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亮剑”
“立足亚洲,夺取冠军;走向世界,挑战欧美。”这是周建安接任中国男排主教练之初提出的奋斗目标。他毫不避讳地说:“亚洲都冲不出去,拿什么挑战欧美队!即使偶尔有了与欧美队交手的机会,也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当时业内有人认为,周建安用“抱头鼠窜”这个词有点过分。不过,当时的中国男排确实处于“谷底”。
周建安的任命下达时间是2005年12月27日。中国男排2005年参加的最后一个赛事是11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大冠军杯赛,这是国际排联在“空白年”中举办的最高水平的赛事,由各大洲冠军参加。中国男排持“外卡”参赛,五战皆负,名次垫底,似乎理所应当。可是中国男排竟输给了埃及男排,这是亚洲队首次在世界大赛中负于非洲队。
中国男排跌入低谷是不争的事实,可位置滑落到世界第三、四流水平之间,的确无法让人接受,这无疑为完成2∞8年奥运会跻身前八的任务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应该说,中国男排临时换帅同以上的败绩有关。
什么样的教练能改变中国男排的面貌,这个话题在业内已争论多年,聘请曾获世界冠军的外国名帅?还是起用业绩优秀的老教练,或是推出勇于创新的年轻教练?周建安最终浮出水面说明决策者采用了第三套方案,从执教能力看,周建安是年轻教练中的带头人。
周建安走马上任提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亮剑精神”。那时,全国正热播一台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亮剑》,周建安被剧中主人翁李云龙的强悍精神所感染,提出中国男排是个战斗集体,要想打翻身仗,就要敢于刺刀见红,不按规则出牌。他要用“亮剑精神”打造男排的队魂”。
着手“铸剑”
从任命到组队的三个月,周建安做了三件事:观看全国联赛,选拔队员;走访老教练,登门取经;观看以往的比赛录像,寻找突破口。
周建安把四川男排的帅印一交,就奔波于各个赛场。虽然,所有的运动员他都了解,但挑选国家队队员时他有独到的视角,统一的标准是:作风顽强;不同标准是:各有特长。他要求无论老将还是新秀,必须状态好,个人技术符合全队“全面、快速、多变”的战术要求。
国家队只有18人的大名单,再从中选拔12名正选队员,这些名额分到主攻、副攻、二传,接应和自由人不同位置,便显得“僧多粥少”了,必须筛选再三。为了决定一个人选,周建安甚至三番五次去观看一个队的比赛,直到最终确定下来。
此间,借征求各俱乐部队教练意见之机,周建安尽量听取他们对国家队的建议,他还特意拜访了汪嘉伟、沈富麟、邸安和等前任教练。此外,他率教练组专门到郴州训练基地,体验中国女排的集训生活,向陈忠和学习,给自己充电。
2006年3月27日,新一届中国男排在北京集中,28日就宣布了“27条队规”,规定细化到几点起床,几分钟后集合,排队进出餐厅,训练统一服装,简直就是军事化管理。接着,周建安的“铸剑工程”便一步步实施4月3日人员全部到齐后,次日,全队便进行拓展训练,培养艰苦环境中团结协作的精神;4月6日早5点半全队到天安门广场,在晨曦中观看升旗仪式,之后与国旗班战士共同生活、学习、训练一整天,体验战士们怎样在艰苦条件下打造威武之师。同时,周建安发给每人一本《亮剑》,还把“亮剑队魂”四个字挂在了训练馆。
首度试剑
中国男排成绩下滑,关键时刻发挥失常,问题出在运动员心理素质不足,还是技术实力欠佳?周建安在组队前的那三个月中,观看了中国男排近几年来所有的比赛录像。他认为,实力不济是影响心理波动的主因,关键时刻缺乏拿分的本领,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必然打不了大仗硬仗。
组队之初阵容虽没有确定,但大运动量的基本技术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全队从强化个人能力入手,寻找体能与技术突破点,投入到大强度的训练中。两个多月的训练后,中国男排首度“试剑”:出访挪威、加拿大,又在北京迎战澳大利亚队。虽然对手不是世界一流强队,但对澳大利亚队的两场比赛也都打满五局,中国队遭遇决胜局12比14落后的逆境,都咬牙顶过来,取得了胜利。周建安说:“输赢不重要,可贵的是队员们在这时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能过心理这道坎,就是最大的收获。”
中国男排技术方面最大的“软肋”是拦网,这也成为训练中的攻关重点。从这几次比赛看,全队组成三人拦网的次数明显增加,拦网的意识有了提高,但拦网直接得分的变化不明显,动作仍然缺乏技巧,一传到位率与一次攻的成功率相差30%以上,说明二传手组织战术的机会和攻传配合还欠火候。
针对队伍的问题,在世界锦标赛前,周建安几次试训年轻队员,最终排出以青年队员为主的阵容。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他排上了三位初出茅庐的新人:主二传姜福东、副攻手于大伟和自由人任琦。周建安慎重考虑后,舍弃了江苏高个子二传手周鸿,顶住任人唯亲的非议,选用了来自四川队的姜福东;舍弃了有丰富经验的自由人初辉,选用了鲜为人知的年轻选手任琦,理由是:他们的临战状态更好。
错失良机
2006年世锦赛是中国男排百年不遇的机会,虽然有24支队伍参赛,但中国队所在的A组几乎集中了各洲最弱队伍,其中以全胜战绩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波兰队,独树一帜,实力最强,其他各队实力相当。中国队在首战负于波兰队后,接着就与东道主日本队苦战五局,决胜局以15比13险胜,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技战术方面的进步,同时,为小组出线开了一个好头。
在接下来对阿根廷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打满五局,决胜局自9平相持到15平,但最终以15比17惜败。若中国队获得此役的胜利,进入前16甚至前12或取代日本队进入前 8都是有可能的。然而,中国队却未能抓住机会取得胜利,错过了一次晋升的良机。
在对埃及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经历了五局决胜负的炼狱,中国队在14比11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方连追3分扳成14平,最终通过发球和拦网拿下最后两分,以18比16取胜,再次得到一线生机。
小组赛最后一役,中国男排对波多黎各男排,即使失利,只要分差不超过6分,仍可进入第二阶段比赛。可是,中国男排在前两局表现失常,不仅连败且净输20分。此时中国男排若能连扳三局,仍可获得第二阶段比赛的资格,但现实难遂人愿,中国男排以1比3输掉比赛,止步于“并列第17名”,也错失“打翻身仗”的极好机会。
此时,人们对中国男排的评价是:作风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有了新的变化,成绩却不能令人满意。
功亏一篑
多哈亚运会对中国男排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时间冲突,参加世锦赛的五支亚洲队伍和东道主卡塔尔队,直接进入八强赛。 这样,中国队只有三场比赛,就是八进四、四进二、冠亚军决赛,只要输一场就遭淘汰,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中国男排首场发挥不错,以3比1战胜哈萨克斯坦队,取得了半决赛资格。一传到位,快攻战术得以发挥,移动拦网成功率高,是取胜的原因。但状态不稳定,发挥波动大,特别是在23比20领先的情况下,丢掉第三局,仍暴露出痼疾:关键时刻思想分散,心理承受力不强,两点攻轮次办法不多。好在第四局领先后再遇被对方追成20平的局面时,中国队并未重蹈覆辙,而是顽强防守,伺机反攻,连得5分,以25比20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由于日本队意外负于沙特队,中国男排的半决赛成为一场遭遇战。第一,二局比赛中,中国男排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充分发挥出快变战术,拦网也频频奏效,胜得较为轻松,尤其是第二局以25比11的大比分速战速决,打出了一股霸气。然而自第三局开始,中国男排故态复萌,精神不够集中,不仅配合不够流畅,还出现了莫名的失误,以23比25、22比25惜败,本可轻松获胜的比赛,却打到决胜局才以15比13涉险过关,虚惊一场后取得决赛资格。
中国男排决赛的对手是老冤家韩国队,两队皆志在一搏。韩国队攻守均衡,反攻速度快,使中国队的网上高度无法施展,一传不理想,仅凭二、四号位和后排强攻拿分,打得十分吃力。丢掉的一、三,四局,中国队得分都未超过20。只有第二局中国队打出一个高潮,自由人任琦几次防起对方重扣,为中国队创造了反击的机会,得以扭转被动局面。沈琼为救回一个险球,跨越档板,倒在地上,奋不顾身,激励队友顽强拼搏。此局,中国队以25比22获胜。
待磨之剑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男排在“亮剑”精神激励下,经过八个多月的历练,面貌一新,打球有激情,求胜欲望变强,新老结合的阵容团结互助,技术战术有所改进。但是,他们与亚洲乃至世界强队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在主力阵容更换主二传和自由人两个关键人物的情况下,排出4老带3新的阵容,打进亚运会决赛,确实不易,但从世界锦标赛第17到亚运会第二的名次来看,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个人技术不够精湛是男排最基本的缺陷。这不仅导致了每场比赛失误很多,而且使队伍无法实施高水平的战术组合。两项大赛,中国男排几乎每场都要送出一局以上的分数,甚至一场失误达40分之多,这也使中国队丢掉了很多连续得分,甚至扭转战局的良机。提高个人技术能力无疑是中国男排改变面貌的基础工程。
其次,中国男排没有拿手的绝活。以往常说,亚洲队必须“以快制高”,以快节奏制服欧美队,而如今欧美队比亚洲队的进攻速度更快。世锦赛决赛阶段,看看巴西、法国,意大利、塞黑等世界强队的比赛,不难发现,他们的一次攻和反攻速度都比中国队快得多。即使在亚洲,中国队与韩国的决赛,也跟不上对方的速度。在这方面,有二传手,攻击手的能力及配合问题,也受一传到位率的制约。总之,中国队丢掉了自己的杀手锏,何以取胜?
再次,中国队的弱项未得到改观。中国队的防守能力一直不强,这包括两条防线:一是拦网,二是防守。两次大赛,中国队所有的场次,拦网得分都不及对手,只是在某场比赛中的某个阶段发挥尚可,但仍然得分不多。这里有拦网的技术问题,也存在意识和配合问题。因为拦网不强,后排防守的压力就更大,中国男排的防守反击能力不强正是一些场次惜败的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亚运会对韩国队的决赛,双方防守反击得分为6比14,中国队还不足对方的一半。
还有一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心理承受力不足。世锦赛中国队对波多黎各队的比赛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在条件已经很宽松,只要赢或不输掉6分就可出线的大好情形下,中国队还是出现全队失常的结局。此外,诸多五局决胜负的比赛中,中国队频频出现的“第三局现象”(即先赢两局,第三局总是出错增多,状态下降,以至于丢掉不应该输的比赛),更应引起注意。
如此看来,中国男排还不是一把闪光锋利的“剑”,只是一把待磨之剑。世锦赛第十七名的成绩,表明中国男排仍处在世界三流水平,离奥运会前八名的目标相去甚远。要从三流后跃居至二流前列,对于一支排球队伍来说,跨度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不到两年里,中国男排若无突破性的飞跃,很难达到这个高度。因此,中国男排还须用“亮剑”精神多多磨砺自身。
“立足亚洲,夺取冠军;走向世界,挑战欧美。”这是周建安接任中国男排主教练之初提出的奋斗目标。他毫不避讳地说:“亚洲都冲不出去,拿什么挑战欧美队!即使偶尔有了与欧美队交手的机会,也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当时业内有人认为,周建安用“抱头鼠窜”这个词有点过分。不过,当时的中国男排确实处于“谷底”。
周建安的任命下达时间是2005年12月27日。中国男排2005年参加的最后一个赛事是11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大冠军杯赛,这是国际排联在“空白年”中举办的最高水平的赛事,由各大洲冠军参加。中国男排持“外卡”参赛,五战皆负,名次垫底,似乎理所应当。可是中国男排竟输给了埃及男排,这是亚洲队首次在世界大赛中负于非洲队。
中国男排跌入低谷是不争的事实,可位置滑落到世界第三、四流水平之间,的确无法让人接受,这无疑为完成2∞8年奥运会跻身前八的任务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应该说,中国男排临时换帅同以上的败绩有关。
什么样的教练能改变中国男排的面貌,这个话题在业内已争论多年,聘请曾获世界冠军的外国名帅?还是起用业绩优秀的老教练,或是推出勇于创新的年轻教练?周建安最终浮出水面说明决策者采用了第三套方案,从执教能力看,周建安是年轻教练中的带头人。
周建安走马上任提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亮剑精神”。那时,全国正热播一台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亮剑》,周建安被剧中主人翁李云龙的强悍精神所感染,提出中国男排是个战斗集体,要想打翻身仗,就要敢于刺刀见红,不按规则出牌。他要用“亮剑精神”打造男排的队魂”。
着手“铸剑”
从任命到组队的三个月,周建安做了三件事:观看全国联赛,选拔队员;走访老教练,登门取经;观看以往的比赛录像,寻找突破口。
周建安把四川男排的帅印一交,就奔波于各个赛场。虽然,所有的运动员他都了解,但挑选国家队队员时他有独到的视角,统一的标准是:作风顽强;不同标准是:各有特长。他要求无论老将还是新秀,必须状态好,个人技术符合全队“全面、快速、多变”的战术要求。
国家队只有18人的大名单,再从中选拔12名正选队员,这些名额分到主攻、副攻、二传,接应和自由人不同位置,便显得“僧多粥少”了,必须筛选再三。为了决定一个人选,周建安甚至三番五次去观看一个队的比赛,直到最终确定下来。
此间,借征求各俱乐部队教练意见之机,周建安尽量听取他们对国家队的建议,他还特意拜访了汪嘉伟、沈富麟、邸安和等前任教练。此外,他率教练组专门到郴州训练基地,体验中国女排的集训生活,向陈忠和学习,给自己充电。
2006年3月27日,新一届中国男排在北京集中,28日就宣布了“27条队规”,规定细化到几点起床,几分钟后集合,排队进出餐厅,训练统一服装,简直就是军事化管理。接着,周建安的“铸剑工程”便一步步实施4月3日人员全部到齐后,次日,全队便进行拓展训练,培养艰苦环境中团结协作的精神;4月6日早5点半全队到天安门广场,在晨曦中观看升旗仪式,之后与国旗班战士共同生活、学习、训练一整天,体验战士们怎样在艰苦条件下打造威武之师。同时,周建安发给每人一本《亮剑》,还把“亮剑队魂”四个字挂在了训练馆。
首度试剑
中国男排成绩下滑,关键时刻发挥失常,问题出在运动员心理素质不足,还是技术实力欠佳?周建安在组队前的那三个月中,观看了中国男排近几年来所有的比赛录像。他认为,实力不济是影响心理波动的主因,关键时刻缺乏拿分的本领,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必然打不了大仗硬仗。
组队之初阵容虽没有确定,但大运动量的基本技术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全队从强化个人能力入手,寻找体能与技术突破点,投入到大强度的训练中。两个多月的训练后,中国男排首度“试剑”:出访挪威、加拿大,又在北京迎战澳大利亚队。虽然对手不是世界一流强队,但对澳大利亚队的两场比赛也都打满五局,中国队遭遇决胜局12比14落后的逆境,都咬牙顶过来,取得了胜利。周建安说:“输赢不重要,可贵的是队员们在这时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能过心理这道坎,就是最大的收获。”
中国男排技术方面最大的“软肋”是拦网,这也成为训练中的攻关重点。从这几次比赛看,全队组成三人拦网的次数明显增加,拦网的意识有了提高,但拦网直接得分的变化不明显,动作仍然缺乏技巧,一传到位率与一次攻的成功率相差30%以上,说明二传手组织战术的机会和攻传配合还欠火候。
针对队伍的问题,在世界锦标赛前,周建安几次试训年轻队员,最终排出以青年队员为主的阵容。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他排上了三位初出茅庐的新人:主二传姜福东、副攻手于大伟和自由人任琦。周建安慎重考虑后,舍弃了江苏高个子二传手周鸿,顶住任人唯亲的非议,选用了来自四川队的姜福东;舍弃了有丰富经验的自由人初辉,选用了鲜为人知的年轻选手任琦,理由是:他们的临战状态更好。
错失良机
2006年世锦赛是中国男排百年不遇的机会,虽然有24支队伍参赛,但中国队所在的A组几乎集中了各洲最弱队伍,其中以全胜战绩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波兰队,独树一帜,实力最强,其他各队实力相当。中国队在首战负于波兰队后,接着就与东道主日本队苦战五局,决胜局以15比13险胜,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技战术方面的进步,同时,为小组出线开了一个好头。
在接下来对阿根廷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打满五局,决胜局自9平相持到15平,但最终以15比17惜败。若中国队获得此役的胜利,进入前16甚至前12或取代日本队进入前 8都是有可能的。然而,中国队却未能抓住机会取得胜利,错过了一次晋升的良机。
在对埃及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经历了五局决胜负的炼狱,中国队在14比11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方连追3分扳成14平,最终通过发球和拦网拿下最后两分,以18比16取胜,再次得到一线生机。
小组赛最后一役,中国男排对波多黎各男排,即使失利,只要分差不超过6分,仍可进入第二阶段比赛。可是,中国男排在前两局表现失常,不仅连败且净输20分。此时中国男排若能连扳三局,仍可获得第二阶段比赛的资格,但现实难遂人愿,中国男排以1比3输掉比赛,止步于“并列第17名”,也错失“打翻身仗”的极好机会。
此时,人们对中国男排的评价是:作风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有了新的变化,成绩却不能令人满意。
功亏一篑
多哈亚运会对中国男排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时间冲突,参加世锦赛的五支亚洲队伍和东道主卡塔尔队,直接进入八强赛。 这样,中国队只有三场比赛,就是八进四、四进二、冠亚军决赛,只要输一场就遭淘汰,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中国男排首场发挥不错,以3比1战胜哈萨克斯坦队,取得了半决赛资格。一传到位,快攻战术得以发挥,移动拦网成功率高,是取胜的原因。但状态不稳定,发挥波动大,特别是在23比20领先的情况下,丢掉第三局,仍暴露出痼疾:关键时刻思想分散,心理承受力不强,两点攻轮次办法不多。好在第四局领先后再遇被对方追成20平的局面时,中国队并未重蹈覆辙,而是顽强防守,伺机反攻,连得5分,以25比20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由于日本队意外负于沙特队,中国男排的半决赛成为一场遭遇战。第一,二局比赛中,中国男排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充分发挥出快变战术,拦网也频频奏效,胜得较为轻松,尤其是第二局以25比11的大比分速战速决,打出了一股霸气。然而自第三局开始,中国男排故态复萌,精神不够集中,不仅配合不够流畅,还出现了莫名的失误,以23比25、22比25惜败,本可轻松获胜的比赛,却打到决胜局才以15比13涉险过关,虚惊一场后取得决赛资格。
中国男排决赛的对手是老冤家韩国队,两队皆志在一搏。韩国队攻守均衡,反攻速度快,使中国队的网上高度无法施展,一传不理想,仅凭二、四号位和后排强攻拿分,打得十分吃力。丢掉的一、三,四局,中国队得分都未超过20。只有第二局中国队打出一个高潮,自由人任琦几次防起对方重扣,为中国队创造了反击的机会,得以扭转被动局面。沈琼为救回一个险球,跨越档板,倒在地上,奋不顾身,激励队友顽强拼搏。此局,中国队以25比22获胜。
待磨之剑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男排在“亮剑”精神激励下,经过八个多月的历练,面貌一新,打球有激情,求胜欲望变强,新老结合的阵容团结互助,技术战术有所改进。但是,他们与亚洲乃至世界强队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在主力阵容更换主二传和自由人两个关键人物的情况下,排出4老带3新的阵容,打进亚运会决赛,确实不易,但从世界锦标赛第17到亚运会第二的名次来看,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个人技术不够精湛是男排最基本的缺陷。这不仅导致了每场比赛失误很多,而且使队伍无法实施高水平的战术组合。两项大赛,中国男排几乎每场都要送出一局以上的分数,甚至一场失误达40分之多,这也使中国队丢掉了很多连续得分,甚至扭转战局的良机。提高个人技术能力无疑是中国男排改变面貌的基础工程。
其次,中国男排没有拿手的绝活。以往常说,亚洲队必须“以快制高”,以快节奏制服欧美队,而如今欧美队比亚洲队的进攻速度更快。世锦赛决赛阶段,看看巴西、法国,意大利、塞黑等世界强队的比赛,不难发现,他们的一次攻和反攻速度都比中国队快得多。即使在亚洲,中国队与韩国的决赛,也跟不上对方的速度。在这方面,有二传手,攻击手的能力及配合问题,也受一传到位率的制约。总之,中国队丢掉了自己的杀手锏,何以取胜?
再次,中国队的弱项未得到改观。中国队的防守能力一直不强,这包括两条防线:一是拦网,二是防守。两次大赛,中国队所有的场次,拦网得分都不及对手,只是在某场比赛中的某个阶段发挥尚可,但仍然得分不多。这里有拦网的技术问题,也存在意识和配合问题。因为拦网不强,后排防守的压力就更大,中国男排的防守反击能力不强正是一些场次惜败的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亚运会对韩国队的决赛,双方防守反击得分为6比14,中国队还不足对方的一半。
还有一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心理承受力不足。世锦赛中国队对波多黎各队的比赛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在条件已经很宽松,只要赢或不输掉6分就可出线的大好情形下,中国队还是出现全队失常的结局。此外,诸多五局决胜负的比赛中,中国队频频出现的“第三局现象”(即先赢两局,第三局总是出错增多,状态下降,以至于丢掉不应该输的比赛),更应引起注意。
如此看来,中国男排还不是一把闪光锋利的“剑”,只是一把待磨之剑。世锦赛第十七名的成绩,表明中国男排仍处在世界三流水平,离奥运会前八名的目标相去甚远。要从三流后跃居至二流前列,对于一支排球队伍来说,跨度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不到两年里,中国男排若无突破性的飞跃,很难达到这个高度。因此,中国男排还须用“亮剑”精神多多磨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