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孙奇逢思想三论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更迭引发的大动荡,对社会很多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对浸润于儒学文化传统的士人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一时代难题,被誉为“北学重镇”“河北学者之宗师”的孙奇逢,以对“耻”“意见”“胆”的新诠释,彰显了其对如何立身、为学、处事的思想意趣。他强调,“知耻”是人生第一义;基于一己之偏见、自以为是、是己非人的“意见”,是第一要治的“病”;“胆”既是“处事之道”不可或缺者,也是修史应具备的重要因素。这些思想或理念,不仅对当时的弊端具有针砭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直到现当代,依然有学者对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是融合教育与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空间,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 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校发生是一种径向的引领、对学生生命成长是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都是难题。为了更好的推进说明文教学。文中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就《中国石拱桥》教 学设计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为说明文教学提供借鉴。
摘 要: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
历代雅乐不相沿袭,北宋宫廷雅乐频繁改作,前后经历“六变”,主要体现是乐律的改革和形器之变。除太祖年间乐制改革重树了唐末以后废坏的乐制体系外,其他五次改革,均是在否定
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完善,而高中是完成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更上一层楼,也是孩子们由少年转变成青年的一个重 要过渡阶段。目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孩子们的需求
清代边省文学发展迅猛,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与避籍制度有很大关系。避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另一方面也迫使不愿外出就职的文人选择回避制度要求相对较弱
数学即生活,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提出可以给教学效果带来明显的提升 , 如在提高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等方
摘 要:明代贞节观念的强化与伦理实践的脱节,造成现实生活中贞节道德的“失范”,明代通俗小说的再嫁故事正是这种“道德失范”情景的形象写照。借助再嫁故事的书写,有些通俗小说篇目强化贞节观念,描述道德困境中再嫁妇女的节、义选择及其道德责任,表达出新的贞节观;有些小说篇目则透露出对妇女再嫁的理解、同情甚至欣赏,但这种同情与理解又是有道德底线的。通俗小说的妇女再嫁故事书写折射出晚明社会多元并存的伦理精神,它
在教学改革思想背景下,要求教师不断显示学生的主体位置,同时构建优秀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形成“乐学”情绪。 教师通过课堂中教学方法的变革,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在
校外教育是综合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内教育的一种延伸,它的教学宗旨是“自主、合作、体验、创新”,同时又 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都得到熏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