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被称为“体坛奥斯卡大片”的201 2年奥运会申办大战在 7月6日的新加坡落下帷幕,伦敦以54票比50票的微弱优势在最后一轮击败了呼声最高的巴黎,获得了这一体育盛典的举办权。如选举前人们所预料,申办最终是一场伦敦与巴黎的”双城记”,但伦敦在几轮票选中始终超过巴黎并最终胜出,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巴黎原本胜券在握
巴黎已是在近20年里第三次申办奥运会了,前面两次先后输给了巴塞罗那(1 992年奥运会)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
在输给北京后,不少人认为,2012年奥运会该轮到巴黎举办了,最有利的原因在于:
在体育设施等硬件上,巴黎大部分场馆设施都是现有,不需要再大兴土木,顺应了国际奥委会控制成本的改革潮流,而伦敦则需要在相对落后和贫穷的东区兴建奥运村和一系列体育场馆,所需投资巨大,以至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对他们的宏伟规划能否实现一直担心。
相反,主要竞争对手伦敦在申办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先是政府在伦敦刚决定申办时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态度不明确,主要是担心奥运会举办成本过高,加上伦敦认为自己获胜机会不大。为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提醒他们.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申办奥运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后,伦敦奥申委组建没多久高层领导就出现内讧。前奥申委主席、美国女商人卡萨尼辞职,由后来的塞巴斯蒂安,科接任。据英国媒体披露,是因为卡萨尼领导不力,与国际奥委会委员沟通不够,以至于伦敦在国际奥委会最初对各申办城市的评估中,排在了巴黎和马德里之后。卡萨尼第一次参加国际奥委会全会时,很少到各种社交场所去和国际奥委会委员交往和沟通。而塞巴斯蒂安,科曾是奥运冠军,也是国际田联理事会成员,在体育界有很好的人缘,更合适领导伦敦的申奥工作。
此外,88c全景节目在去年雅典奥运会前披露2012年奥运会有可能存在金钱换选票的腐败交易.引起很大震动。隐藏身份的 BBC记者装扮成商人,故意向国际奥委会的保加利亚委员斯拉斯科夫询问如何获得委员的选票。虽然斯拉斯科夫已被国际奥委会开除,但是.阳C设圈套让委员往里钻的做法,会激起不少委员反感。这一事情虽与伦敦奥申委无关,但是伦敦奥申委还是感觉很被动,不得不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四处解释,消除影响。
伦敦奥申委还曾在今年抛出一套拉拢选票的方案,即为各国运动员在英国训练提供补助等,被认为可能违反申奥的有关规定,以至于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要对此事进行调查,伦敦奥申委最后被迫收回了这套方案。
在伦敦申奥问题重重时,巴黎作为呼声最高的城市却一直保持低调,只是强调与国际奥委会委员加强沟通,在制定申办计划时他要事先征询委员意见。这样,一方面完善了申奥规划,另一方面加强了委员对他们的信任感。国际奥委会虽然未给各申办城市打分排行,但在评估报告的字里行间,都让人明显感觉到对巴黎的高度评价,伦敦得到的评价虽然也很好,但如果将对两个城市的评价对比,明白人一眼就看出谁高谁低。
伦敦后起直追
但是,申办大戏最后的结果却是伦敦获胜,巴黎以4票之差再次成为失败者。原因何在?
一位参与了巴黎奥申委工作的国际单项组织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整个申办过程中,巴黎被广泛认为是夺标热门,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没有失误.就能稳操胜券。他们采取了过于求稳的策略,即使申奥进入冲刺阶段时,他们都以不犯错误为原则,结果束缚了自己,反而让一直积极追赶的伦敦从中得利。”
伦敦作为追赶者,不像巴黎那么多顾忌,他们明白,不豁出去就无法夺取胜利。从争取国内政府和民众支持,到争取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他们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在进入申奥冲刺阶段时,伦敦已通过蚕食的方式大大缩小了和巴黎的差距,以至于伦敦市市长列文斯通自信地说,“申办竞争很激烈,最后可能只是在一两票之间决出胜负。”
在伦敦追赶期间,其奥申委新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功不可没。一次,为了争取大洋洲委员的支持,他刚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就奔赴澳大利亚参加相关会议。这位当年获得奥运会1500米比赛冠军的申办负责人,在申奥的马拉松长跑中再次体现了当年夺冠时的毅力。在五个申办城市的负责人中,他是惟一的奥运会冠军,在国际体育界有很多联系,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支持在最后时刻起到了很大作用。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他主动写信给委员希望能在新加坡见面,给不少委员留下好感。在投票前夕,他又是第一个抵达新加坡表达对伦敦支持的政府元首。在两天停留期间,他一口气会见了大批委员。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庞德表示,如果布莱尔不来新加坡,申办结果将是另外一个样子。虽然其他城市也有政府元首来到新加坡助战,但是在庞德看来,布莱尔更年轻,精力更充沛,给委员留下的印象更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承认,布莱尔”非常成功地”说服了委员将选票投给伦敦。法国总统希拉克虽然也来到新加坡,并亲自参加了陈述,但是有委员指出,他来到新加坡的时间太晚了,布莱尔已赢得了不少委员的心。
还有,根据四轮的实际评选结果,伦敦在整个投票过程中始终都领先巴黎,尤其是在纽约被淘汰后,更是扩大了领先优势,这可能与伦敦和纽约同样来自英语国家有关,支持纽约的选票可能很多都转投了伦敦。在马德里被淘汰后,按道理,支持马德里的选票应该大部分流给巴黎才是,因为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拉丁语系国家,但是根据最后结果,不少马德里的选票流向了伦敦,使得伦敦最后以54比50胜出。国际奥委会的中国资深委员何振梁在分析结果时说,巴黎并不是输在申办质量,而是因为国际奥委会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据他透露,投票前就有消息说,在前面几轮被淘汰的城市的选票,有不少被伦敦争取去了。
在一面积极游说争取选票的同时,伦敦在7月6日向第11 7次全会所做的陈述亦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们强调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要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这是其他申办城市未触及到的主题。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声情并茂地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黑白小电视机看到体育比赛之后投身到田径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尤其给人印象深刻。当时就有人说,如果仅按照陈述表现来评比,伦敦马上就能获胜。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说,很多委员在投票时是感情战胜理智,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投的票。庞德则指出,陈述的作用一般很难影响委员在第一轮投票时的选择,但是在委员确定自己的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时,表现出色的陈述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伦敦无疑在这方面成功了。
其他城市成为陪衬
马德里在这次申办中表现也很抢眼,到第三轮时居然获得了30多票,比伦敦和巴黎的得票数都要高,这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老萨虽然已退了下去,但是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可惜的是,他的影响力只能为马德里获得30多票,无法超过获胜所需的半数。马德里申办有两大障碍。一是安全问题,过去一年多里,马德里发生了好几次爆炸事件,令人忧虑;另外,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刚刚在1992年举办奥运会,短时间内再次获得举办权的可能性不大。
纽约也是同样的问题。美国从1984年开始,已先后举办两届夏季奥运会和一届冬季奥运会,再次将奥运会交给他们举办的可能性已不大,所以在第二轮早早被淘汰。莫斯科的主要问题是安保难以让人放心。与其他四个大城市相比,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差,即使是申办规划也被认为不够详细。对莫斯科来说,这次重要的是参与,为下一次的申办打基础。
正因对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伦敦才最终在这次申办大战中脱颖而出。
责编/王查娜
巴黎原本胜券在握
巴黎已是在近20年里第三次申办奥运会了,前面两次先后输给了巴塞罗那(1 992年奥运会)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
在输给北京后,不少人认为,2012年奥运会该轮到巴黎举办了,最有利的原因在于:
在体育设施等硬件上,巴黎大部分场馆设施都是现有,不需要再大兴土木,顺应了国际奥委会控制成本的改革潮流,而伦敦则需要在相对落后和贫穷的东区兴建奥运村和一系列体育场馆,所需投资巨大,以至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对他们的宏伟规划能否实现一直担心。
相反,主要竞争对手伦敦在申办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先是政府在伦敦刚决定申办时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态度不明确,主要是担心奥运会举办成本过高,加上伦敦认为自己获胜机会不大。为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提醒他们.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申办奥运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后,伦敦奥申委组建没多久高层领导就出现内讧。前奥申委主席、美国女商人卡萨尼辞职,由后来的塞巴斯蒂安,科接任。据英国媒体披露,是因为卡萨尼领导不力,与国际奥委会委员沟通不够,以至于伦敦在国际奥委会最初对各申办城市的评估中,排在了巴黎和马德里之后。卡萨尼第一次参加国际奥委会全会时,很少到各种社交场所去和国际奥委会委员交往和沟通。而塞巴斯蒂安,科曾是奥运冠军,也是国际田联理事会成员,在体育界有很好的人缘,更合适领导伦敦的申奥工作。
此外,88c全景节目在去年雅典奥运会前披露2012年奥运会有可能存在金钱换选票的腐败交易.引起很大震动。隐藏身份的 BBC记者装扮成商人,故意向国际奥委会的保加利亚委员斯拉斯科夫询问如何获得委员的选票。虽然斯拉斯科夫已被国际奥委会开除,但是.阳C设圈套让委员往里钻的做法,会激起不少委员反感。这一事情虽与伦敦奥申委无关,但是伦敦奥申委还是感觉很被动,不得不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四处解释,消除影响。
伦敦奥申委还曾在今年抛出一套拉拢选票的方案,即为各国运动员在英国训练提供补助等,被认为可能违反申奥的有关规定,以至于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要对此事进行调查,伦敦奥申委最后被迫收回了这套方案。
在伦敦申奥问题重重时,巴黎作为呼声最高的城市却一直保持低调,只是强调与国际奥委会委员加强沟通,在制定申办计划时他要事先征询委员意见。这样,一方面完善了申奥规划,另一方面加强了委员对他们的信任感。国际奥委会虽然未给各申办城市打分排行,但在评估报告的字里行间,都让人明显感觉到对巴黎的高度评价,伦敦得到的评价虽然也很好,但如果将对两个城市的评价对比,明白人一眼就看出谁高谁低。
伦敦后起直追
但是,申办大戏最后的结果却是伦敦获胜,巴黎以4票之差再次成为失败者。原因何在?
一位参与了巴黎奥申委工作的国际单项组织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整个申办过程中,巴黎被广泛认为是夺标热门,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没有失误.就能稳操胜券。他们采取了过于求稳的策略,即使申奥进入冲刺阶段时,他们都以不犯错误为原则,结果束缚了自己,反而让一直积极追赶的伦敦从中得利。”
伦敦作为追赶者,不像巴黎那么多顾忌,他们明白,不豁出去就无法夺取胜利。从争取国内政府和民众支持,到争取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他们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在进入申奥冲刺阶段时,伦敦已通过蚕食的方式大大缩小了和巴黎的差距,以至于伦敦市市长列文斯通自信地说,“申办竞争很激烈,最后可能只是在一两票之间决出胜负。”
在伦敦追赶期间,其奥申委新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功不可没。一次,为了争取大洋洲委员的支持,他刚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就奔赴澳大利亚参加相关会议。这位当年获得奥运会1500米比赛冠军的申办负责人,在申奥的马拉松长跑中再次体现了当年夺冠时的毅力。在五个申办城市的负责人中,他是惟一的奥运会冠军,在国际体育界有很多联系,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支持在最后时刻起到了很大作用。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他主动写信给委员希望能在新加坡见面,给不少委员留下好感。在投票前夕,他又是第一个抵达新加坡表达对伦敦支持的政府元首。在两天停留期间,他一口气会见了大批委员。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庞德表示,如果布莱尔不来新加坡,申办结果将是另外一个样子。虽然其他城市也有政府元首来到新加坡助战,但是在庞德看来,布莱尔更年轻,精力更充沛,给委员留下的印象更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承认,布莱尔”非常成功地”说服了委员将选票投给伦敦。法国总统希拉克虽然也来到新加坡,并亲自参加了陈述,但是有委员指出,他来到新加坡的时间太晚了,布莱尔已赢得了不少委员的心。
还有,根据四轮的实际评选结果,伦敦在整个投票过程中始终都领先巴黎,尤其是在纽约被淘汰后,更是扩大了领先优势,这可能与伦敦和纽约同样来自英语国家有关,支持纽约的选票可能很多都转投了伦敦。在马德里被淘汰后,按道理,支持马德里的选票应该大部分流给巴黎才是,因为法国和西班牙都是拉丁语系国家,但是根据最后结果,不少马德里的选票流向了伦敦,使得伦敦最后以54比50胜出。国际奥委会的中国资深委员何振梁在分析结果时说,巴黎并不是输在申办质量,而是因为国际奥委会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据他透露,投票前就有消息说,在前面几轮被淘汰的城市的选票,有不少被伦敦争取去了。
在一面积极游说争取选票的同时,伦敦在7月6日向第11 7次全会所做的陈述亦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们强调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要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这是其他申办城市未触及到的主题。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声情并茂地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黑白小电视机看到体育比赛之后投身到田径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尤其给人印象深刻。当时就有人说,如果仅按照陈述表现来评比,伦敦马上就能获胜。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说,很多委员在投票时是感情战胜理智,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投的票。庞德则指出,陈述的作用一般很难影响委员在第一轮投票时的选择,但是在委员确定自己的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时,表现出色的陈述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伦敦无疑在这方面成功了。
其他城市成为陪衬
马德里在这次申办中表现也很抢眼,到第三轮时居然获得了30多票,比伦敦和巴黎的得票数都要高,这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老萨虽然已退了下去,但是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可惜的是,他的影响力只能为马德里获得30多票,无法超过获胜所需的半数。马德里申办有两大障碍。一是安全问题,过去一年多里,马德里发生了好几次爆炸事件,令人忧虑;另外,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刚刚在1992年举办奥运会,短时间内再次获得举办权的可能性不大。
纽约也是同样的问题。美国从1984年开始,已先后举办两届夏季奥运会和一届冬季奥运会,再次将奥运会交给他们举办的可能性已不大,所以在第二轮早早被淘汰。莫斯科的主要问题是安保难以让人放心。与其他四个大城市相比,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差,即使是申办规划也被认为不够详细。对莫斯科来说,这次重要的是参与,为下一次的申办打基础。
正因对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伦敦才最终在这次申办大战中脱颖而出。
责编/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