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语:
摄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数码时代人手一个相机,拍出来贴在网上,谁也分不清是数码,还是胶片。
众多摄影人或者数码追随者已经开始怀念用相纸在暗房中显影出来的纸基纸照片了,但这个时候你会发觉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传统工艺冲印的照片,即便能找到价格也高的出奇。人们在问传统工艺是不是真的要消失?据国外专家称,也许还有50年,我们将不再能看见传统意义上的照片。在照相术发明不到200年,它又将消失。于是,摄影界、收藏界开始诚惶诚恐的制作、收集纸基纸的照片,北京的影像拍卖会上的传统照片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老照片占据了影像拍卖市场。人们像保存祖母传下来的宝物一样,开始保存起了照片。
摄影进入西藏是在二十世纪初,外国人出现在西藏的一些地方拍下了较早的照片。西藏人自己使用相机和印制照片的时间就是本次报道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木活佛、车仁这样的西藏贵族和官员们。他们是西藏摄影的鼻祖。
我们在2009年全年携手西藏摄影史的研究者黄建鹏先生为你展开西藏现代摄影史的50年。这里的作者有西藏的大活佛德木·丹增加措活佛、旧政府官员车仁·晋美松赞旺布,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地行走者”庄学本,也有进藏的记者,摄影工作者陈忠烈、蓝志贵、袁克忠、罗伟、陈珺、冀文正、任用昭、陈崇列等十几位摄影师。
德木·丹增加措活佛和车仁·晋美松赞旺布的照片纪录了西藏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也纪录了西藏当时的生活常态。蓝志贵、袁克忠、罗伟等摄影师是上世纪50年代的摄影代表,纪录了西藏从奴隶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传统的拍摄技术、冲洗工艺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他们的拍摄不功利,甚至还有摆拍,但你能感觉到摄影人和被摄影者之间的那种融合、亲切以及喜悦。
2008年9月的一天下午,我带着摄制组来到德木,丹增加措活佛的儿子德本·旺久多吉位于拉萨雪新一村的家中。现为西藏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德木,旺久多吉到雪新一村的门口,等待我们这些从内地来到拉萨的客人。
德木·旺久多吉从他的书房中拿出了德木·丹增加措仅存的382张底片放大的原作,这些原作的尺寸为8英寸×10英寸,是用依尔福专业纸基纸在美国制作的。据德木·旺久多吉讲,只冲洗了一套,这些原作的底片现存于美国专业底片保存公司,每年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我与德木·旺久多吉边看边聊。由于我在研究“1926-1976西藏现代摄影史中的重要人物”这样一个课题,并拜见了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的摄影人及他们的亲属,见到了多数现存的原作,但当我面对这些原作时,心中还是有些不平静,因为德木·丹增加措在上世纪拍摄的这些影像已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德木·丹增加措拍摄的人像与环境融入得非常自然,即使控制了景深,画面依然宁静而深远,人物表情轻松自然。这一时期,德木·丹增加措拍摄的群像和大场面画面构成严谨,场面宏大而不夸张。我看过多位不同作者拍摄的拉萨传召大法会的图片,德木,丹增加措1936年拍摄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期间的乃穷降神活动》这幅照片使我记忆深刻。《拉萨河拉通纤卡渡口》是德木·丹增加措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画面全景式的构图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景象,“龙头舟”与摆渡的人和地上的货物为我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纪实风景,对角线的构图延伸了画面的透视感,让我们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两位拉萨夫人》也是德木·丹增加措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对称构图,桌子上的花盆与后面手绘的背景渲染了室内摄影的气氛。这种手法,正是我们现在在北京798艺术街区一些画廊看到的“当代艺术”所用的形式。德木,丹增加措在6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形式。 正因为德木·丹增加措的摄影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他的摄影方式,这种摄影方式更提升了他的摄影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他拍摄的影像从画面中自然显现出非凡的视觉魅力。
上世纪40年代,德木·丹增加措就是超级摄影器材发烧友。那个时代,他拥有两台禄莱福莱克斯Rollmflex,一台镜头为F3.5,一台镜头为F2.
摄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数码时代人手一个相机,拍出来贴在网上,谁也分不清是数码,还是胶片。
众多摄影人或者数码追随者已经开始怀念用相纸在暗房中显影出来的纸基纸照片了,但这个时候你会发觉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传统工艺冲印的照片,即便能找到价格也高的出奇。人们在问传统工艺是不是真的要消失?据国外专家称,也许还有50年,我们将不再能看见传统意义上的照片。在照相术发明不到200年,它又将消失。于是,摄影界、收藏界开始诚惶诚恐的制作、收集纸基纸的照片,北京的影像拍卖会上的传统照片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老照片占据了影像拍卖市场。人们像保存祖母传下来的宝物一样,开始保存起了照片。
摄影进入西藏是在二十世纪初,外国人出现在西藏的一些地方拍下了较早的照片。西藏人自己使用相机和印制照片的时间就是本次报道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木活佛、车仁这样的西藏贵族和官员们。他们是西藏摄影的鼻祖。
我们在2009年全年携手西藏摄影史的研究者黄建鹏先生为你展开西藏现代摄影史的50年。这里的作者有西藏的大活佛德木·丹增加措活佛、旧政府官员车仁·晋美松赞旺布,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地行走者”庄学本,也有进藏的记者,摄影工作者陈忠烈、蓝志贵、袁克忠、罗伟、陈珺、冀文正、任用昭、陈崇列等十几位摄影师。
德木·丹增加措活佛和车仁·晋美松赞旺布的照片纪录了西藏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也纪录了西藏当时的生活常态。蓝志贵、袁克忠、罗伟等摄影师是上世纪50年代的摄影代表,纪录了西藏从奴隶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传统的拍摄技术、冲洗工艺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他们的拍摄不功利,甚至还有摆拍,但你能感觉到摄影人和被摄影者之间的那种融合、亲切以及喜悦。
2008年9月的一天下午,我带着摄制组来到德木,丹增加措活佛的儿子德本·旺久多吉位于拉萨雪新一村的家中。现为西藏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德木,旺久多吉到雪新一村的门口,等待我们这些从内地来到拉萨的客人。
德木·旺久多吉从他的书房中拿出了德木·丹增加措仅存的382张底片放大的原作,这些原作的尺寸为8英寸×10英寸,是用依尔福专业纸基纸在美国制作的。据德木·旺久多吉讲,只冲洗了一套,这些原作的底片现存于美国专业底片保存公司,每年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我与德木·旺久多吉边看边聊。由于我在研究“1926-1976西藏现代摄影史中的重要人物”这样一个课题,并拜见了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的摄影人及他们的亲属,见到了多数现存的原作,但当我面对这些原作时,心中还是有些不平静,因为德木·丹增加措在上世纪拍摄的这些影像已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德木·丹增加措拍摄的人像与环境融入得非常自然,即使控制了景深,画面依然宁静而深远,人物表情轻松自然。这一时期,德木·丹增加措拍摄的群像和大场面画面构成严谨,场面宏大而不夸张。我看过多位不同作者拍摄的拉萨传召大法会的图片,德木,丹增加措1936年拍摄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期间的乃穷降神活动》这幅照片使我记忆深刻。《拉萨河拉通纤卡渡口》是德木·丹增加措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画面全景式的构图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景象,“龙头舟”与摆渡的人和地上的货物为我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纪实风景,对角线的构图延伸了画面的透视感,让我们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两位拉萨夫人》也是德木·丹增加措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对称构图,桌子上的花盆与后面手绘的背景渲染了室内摄影的气氛。这种手法,正是我们现在在北京798艺术街区一些画廊看到的“当代艺术”所用的形式。德木,丹增加措在6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形式。 正因为德木·丹增加措的摄影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他的摄影方式,这种摄影方式更提升了他的摄影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他拍摄的影像从画面中自然显现出非凡的视觉魅力。
上世纪40年代,德木·丹增加措就是超级摄影器材发烧友。那个时代,他拥有两台禄莱福莱克斯Rollmflex,一台镜头为F3.5,一台镜头为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