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该回到生活中,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实践的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氛围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促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背景】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再联系已有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有《春到梅花山》一文,梅花对于南京的孩子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或观察过它的同学并不多。因此,我们在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抓住特点去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去梅花山实地游览参观,把大自然引入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迷人魅力。所以,在去梅花山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等问题解决了,读通顺了课文,初步感受了梅花山的美丽。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我们如约快乐地向梅花山进军了。
越往深处走,游人就越多,梅花开的也就越茂盛,数量也从一
丛丛、一簇簇变为了眼前的一片片,孩子们惊叹:“哇,好多啊!”
“好美啊!”我借机让孩子们走近,到一棵梅花树下来仔细观察,说说梅花美在哪?有的孩子说它的颜色有粉的、有白的,感觉很娇嫩,有的孩子说凑近闻了闻梅花的味道虽然香但是不刺鼻,我趁机引导说:“这就是淡淡的——清香。老师还想到一首古诗,就是赞美梅花的,墙角—”我话音还没落,性急的孩子们已经接过我的话,背诵出了王维的《梅》,可是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于是平时素有“知识大王”之称的一个孩子就给大家简单说了说意思,还强调了梅花不怕冷,这是我没有料到的,顺势问道:“现在是二月份,小朋友还穿着什么哪?”有人立刻回答:“我穿着羽绒服呢。”“我也穿着棉袄,还戴着手套呢!”我指指梅花说:“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小朋友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这梅花就已经开放了,你觉得梅花怎么样?”“不怕冷。”“梅花很勇敢。”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用微笑来肯定。
“小朋友,你们看,这一朵一朵的梅花靠的那么紧、那么近,课文中怎么说的呀?”
“我知道,这就是‘我挨着你,你挨着我’呀!老师,我现在还知道了那是因为梅花开得很多才挤在一起的。”
“是呀,你真会动脑筋思考。”我笑了笑。
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老师,你看,这朵梅花上还有水呢!”
我窃喜,有孩子发现重点了,“小朋友们看,这水其实是什么?”
“是露珠!”
“真的呀,好漂亮啊!”
“你们再看,有露珠的这朵梅花看起来怎么样?”
“好透明啊!”
“像闪亮的珍珠一样!”
“老师,这就是‘晶莹透亮’的意思吧?”一个孩子不太肯定地问道,我禁不住夸奖道:“你真聪明,你能联系到课文中的词语,老师知道你已经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老师,我想到了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看菊花》,里面有一句话‘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现在这些游人也是这样的,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对着梅花和同伴说着笑着呢!”我立刻说:“是呀,人们都喜爱这报春的梅花呀,梅花开了,就代表寒冷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到了哦。来到这的游人脸上都笑眯眯的,不停地说着笑着,走着看着,梅花也开得这么茂盛漂亮,整座梅花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此情此景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孩子们便都有了深刻独特的体会,这种直观的体会是课堂上我用多少语言都可能引导不出来的。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和老师告诉他的,我想前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儿却是轻而易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梅花山回来以后再上第二课时分析文本时,我觉得轻松很多,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比如“满山的”“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等,孩子们都能通过那天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理解透彻。语文课更关注学生“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最终怎么说上关注自己的表达,我必须要设计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语言、提升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得建立在梅花山实地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与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倾听、朗读、想象、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对于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很感兴趣,自己也会很积极主动,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提高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教学实践的意识。
2.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快乐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变,学生都不会太喜欢,因为在学生看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字字句句讲解分析文章实在很无趣,这种理性的解读怎么可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但如果是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就会不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背景】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再联系已有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有《春到梅花山》一文,梅花对于南京的孩子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或观察过它的同学并不多。因此,我们在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抓住特点去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去梅花山实地游览参观,把大自然引入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迷人魅力。所以,在去梅花山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等问题解决了,读通顺了课文,初步感受了梅花山的美丽。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我们如约快乐地向梅花山进军了。
越往深处走,游人就越多,梅花开的也就越茂盛,数量也从一
丛丛、一簇簇变为了眼前的一片片,孩子们惊叹:“哇,好多啊!”
“好美啊!”我借机让孩子们走近,到一棵梅花树下来仔细观察,说说梅花美在哪?有的孩子说它的颜色有粉的、有白的,感觉很娇嫩,有的孩子说凑近闻了闻梅花的味道虽然香但是不刺鼻,我趁机引导说:“这就是淡淡的——清香。老师还想到一首古诗,就是赞美梅花的,墙角—”我话音还没落,性急的孩子们已经接过我的话,背诵出了王维的《梅》,可是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于是平时素有“知识大王”之称的一个孩子就给大家简单说了说意思,还强调了梅花不怕冷,这是我没有料到的,顺势问道:“现在是二月份,小朋友还穿着什么哪?”有人立刻回答:“我穿着羽绒服呢。”“我也穿着棉袄,还戴着手套呢!”我指指梅花说:“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小朋友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这梅花就已经开放了,你觉得梅花怎么样?”“不怕冷。”“梅花很勇敢。”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用微笑来肯定。
“小朋友,你们看,这一朵一朵的梅花靠的那么紧、那么近,课文中怎么说的呀?”
“我知道,这就是‘我挨着你,你挨着我’呀!老师,我现在还知道了那是因为梅花开得很多才挤在一起的。”
“是呀,你真会动脑筋思考。”我笑了笑。
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老师,你看,这朵梅花上还有水呢!”
我窃喜,有孩子发现重点了,“小朋友们看,这水其实是什么?”
“是露珠!”
“真的呀,好漂亮啊!”
“你们再看,有露珠的这朵梅花看起来怎么样?”
“好透明啊!”
“像闪亮的珍珠一样!”
“老师,这就是‘晶莹透亮’的意思吧?”一个孩子不太肯定地问道,我禁不住夸奖道:“你真聪明,你能联系到课文中的词语,老师知道你已经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老师,我想到了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看菊花》,里面有一句话‘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现在这些游人也是这样的,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对着梅花和同伴说着笑着呢!”我立刻说:“是呀,人们都喜爱这报春的梅花呀,梅花开了,就代表寒冷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到了哦。来到这的游人脸上都笑眯眯的,不停地说着笑着,走着看着,梅花也开得这么茂盛漂亮,整座梅花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此情此景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孩子们便都有了深刻独特的体会,这种直观的体会是课堂上我用多少语言都可能引导不出来的。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和老师告诉他的,我想前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儿却是轻而易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梅花山回来以后再上第二课时分析文本时,我觉得轻松很多,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比如“满山的”“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等,孩子们都能通过那天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理解透彻。语文课更关注学生“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最终怎么说上关注自己的表达,我必须要设计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语言、提升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得建立在梅花山实地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与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倾听、朗读、想象、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对于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很感兴趣,自己也会很积极主动,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提高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教学实践的意识。
2.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快乐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变,学生都不会太喜欢,因为在学生看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字字句句讲解分析文章实在很无趣,这种理性的解读怎么可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但如果是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就会不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