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体现着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设计的一端是本土文化,而另一端则连着国际潮流,终极目的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美感,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形式展示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呈现出多元化相交织的状态。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
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因此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源于生活”的命题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又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艺术设计不断地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它是以实践的方式成为主题活动的条件和要素,让设计传承文化的内涵、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让消费和使用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是文化在鲜活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创新。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常常会使人身心疲惫,回到家里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得以放松,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在宿舍的床铺上,还是在自己的卧室里,都需要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地方,而这时家具的设计以及摆放就应该从减压的基础上开始设计。现在家具很多都采用色调单一或者是轻快的颜色,因为颜色同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例如,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激情,紫色代表高贵、绿色代表热情等。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设计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品,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承载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设计是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以功能与美观为目的,理性的研究和量化各种关系之间的适合度,用“以道制术,以术举道”来指导设计工作。当我们的产品来到商品世界的时候,这种情景比起人类在原始社会混沌的状态还要寒碜得多。例如:就像人们如果不包装,别人就会觉得不雅观,但还是能区分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但是当产品离开了包装就会连它最基本最自然属性都很难以去保证。就像酒,我们需要借助于嗅觉、味觉、触觉辨别。但是商品唤起大家对它的购买欲望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视觉,如果没有了包装,或许人们可以把酒当成是水或者是其他什么别的液体,但是就不能很明确清晰的向受众传达它的本质,它是什么,又怎么会吸引受众的购买欲呢?如果一个产品没有感召力的话,那么它所存在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艺术设计是生活的反映
设计始于生活,也终于生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无论设计的美与丑、实用与否,不是设计师所决定的,是大众所决定的。一个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更需要它的实用性,是衡量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人们都有追求新鲜事物的秉性,都会对没有见过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这也就要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設计是完美的,但却不能是100%的完美。有学者提出“80%的设计是最完美的设计”,他认为设计不要一次做得太满、做的太到位,而应该留有20%的空间以便今后可以去填补和完善,也可以给人留下空间去遐想。所以,100%的设计不一定是完美的,就像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设计不能太过,适中就行,这才是最完美的。一个设计的好坏并不是这个设计有多完美,而是这个设计能带给大众什么样的体验,能带给社会什么样的面貌。
归根结底,是否是人性化的设计应该由大众去评定,所要传达的含义受众是否能直观的感受到,你说的美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这是决定一个设计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发现生活的美,去深入到受众中,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我们也要结合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了解它的历史阶段、时代气息、风土人情、民族的多样性,从个性鲜明,千姿百态中的文化中开拓创意思路,吸取到民族文化的底蕴,再借助商品自身的风格、特点,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结束语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与生活相辅相成,设计始于生活,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生活又直接影响设计。设计和生活就像植物与土壤一样,没有土壤的滋润,植物也不会茁壮成长,但是没有植物,土壤也不会这么肥沃,所以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活是设计的出发点、基础,设计又是生活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柳冠中,王明旨.设计与文化[M].国际商报社,1987.
[2]郑邦山,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
[3]栾忠恒,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新疆大学;2007.
[4]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5]冯骏,后现代哲学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设计系学生)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
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因此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源于生活”的命题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又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艺术设计不断地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它是以实践的方式成为主题活动的条件和要素,让设计传承文化的内涵、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让消费和使用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是文化在鲜活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创新。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常常会使人身心疲惫,回到家里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得以放松,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在宿舍的床铺上,还是在自己的卧室里,都需要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地方,而这时家具的设计以及摆放就应该从减压的基础上开始设计。现在家具很多都采用色调单一或者是轻快的颜色,因为颜色同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例如,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激情,紫色代表高贵、绿色代表热情等。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设计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品,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承载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设计是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以功能与美观为目的,理性的研究和量化各种关系之间的适合度,用“以道制术,以术举道”来指导设计工作。当我们的产品来到商品世界的时候,这种情景比起人类在原始社会混沌的状态还要寒碜得多。例如:就像人们如果不包装,别人就会觉得不雅观,但还是能区分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但是当产品离开了包装就会连它最基本最自然属性都很难以去保证。就像酒,我们需要借助于嗅觉、味觉、触觉辨别。但是商品唤起大家对它的购买欲望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视觉,如果没有了包装,或许人们可以把酒当成是水或者是其他什么别的液体,但是就不能很明确清晰的向受众传达它的本质,它是什么,又怎么会吸引受众的购买欲呢?如果一个产品没有感召力的话,那么它所存在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艺术设计是生活的反映
设计始于生活,也终于生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无论设计的美与丑、实用与否,不是设计师所决定的,是大众所决定的。一个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更需要它的实用性,是衡量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人们都有追求新鲜事物的秉性,都会对没有见过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这也就要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設计是完美的,但却不能是100%的完美。有学者提出“80%的设计是最完美的设计”,他认为设计不要一次做得太满、做的太到位,而应该留有20%的空间以便今后可以去填补和完善,也可以给人留下空间去遐想。所以,100%的设计不一定是完美的,就像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设计不能太过,适中就行,这才是最完美的。一个设计的好坏并不是这个设计有多完美,而是这个设计能带给大众什么样的体验,能带给社会什么样的面貌。
归根结底,是否是人性化的设计应该由大众去评定,所要传达的含义受众是否能直观的感受到,你说的美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这是决定一个设计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发现生活的美,去深入到受众中,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我们也要结合五千年的民族文化,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了解它的历史阶段、时代气息、风土人情、民族的多样性,从个性鲜明,千姿百态中的文化中开拓创意思路,吸取到民族文化的底蕴,再借助商品自身的风格、特点,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结束语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与生活相辅相成,设计始于生活,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生活又直接影响设计。设计和生活就像植物与土壤一样,没有土壤的滋润,植物也不会茁壮成长,但是没有植物,土壤也不会这么肥沃,所以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活是设计的出发点、基础,设计又是生活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柳冠中,王明旨.设计与文化[M].国际商报社,1987.
[2]郑邦山,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
[3]栾忠恒,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新疆大学;2007.
[4]齐斯,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5]冯骏,后现代哲学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设计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