐地成长。  一、时空支持  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将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