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25-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教育行为和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表现在课堂导学设计上存在许多困难,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学设疑更为关键。文学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哪如何设疑导学?当然是依据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定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导学方案,逐一展示给学生,使其在阅读理解、讨论钻研中逐一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教师不断提问与学生探究求解的双边活动中完成。
导学高一《经济生活》中“商品”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假如1把石斧与15千克大米相交换,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试问:(1)二者为何需要交换产品?(2)二者为何能够交换?(3)为何恰恰是一把斧子换取了15千克大米?(4)若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1把石斧此时可换回多少大米?(5)为什么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者以同样价格在同一时间、地点出售产品,却有的赚钱有的亏本?……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商讨、探究中作答,结果既是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主干知识,又突出了重点。使教学目标任务在教师设疑导学下逐步得以完成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导学设疑时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课堂、教材之间的关系,恰当地安排好四者各自的角色。若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门操纵表演的艺术,那课堂就是舞台,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教材就是剧本。它们彼此依存,相互牵制。这实际上就是由教学内容及目标引出的以师生多边导学活动过程。课堂导学所设之疑就是“剧情”发展的精彩剪辑。
由此看来,教师的“导”关键是“设疑”。“疑”设的好,可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疑”设的巧,会引起学生自主吸取知识;“疑”设的妙,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设疑时,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随意,应遵循必要的科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求解中学。
2.导向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设疑时应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当然,通过导学设疑培养学生解疑探究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需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要面向全体,不要怕节外生枝,准许学生有难就问,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乱”。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在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教育行为和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表现在课堂导学设计上存在许多困难,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学设疑更为关键。文学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哪如何设疑导学?当然是依据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定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导学方案,逐一展示给学生,使其在阅读理解、讨论钻研中逐一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教师不断提问与学生探究求解的双边活动中完成。
导学高一《经济生活》中“商品”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假如1把石斧与15千克大米相交换,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试问:(1)二者为何需要交换产品?(2)二者为何能够交换?(3)为何恰恰是一把斧子换取了15千克大米?(4)若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1把石斧此时可换回多少大米?(5)为什么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者以同样价格在同一时间、地点出售产品,却有的赚钱有的亏本?……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商讨、探究中作答,结果既是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主干知识,又突出了重点。使教学目标任务在教师设疑导学下逐步得以完成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导学设疑时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课堂、教材之间的关系,恰当地安排好四者各自的角色。若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门操纵表演的艺术,那课堂就是舞台,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教材就是剧本。它们彼此依存,相互牵制。这实际上就是由教学内容及目标引出的以师生多边导学活动过程。课堂导学所设之疑就是“剧情”发展的精彩剪辑。
由此看来,教师的“导”关键是“设疑”。“疑”设的好,可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疑”设的巧,会引起学生自主吸取知识;“疑”设的妙,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设疑时,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随意,应遵循必要的科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求解中学。
2.导向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设疑时应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当然,通过导学设疑培养学生解疑探究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需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要面向全体,不要怕节外生枝,准许学生有难就问,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