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交流与商业工具,我国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中,并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学习计算机信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 信息教学 素质培养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够具体和明确。在我国信息技
术课程是各个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信息,让他们了解现在是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技术教材的设置一定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但是在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在内容的安排上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表现为内容太散,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教学虽然分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但相对这门课程来说,关键还是上机实践才能很好的理解书本的内容。但是很多地区上机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导致学生能真正掌握和理解书本的信息内容不多,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很低。也就等于没有真正的结合实际操作练习,这样导致学生兴趣的减少。所以我认为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针对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适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中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2.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不准确。由于我国的应试教
育体制,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都只重视考试科目,而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久而久之,容易挫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综合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都以讲授和上机练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同,相比较而言,城市比农村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大,基本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普及,教学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保证。而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未实现信息化普及,有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就根本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学习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要实现信息教育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础设施是关键。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了解当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现状,对于基础设施缺少或严重不足的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技术课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4.学生对网络或者网络游戏不能自控。对于具有基础设施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使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由于对计算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在上信息技术实验课时,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多半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或是其他一些东西。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游戏意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同时也要爱护学校的计算机设备。
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1.要加强学生兴趣培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一些简单的作品。比如:PPT课件,WORD制作电子板报等,让学生动手找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看看网上他人的作品用于借鉴,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制作、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查找资料等,让他们知道网络也是有一定规章和网络次序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余多举办一些计算机技能与创新方面的竞赛,既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中小学的信息教育是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的学科,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优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播和引导活动,又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还要教育学生的各方面的道德素养。只要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一定能将教育事业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教育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职业中学)
编辑/游嘉宜
【关键词】高中 信息教学 素质培养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够具体和明确。在我国信息技
术课程是各个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信息,让他们了解现在是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技术教材的设置一定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但是在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在内容的安排上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表现为内容太散,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教学虽然分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但相对这门课程来说,关键还是上机实践才能很好的理解书本的内容。但是很多地区上机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导致学生能真正掌握和理解书本的信息内容不多,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很低。也就等于没有真正的结合实际操作练习,这样导致学生兴趣的减少。所以我认为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针对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适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中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2.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不准确。由于我国的应试教
育体制,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都只重视考试科目,而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久而久之,容易挫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综合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都以讲授和上机练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同,相比较而言,城市比农村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大,基本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普及,教学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保证。而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未实现信息化普及,有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就根本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学习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要实现信息教育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础设施是关键。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了解当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现状,对于基础设施缺少或严重不足的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技术课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4.学生对网络或者网络游戏不能自控。对于具有基础设施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使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由于对计算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在上信息技术实验课时,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多半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或是其他一些东西。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游戏意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同时也要爱护学校的计算机设备。
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1.要加强学生兴趣培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一些简单的作品。比如:PPT课件,WORD制作电子板报等,让学生动手找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看看网上他人的作品用于借鉴,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制作、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查找资料等,让他们知道网络也是有一定规章和网络次序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余多举办一些计算机技能与创新方面的竞赛,既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中小学的信息教育是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的学科,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优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播和引导活动,又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还要教育学生的各方面的道德素养。只要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一定能将教育事业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教育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职业中学)
编辑/游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