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便怨声载道,百般推辞,大有“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在这种畏难情绪的影响下,学生写作缺乏动力,写出的文章少创新、少个性、少真情流露,因而出现“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他们的作文模式化严重,并且所选的都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材料,写老师总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替我补课”,做好事总是“三子”:“坐车让位子,上坡推车子,出门捡皮夹子”,而且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如同嚼蜡。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千人千面、百花齐放的景象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为此,我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开好生活之源,引入写作清流
宋朝诗人严羽说:“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写诗如此,写文章何尝不是?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也指出:“学生习作,应该是学生独特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活动。”作文个性化发展并非追求另类、标新立异,而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和感悟生活,写作取材于生活,多写身边的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真意、真感,写出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的个性化作文,杜绝“美丽的谎言”。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仔细观察家庭、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关注传媒热点,留心生活中打动他们的细节,定格生活中美好的“瞬间”,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只要留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校园奇闻轶事、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街头巷尾、市井吵闹、都市风情、田园风光、花草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观察完了还不行,还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或者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思考这件事所蕴含的哲理、对生活的启迪、人生的意义等,其实就是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发现生活中那若隐若现的“金子”,找到写作的“契机”,然后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写在日记本上,每天至少写一篇观察日记。而且必须是“一事一理”的模式,一定要把自己思考的“理”写清楚,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自然会烹出美味的“佳肴”。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每一个月就要举行一次“一事一理”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一个月的收获和其他同学交流,做到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有个同学在“一事一理”中写道:
周四体育课上,我们进行1000米长跑测试。随着一声哨响,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跑出去,刚开始我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乐此不疲地向前冲,很快地跑到了第二圈,我回眸一瞥,发现大家都被我甩得远远的,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认为冠军非我莫属了。但是,接下来的第三圈、第四圈,我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呼吸也越来越困难。此时只剩下最后一圈冲刺阶段了,没想到,刚才还落后于我的其他同学个个像加足了马力的汽车一样飞奔而来,很快的,有一个同学超过我了,紧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跑到我前面,我心急如焚,但双腿已不听我使唤,当我咬紧牙关第四个跑向终点时,只见眼前一黑,一阵眩晕……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讲究方法、策略,只有保存实力,蓄势待发,关键时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因而写得真实自然,句句是学生的肺腑之言,是真正的个性化的语言。可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才不至于成了干涸的泉眼,才能流淌出鲜活的泉水。
二、引领广泛阅读,丰富写作库存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说写作像蚕吐丝,那么阅读就是吐丝前的吃桑叶的过程,桑叶没吃或者吃得不多,丝就无法吐得多吐得好。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痴如醉的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都不断强调写作要学会观察,学会从生活中找素材,事实上,我们的初中学生有着十几年的生活积累,他们观察的生活题材其实并不少。但为什么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千篇一律呢?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学生少了实实在在的阅读积累,缺乏个性化表现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我认为要想我们的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熟读,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来促使学生阅读。每节语文课前我都抽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或背诵优美句段,或介绍一句名人名言,或讲述昨日新闻要点,或汇報自己查找的资料。并定期举办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诸多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广泛开展,让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多彩。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回归课本,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妙,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把课文中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积累本上,并记在心里,以便习作中运用。另外,我还重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外、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多读些课外读物。学生可阅读各类图书,各种风格的作品,还可以上网浏览,这样,学生可广采博闻,开阔视野。同时指导学生读书先浏览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按需、寻趣、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而读。并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文章之要义和段落之精华记在专门的积累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要想拥有个性化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更应该引领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借助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丰富语言信息储存,积蓄丰盈的情感五味,最终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个性。
三、开放评赏方式,做到“沙里淘金”
一、开好生活之源,引入写作清流
宋朝诗人严羽说:“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写诗如此,写文章何尝不是?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也指出:“学生习作,应该是学生独特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活动。”作文个性化发展并非追求另类、标新立异,而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和感悟生活,写作取材于生活,多写身边的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真意、真感,写出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的个性化作文,杜绝“美丽的谎言”。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仔细观察家庭、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关注传媒热点,留心生活中打动他们的细节,定格生活中美好的“瞬间”,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只要留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校园奇闻轶事、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街头巷尾、市井吵闹、都市风情、田园风光、花草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观察完了还不行,还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或者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思考这件事所蕴含的哲理、对生活的启迪、人生的意义等,其实就是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发现生活中那若隐若现的“金子”,找到写作的“契机”,然后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写在日记本上,每天至少写一篇观察日记。而且必须是“一事一理”的模式,一定要把自己思考的“理”写清楚,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自然会烹出美味的“佳肴”。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每一个月就要举行一次“一事一理”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一个月的收获和其他同学交流,做到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有个同学在“一事一理”中写道:
周四体育课上,我们进行1000米长跑测试。随着一声哨响,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跑出去,刚开始我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乐此不疲地向前冲,很快地跑到了第二圈,我回眸一瞥,发现大家都被我甩得远远的,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认为冠军非我莫属了。但是,接下来的第三圈、第四圈,我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呼吸也越来越困难。此时只剩下最后一圈冲刺阶段了,没想到,刚才还落后于我的其他同学个个像加足了马力的汽车一样飞奔而来,很快的,有一个同学超过我了,紧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跑到我前面,我心急如焚,但双腿已不听我使唤,当我咬紧牙关第四个跑向终点时,只见眼前一黑,一阵眩晕……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讲究方法、策略,只有保存实力,蓄势待发,关键时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因而写得真实自然,句句是学生的肺腑之言,是真正的个性化的语言。可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才不至于成了干涸的泉眼,才能流淌出鲜活的泉水。
二、引领广泛阅读,丰富写作库存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如果说写作像蚕吐丝,那么阅读就是吐丝前的吃桑叶的过程,桑叶没吃或者吃得不多,丝就无法吐得多吐得好。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痴如醉的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都不断强调写作要学会观察,学会从生活中找素材,事实上,我们的初中学生有着十几年的生活积累,他们观察的生活题材其实并不少。但为什么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千篇一律呢?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学生少了实实在在的阅读积累,缺乏个性化表现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我认为要想我们的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熟读,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来促使学生阅读。每节语文课前我都抽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或背诵优美句段,或介绍一句名人名言,或讲述昨日新闻要点,或汇報自己查找的资料。并定期举办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诸多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广泛开展,让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多彩。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回归课本,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妙,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把课文中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积累本上,并记在心里,以便习作中运用。另外,我还重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外、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多读些课外读物。学生可阅读各类图书,各种风格的作品,还可以上网浏览,这样,学生可广采博闻,开阔视野。同时指导学生读书先浏览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按需、寻趣、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而读。并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文章之要义和段落之精华记在专门的积累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要想拥有个性化表达生活的写作能力,更应该引领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借助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丰富语言信息储存,积蓄丰盈的情感五味,最终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个性。
三、开放评赏方式,做到“沙里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