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并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挖掘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笔者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在教师给出肯定的回答后,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进而很好地掌握了密度测量的方法。
同时,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之外,笔者允许学生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把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如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一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要把物理教学的知识性融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魅力。每章每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装水的玻璃试管中放入了一条小金鱼,并在实验前提出:“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纷纷不加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带着问题,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的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而这时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时教师可以设问:“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接下来可以找几位学生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然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然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导出了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也为下节对流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增加动手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具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教师可把这一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把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笔者先按照课本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即当装满水的玻璃杯用纸片盖住,迅速倒置过来并且水不会流出。然后把纸片用针扎出许多小洞,再重做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水也不会流出来。学生对这一现象充满了疑问,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动手实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物理,也要让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知识,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都搬进第二课堂里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尽量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解答,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的问题则可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的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玩物益智”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的源泉不是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会产生反馈。所以,只要教师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有用、有趣、好玩,就一定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挖掘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笔者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在教师给出肯定的回答后,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进而很好地掌握了密度测量的方法。
同时,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之外,笔者允许学生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把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如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一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要把物理教学的知识性融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魅力。每章每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装水的玻璃试管中放入了一条小金鱼,并在实验前提出:“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纷纷不加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带着问题,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的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而这时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时教师可以设问:“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接下来可以找几位学生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然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然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导出了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也为下节对流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增加动手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具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教师可把这一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把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笔者先按照课本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即当装满水的玻璃杯用纸片盖住,迅速倒置过来并且水不会流出。然后把纸片用针扎出许多小洞,再重做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水也不会流出来。学生对这一现象充满了疑问,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动手实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物理,也要让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知识,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都搬进第二课堂里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尽量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解答,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的问题则可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的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玩物益智”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的源泉不是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会产生反馈。所以,只要教师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有用、有趣、好玩,就一定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