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组成体,虽然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但也具有主导作用。一堂课中,从开始到结束,教师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学生听在耳里,望在眼里,想在心里。集高科技于一身的电脑都有“死机”的时候,而在课堂实际中的教师,要说若干的语言,有若干的行动,“万无一失”的情况很少有,而往往会出或大或小、这样那样的错误。古人云“不怕有错,就怕知错不改过”。教师若在课堂实际中出现了错误不要紧,要紧地是如何将错误改正,亡羊补牢。将错误也看成一种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去“补”这一“牢”呢?我就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总结以下几条方法:
一、坦然相对,深表感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或对某些知识的记忆错误,有时甚至是根深蒂固。记得我在上十一册教材的20课《索溪峪的野》时,刚开始我导入新课后,开始板书课题,可当我写完第一个字“索”是,80%的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错了”。我莫名其妙,想“索”字我记得清,不就是由“士、 、系”三部分组成的吗?怎么会错呢?看到我的表情,更多的学生喊到“索字错了”,我疑惑不解,这时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地说着原因,一部分还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我开始怀疑自己,于是翻开书一瞧,没发现,我又满脸疑惑的看着学生。他们再一次说着,比划着,我指了一名同学来说,他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索’字上半部分是‘十’不是‘士’”。“啊”!我迅速翻开书仔细一看,再转身看看黑板,大大的“ ”字正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立于眼前,我的脸“唰”的一下红到耳根,我将“索”字整整写错了二十年。也许同学们发现了我的变化,有的眯眯笑,有的呆呆地看着我,有的在交头接耳。也许他们在笑我吧,我心想。但是我转念一想,我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深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从教接近十年来,每一年不知要写多少个‘索’字,但是从来没有人发现并指出我的这一错误,今天,是你们发现了我的错误,是你们帮我改正了二十年的错误,我在这里向同学们表示深深地感谢。”说着,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教室里立刻传来一阵热烈地掌声。
二、参与学习、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而读不准某些字音,此情况多发生在课外阅读的提問中,但在课堂中也时有发生。有时拿不准知识的正确与否,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合适的处理方法告诉学生学海无涯,老师的知识有限,不能确定其正确的答案,让我们共同参与学习,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如突然遇到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赛查字典“看谁先掌握该字的音、形、义”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学习的方法,获得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误导学生,承认错误
小学生犯错误是美丽的。但身为教师的我们将自己的学生引入错误,却是令人尴尬的。那么如何去应对这一场合呢?笔者曾有一次亲身经历:前不久,本班进入归类复习阶段。当复习到引号时,为了加深印象,我设计了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三种需要用引号的情况。十余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我教给全心他们的方法。我心中暗自高兴,便又让其独立做一道兼有三种类型的题。我却信手翻起了书。“无巧不成书”居然翻到《穷人》一课,目光恰好落在“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一句话上。不看不发现,一看吓一跳:怎么,难道提示语在中时不用冒号吗?定睛一看,的确如此!而我却一再提醒不能忘掉冒号。怎么办?怎么办?我心中涌起了一连串的想法,是为了面子让他们继续错下去。(每次将他们错了的答案都批成对的,反正最后一学期,毕业试卷不发给他们,他们也许不会发现我的错),还是不能违背良心向他们坦白自我的错误。矛盾的心理伴随着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终于良心战胜了虚荣心。我清清嗓子,心平气和的对同学们说:“老师犯了一个错误,你们希望老师现在改正还是永远错下去”?“现在就改”,几十双眼睛盯着我,几十张口异口同声地说。(多纯真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我已将他们引入误区),这声音再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我让他们打开书看着那句话,说说老师犯了什么错?同学们陆陆续续的发现了我的错误,我告诉他们,老师由于课前没充分准备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希望同学们克服老师的缺点,做什么事都要仔细,要做充分准备,并将先前的错改过来。
四、顺水推舟、毋庸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犯了错,主动认错,固然是好,但某些不是教师内在因素引起的,教师则不必认错。一次,我在写“凌”时,粉笔突然断了,导致“ ”写成了“ ”,学生正准备指出我的错误。我用手势制止了他们,指一名没认真听讲的学生来回答,那位学生怔了一会儿,终于回答正确了。我对这件事作了这样总结:也许这支粉笔想以粉身碎骨来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忽略汉字的一笔一画;也许它想考考大家,是否记清了该字的字形,看来同学们没有被难倒。(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
五、行为不当,及时调整
某日,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该教师准备了许多吹塑纸,边讲边醮水贴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凹凸不平,纸片总贴不稳。贴上去一会儿就掉下来,教师拾起来贴上去,一会儿又掉下来,就这样贴上去,掉下来,拾起来,贴上去……重复了五至六次。幸亏这位老师课备得熟练,能边讲边贴,要不然,不知会出现什么结果。但我想这位教师虽然备得熟练却不充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作出调整:用简笔画代替吹塑纸或将纸片发给学生手中,同时用诸如“纸片不愿和黑板交朋友却愿和同学们交朋友”这一类儿童语言作过渡,调节课堂气氛。所以我说他的课备得熟练而不充分,没想到课堂中会出现的情况。当然,课前未设想到的,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身为“言传身教”的教师,在课堂实际中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如何“亡羊补牢”,将错误
一、坦然相对,深表感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从小养成的习惯或对某些知识的记忆错误,有时甚至是根深蒂固。记得我在上十一册教材的20课《索溪峪的野》时,刚开始我导入新课后,开始板书课题,可当我写完第一个字“索”是,80%的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错了”。我莫名其妙,想“索”字我记得清,不就是由“士、 、系”三部分组成的吗?怎么会错呢?看到我的表情,更多的学生喊到“索字错了”,我疑惑不解,这时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地说着原因,一部分还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我开始怀疑自己,于是翻开书一瞧,没发现,我又满脸疑惑的看着学生。他们再一次说着,比划着,我指了一名同学来说,他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索’字上半部分是‘十’不是‘士’”。“啊”!我迅速翻开书仔细一看,再转身看看黑板,大大的“ ”字正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立于眼前,我的脸“唰”的一下红到耳根,我将“索”字整整写错了二十年。也许同学们发现了我的变化,有的眯眯笑,有的呆呆地看着我,有的在交头接耳。也许他们在笑我吧,我心想。但是我转念一想,我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深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从教接近十年来,每一年不知要写多少个‘索’字,但是从来没有人发现并指出我的这一错误,今天,是你们发现了我的错误,是你们帮我改正了二十年的错误,我在这里向同学们表示深深地感谢。”说着,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教室里立刻传来一阵热烈地掌声。
二、参与学习、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而读不准某些字音,此情况多发生在课外阅读的提問中,但在课堂中也时有发生。有时拿不准知识的正确与否,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合适的处理方法告诉学生学海无涯,老师的知识有限,不能确定其正确的答案,让我们共同参与学习,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如突然遇到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赛查字典“看谁先掌握该字的音、形、义”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学习的方法,获得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误导学生,承认错误
小学生犯错误是美丽的。但身为教师的我们将自己的学生引入错误,却是令人尴尬的。那么如何去应对这一场合呢?笔者曾有一次亲身经历:前不久,本班进入归类复习阶段。当复习到引号时,为了加深印象,我设计了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三种需要用引号的情况。十余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我教给全心他们的方法。我心中暗自高兴,便又让其独立做一道兼有三种类型的题。我却信手翻起了书。“无巧不成书”居然翻到《穷人》一课,目光恰好落在“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一句话上。不看不发现,一看吓一跳:怎么,难道提示语在中时不用冒号吗?定睛一看,的确如此!而我却一再提醒不能忘掉冒号。怎么办?怎么办?我心中涌起了一连串的想法,是为了面子让他们继续错下去。(每次将他们错了的答案都批成对的,反正最后一学期,毕业试卷不发给他们,他们也许不会发现我的错),还是不能违背良心向他们坦白自我的错误。矛盾的心理伴随着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终于良心战胜了虚荣心。我清清嗓子,心平气和的对同学们说:“老师犯了一个错误,你们希望老师现在改正还是永远错下去”?“现在就改”,几十双眼睛盯着我,几十张口异口同声地说。(多纯真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我已将他们引入误区),这声音再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我让他们打开书看着那句话,说说老师犯了什么错?同学们陆陆续续的发现了我的错误,我告诉他们,老师由于课前没充分准备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希望同学们克服老师的缺点,做什么事都要仔细,要做充分准备,并将先前的错改过来。
四、顺水推舟、毋庸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犯了错,主动认错,固然是好,但某些不是教师内在因素引起的,教师则不必认错。一次,我在写“凌”时,粉笔突然断了,导致“ ”写成了“ ”,学生正准备指出我的错误。我用手势制止了他们,指一名没认真听讲的学生来回答,那位学生怔了一会儿,终于回答正确了。我对这件事作了这样总结:也许这支粉笔想以粉身碎骨来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忽略汉字的一笔一画;也许它想考考大家,是否记清了该字的字形,看来同学们没有被难倒。(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
五、行为不当,及时调整
某日,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该教师准备了许多吹塑纸,边讲边醮水贴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凹凸不平,纸片总贴不稳。贴上去一会儿就掉下来,教师拾起来贴上去,一会儿又掉下来,就这样贴上去,掉下来,拾起来,贴上去……重复了五至六次。幸亏这位老师课备得熟练,能边讲边贴,要不然,不知会出现什么结果。但我想这位教师虽然备得熟练却不充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作出调整:用简笔画代替吹塑纸或将纸片发给学生手中,同时用诸如“纸片不愿和黑板交朋友却愿和同学们交朋友”这一类儿童语言作过渡,调节课堂气氛。所以我说他的课备得熟练而不充分,没想到课堂中会出现的情况。当然,课前未设想到的,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身为“言传身教”的教师,在课堂实际中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如何“亡羊补牢”,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