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在九年级之前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小学自然课程中,仅仅是对化学的一些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一定的化学思维.可见,九年级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化学的入门学习就变得分外重要,如何走好这一步,就成为广大教育者研究的课题.
一、更新观念,建立“以生为本”的启蒙理念
学生对化学的了解主要源于对实验的好奇.对一些抽象的元素符号、化学反应,学生还比较陌生,谈不上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感觉教师的讲解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避免单方面从化学走向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思维走向化学.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对化学物质进行感知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由化学表象逐步进入到对化学本质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性格特点和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如,在呼吸中体会氧气的存在;在吃饭中体会盐的存在;在五金中体会铁、铜、铝的存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导学生化学思维的萌芽.
二、心灵点拨,营造“魅力化学”的启蒙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启蒙的第一步.学习化学的保鲜期是有限的,但是持久的兴趣必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永久推动力,是学习化学的催化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化学历史,如趣闻、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很多化学趣闻、典故,犹如故事一样吸引学生倾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化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奇,从而促进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在讲“甲烷”时,教师可以利用著名的“东陵大盗”事件,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力量,从而引入学生对“甲烷”性质的学习.事件导入:1928年的夏天,军阀孙殿英看上了东陵慈禧太后的墓地,趁着军阀混战带人开始挖掘墓地,在苦苦挖掘了三个月之后,慈禧太后的墓地终于被打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盒精致的上等鸦片,其中一个旅长想着一过烟瘾,当火柴被点燃的一刹那,“轰”的一声墓地发生了爆炸,所有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故事点燃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是慈禧太后留下的机关吗?这时课堂的主角——甲烷便被自然导入,学生对甲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甲烷性质的讲解也就水到渠成.
2.结合课堂生成,如错误、意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教师传输化学知识、传递正能量的阵地.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生成,哪些错误或意外的生成才最贴近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机智应对可以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所在,成为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利用紫色石蕊溶液对二氧化碳的酸性进行检验,学生清晰地看到了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然而在加热后,红色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变回紫色,这使学生感到非常意外,对实验产生了质疑.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氧化碳被赶出去了溶液还是红色?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要沉着面对,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猜想,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找原因.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实验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备二氧化碳,其中就会有杂质气体氯化氢,该气体也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选择了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对二氧化碳的酸性进行再次验证.教师对意外生成的灵活诱导,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问题的尊重,从而对化学产生了尊重和热爱之情.
三、能力提升,练就“化学技能”的启蒙思维
化学具有宏观和微观二重性.宏观的事物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感知,而微观的事物有时借助高端仪器也不一定能够感知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宏观事物与微观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学生渗透分析事物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水”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解水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延伸到水分子变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情境,将微观粒子进行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对微观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比喻”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化学物质的存在,利用相似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为学生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现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入门.
总之,化学启蒙不是教师几句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做到的,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化学学科的尊重.只有将化学魅力与学生情感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体验到学习化学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化学的怀抱,陶醉在学习化学的快乐之中.
一、更新观念,建立“以生为本”的启蒙理念
学生对化学的了解主要源于对实验的好奇.对一些抽象的元素符号、化学反应,学生还比较陌生,谈不上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感觉教师的讲解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避免单方面从化学走向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思维走向化学.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对化学物质进行感知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由化学表象逐步进入到对化学本质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性格特点和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如,在呼吸中体会氧气的存在;在吃饭中体会盐的存在;在五金中体会铁、铜、铝的存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导学生化学思维的萌芽.
二、心灵点拨,营造“魅力化学”的启蒙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启蒙的第一步.学习化学的保鲜期是有限的,但是持久的兴趣必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永久推动力,是学习化学的催化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化学历史,如趣闻、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很多化学趣闻、典故,犹如故事一样吸引学生倾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化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奇,从而促进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在讲“甲烷”时,教师可以利用著名的“东陵大盗”事件,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力量,从而引入学生对“甲烷”性质的学习.事件导入:1928年的夏天,军阀孙殿英看上了东陵慈禧太后的墓地,趁着军阀混战带人开始挖掘墓地,在苦苦挖掘了三个月之后,慈禧太后的墓地终于被打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盒精致的上等鸦片,其中一个旅长想着一过烟瘾,当火柴被点燃的一刹那,“轰”的一声墓地发生了爆炸,所有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故事点燃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是慈禧太后留下的机关吗?这时课堂的主角——甲烷便被自然导入,学生对甲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甲烷性质的讲解也就水到渠成.
2.结合课堂生成,如错误、意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教师传输化学知识、传递正能量的阵地.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生成,哪些错误或意外的生成才最贴近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机智应对可以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所在,成为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利用紫色石蕊溶液对二氧化碳的酸性进行检验,学生清晰地看到了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然而在加热后,红色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变回紫色,这使学生感到非常意外,对实验产生了质疑.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氧化碳被赶出去了溶液还是红色?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要沉着面对,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猜想,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找原因.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实验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备二氧化碳,其中就会有杂质气体氯化氢,该气体也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选择了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对二氧化碳的酸性进行再次验证.教师对意外生成的灵活诱导,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问题的尊重,从而对化学产生了尊重和热爱之情.
三、能力提升,练就“化学技能”的启蒙思维
化学具有宏观和微观二重性.宏观的事物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感知,而微观的事物有时借助高端仪器也不一定能够感知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宏观事物与微观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学生渗透分析事物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水”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解水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延伸到水分子变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情境,将微观粒子进行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对微观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比喻”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化学物质的存在,利用相似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为学生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现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入门.
总之,化学启蒙不是教师几句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做到的,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化学学科的尊重.只有将化学魅力与学生情感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体验到学习化学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化学的怀抱,陶醉在学习化学的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