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和能力抓起,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一项任务,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真正融入学生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不断发现新东西,获得新知识,从中得到满足感并热爱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在无形之中提升教学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探究的实践当中。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搓手来体会双手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用力地揉搓双手,手会发热。”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由此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摩擦力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点。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情境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具体的情境是关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冬天穿脱衣服的时候会产生火花,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道路上的减速带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减缓车辆的速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进行的摩擦力实验当中,学生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究。
2、指出解题思路,鼓励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展示科学实验往往是为了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才能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教师有时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拥有自我能力发挥的空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热空气”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到实验中,并积极做出讨论和研究。教师让学生将实验的结果汇报出来,结果发现有两名学生的结论与其他学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应给这两名学生时间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步骤和论证方式进行说明,而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回顾实验步骤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系统化发展。
3、注重知识迁移,启发创造思维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并不代表一味地灌输知識就可以培养能力。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整体,但具有因果关系。教师要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三种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冰雹,是水变成冰;雨,则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变成了水,等等。新知识与所学知识形成关联,后者能够为前者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这样就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教师要注重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时机,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杠杆的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我们也是在场的一员,缸太结实了,在没办法打破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杠杆原理倒出水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杠杆原理”的知识出发,发现只要力臂够长,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撬动水缸。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结合学生学习过的摩擦力知识,教师又提出问题:“假设附近有可用的杠杆材料,如结实的木棍和光滑的铁棍,我们应该使用哪种材料当杠杆呢?”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结实的木棍当杠杆,因为木棍的表面粗糙,和水缸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不会在撬动时突然滑落;也有的学生建议使用光滑的铁棍,在铁棍的一端绑上布条增加摩擦力。学生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都领悟到了问题的根本,结合所学的摩擦力知识,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科学创新与探究意识,运用开放的引导,让学生及时反思、积极总结,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毛勇伟. 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 神州,2018(26):122.
[2] 陈泽明.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能力[J]. 未来英才,2018(1):81.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探究的实践当中。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搓手来体会双手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用力地揉搓双手,手会发热。”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由此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摩擦力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点。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情境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具体的情境是关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冬天穿脱衣服的时候会产生火花,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道路上的减速带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减缓车辆的速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进行的摩擦力实验当中,学生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究。
2、指出解题思路,鼓励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展示科学实验往往是为了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才能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教师有时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拥有自我能力发挥的空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热空气”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到实验中,并积极做出讨论和研究。教师让学生将实验的结果汇报出来,结果发现有两名学生的结论与其他学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应给这两名学生时间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步骤和论证方式进行说明,而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回顾实验步骤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系统化发展。
3、注重知识迁移,启发创造思维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并不代表一味地灌输知識就可以培养能力。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整体,但具有因果关系。教师要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三种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冰雹,是水变成冰;雨,则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变成了水,等等。新知识与所学知识形成关联,后者能够为前者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这样就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教师要注重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时机,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杠杆的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我们也是在场的一员,缸太结实了,在没办法打破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杠杆原理倒出水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杠杆原理”的知识出发,发现只要力臂够长,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撬动水缸。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结合学生学习过的摩擦力知识,教师又提出问题:“假设附近有可用的杠杆材料,如结实的木棍和光滑的铁棍,我们应该使用哪种材料当杠杆呢?”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结实的木棍当杠杆,因为木棍的表面粗糙,和水缸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不会在撬动时突然滑落;也有的学生建议使用光滑的铁棍,在铁棍的一端绑上布条增加摩擦力。学生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都领悟到了问题的根本,结合所学的摩擦力知识,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科学创新与探究意识,运用开放的引导,让学生及时反思、积极总结,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毛勇伟. 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 神州,2018(26):122.
[2] 陈泽明.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能力[J]. 未来英才,201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