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整体化师资培训的理念,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关的理念来做出指引。但是,我国职业教师教育的职前、职中、职后的学习和进修是由不同的机构来承担的,各类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树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相互配合与呼应的整体性的师资培训理念,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系统的、一体化的同时又具有分门别类的专门指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培训体系。明确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划分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设立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课程体系以避免无谓的重复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科学、技术、技能三者的关系,合理安排师范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课时安排,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考察标准。
二、优化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纳入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首先,应该建立专业的职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职称评聘制度都是在参照普通高校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不能很好地体现职教教师特点。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尽快建立专业的职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严格实施。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
其次,应当建立明确的教师培训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政府应当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培训时间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休假进修制度、学习进修假日制度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应当制定一个职业教师发展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尤其像涉及到人事、工资待遇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问题时,一旦运作不当,不仅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还应当在激励机制的研究方面投入必要的精力,探索合理的激励标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探索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避免绝对量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工作具有集艺术性、复杂性与创造性于一身的特点,其教育对象又是多变的、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所以很难将教师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量化处理。另外,教师的工作是讲究教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的工作,如果过分强调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往往会抑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逼得教师去做一个规规矩矩的教书匠。
其次,评价的内容应该成为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评价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包括原有体系中的几个方面——即作为教师工作成果所展示出来的学生成绩、出勤率、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给教师的打分,而是还应包括考察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的学习能力、教育反思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指导学生研究的能力等诸多方面。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不能仅仅用计分法或评等级,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包括一些主观性、展示性很强的方法,比如学习成果展示、科研报告和技术创新等。虽然这些方法不便于操作和硬性规定,但是它可以鼓励教师们积极学习和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关注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教教师生活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都对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发展。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尽可能地为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专业、非专业组织以及各专业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中都要开设好心理教育的课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这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非常好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赵双双,山东省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许开銮,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关的理念来做出指引。但是,我国职业教师教育的职前、职中、职后的学习和进修是由不同的机构来承担的,各类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树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相互配合与呼应的整体性的师资培训理念,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系统的、一体化的同时又具有分门别类的专门指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培训体系。明确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划分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设立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课程体系以避免无谓的重复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科学、技术、技能三者的关系,合理安排师范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课时安排,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考察标准。
二、优化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纳入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首先,应该建立专业的职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职称评聘制度都是在参照普通高校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不能很好地体现职教教师特点。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尽快建立专业的职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并严格实施。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
其次,应当建立明确的教师培训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政府应当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培训时间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休假进修制度、学习进修假日制度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应当制定一个职业教师发展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尤其像涉及到人事、工资待遇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问题时,一旦运作不当,不仅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还应当在激励机制的研究方面投入必要的精力,探索合理的激励标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三、探索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避免绝对量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工作具有集艺术性、复杂性与创造性于一身的特点,其教育对象又是多变的、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所以很难将教师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量化处理。另外,教师的工作是讲究教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的工作,如果过分强调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往往会抑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逼得教师去做一个规规矩矩的教书匠。
其次,评价的内容应该成为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评价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包括原有体系中的几个方面——即作为教师工作成果所展示出来的学生成绩、出勤率、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给教师的打分,而是还应包括考察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的学习能力、教育反思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指导学生研究的能力等诸多方面。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不能仅仅用计分法或评等级,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包括一些主观性、展示性很强的方法,比如学习成果展示、科研报告和技术创新等。虽然这些方法不便于操作和硬性规定,但是它可以鼓励教师们积极学习和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关注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教教师生活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都对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发展。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尽可能地为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专业、非专业组织以及各专业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中都要开设好心理教育的课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这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非常好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赵双双,山东省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许开銮,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