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抗洪一线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日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遇强降雨,水位猛涨,山体滑坡、桥梁被毁、道路冲断、房屋倒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命令,连日来,当地军民一心,保卫鄱阳,共御洪灾。


  “夫妻兵”同守圩堤:轻伤不下火线
  记者在鄱陽县鄱阳镇江家岭村的昌江圩上,看到了正在现场执勤的华凌云和梁雅茹夫妇。丈夫华凌云是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通信股股长,妻子梁雅茹是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的护理人员。自从灾害发生后,这对“夫妻兵”便先后被分派到抗洪一线救灾,而家中两岁的宝宝则交给老人来带。连日来在大堤上暴晒,华凌云的皮肤已经被晒脱了一层皮。但他更心疼的是第一次参加抗洪的妻子。但梁雅茹却表示,更辛苦的是在圩堤上抗洪的战士们。“你看看现场的战士,哪个不是被晒脱了一层皮。既然是到抗洪一线救灾,那肯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梁雅茹说。不过,让她心疼的是,丈夫的胳膊出现了很深的伤痕,经过打听才知道是抢险时被划伤的。
  “一定要保重身体。”这是每次梁艳茹见到丈夫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尽管每天战斗在同一片圩堤上,但梁雅茹与华凌云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来到抗洪现场一个星期了,两人一共才见上了三四次。华凌云白天的工作很忙,接到任务后,他没来得及和妻子打招呼就到了抗洪一线。作为一名通信兵,他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抗洪抢险中的通信畅通。“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在防洪过程中信息传达,保障附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极为重要。”“天气炎热,战士们被晒伤或得了湿疹、中暑的比较多。刚开始的时候防暑降温的物资不是很充分,很多战士们都被晒伤了。”梁雅茹的任务很艰巨,她要为战士们做好医疗保障,既要教大家如何使用防暑药品,还要为中暑的战士进行急救处理。
  让她格外感动的是,很多战士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她告诉记者,很多战士整天泡在洪水中,有时会被树枝或上游的漂浮物扎伤或割伤,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第二天就继续在大坝上奋战。
  夫妻俩还有一个两岁的宝宝“小柚子”。梁雅茹说,这几天自己和孩子只能通过视频电话方式说几句话,每次听到孩子在电话中叫妈妈,她就感到很开心。但她说,在洪灾面前,自己已经顾不得自己的“小家”了。华凌云也说,只有击退洪水,确保圩堤安全,老百姓都安全了,才会考虑回家跟家人团圆。
  77岁老人张新和:召唤儿子回乡抗洪,“保住大家才有小家”
  77岁的张新和老人住在北湖村,该村也是此次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7月9日凌晨,村干部及时敲锣通知村民们撤离,张新和老两口才躲过一劫。尽管在洪灾中房屋被淹,几十亩早稻也失收,但老人家依旧乐观坚强,更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到家乡参与抗洪救灾。“这个时候,只有保住了大家,才能有我们的小家。”老人的一番话,令人感动万分。
  这一次洪灾对张新和老人一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前几年,在外打工赚了钱的儿子在昌洲乡北湖村给老两口建了一栋3层小洋楼。这几年,老两口断断续续对楼房进行装修,并且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但这场洪水却给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带来重创。
  张新和至今还记得,7月9日凌晨5时许,还在睡梦中的他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锣声。“大家赶紧下楼,往高处跑啊。洪水要来啦。”村干部一边敲锣一边喊。对于这样的预警方式张新和并不陌生,基本上每年汛期只要遇到洪水,村干部都会敲锣示警。张新和说,昌江乡的村居多数都是建在圩堤上,圩堤内部是良田,外面是湖水,不发洪水的时候,圩堤内十分安全,每年可以种植两季稻谷。而圩堤外面就比较危险了,洪水只要上涨超过1米,不少房屋就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危险。
  “我当时衣服都没来得及穿,穿了条短裤就跑出来了。我下楼一看,水已经开始有脚脖子那么深了。”张新和说,汛期他们一般都会在楼上睡,因为一楼太危险。下楼后,他发现很多村民已经聚集在圩堤上,准备往高处撤离,还有一些村民赶忙将一楼的电视机、冰箱等贵重物品往二楼、三楼搬。张新和岁数大了,没有力气将家中的冰箱、彩电之类的家电搬走,只能跟着别人的三轮车先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三庙前乡。仅仅过了3小时,洪水就将他家楼房的一楼全部淹没了,二楼也淹没了一大半。“水差不多有一人多高。”老人边说边将双手举过头顶比画着。
  “家中的冰箱、彩电、洗衣机,还有床铺都被洪水淹没了。”说起家中遭遇洪灾,张新和老人有些哽咽,一旁的妻子曹春娇红着眼圈,低下了头。张新和赶忙劝她:“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张新和是个乐观的老人,他说,最可惜的是今年还有30亩早稻没有收割。“今年的早稻是指望不上了,我现在只希望洪水早些退去,我还能种一季晚稻。”老人说。
  张新和告诉记者,这次洪灾大约给自己带来了30万元的损失,这对一家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如此,老人家还是十分坚强,没有丝毫抱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人说,洪灾发生后,抢修溃坝需要大量工程车和人力,还需要有人运送各种救援物资和土石方、砂石等物料。其次,加固圩堤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进行,圩堤上也需要24小时有人值守。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新和第一时间给在景德镇打工的儿子打去电话,让他回来参与抗洪救灾。“只有大家好了,才有我们的小家,现在抗洪救灾正是需要我们出力的时候,哪怕在外面打工,也应该回到家乡参与救灾。”张新和的儿子二话没说就赶了回来,参与运输救援物资和工程抢险。看到儿子的表现,张新和在心底默默为儿子点赞。老人说,洪水击不倒英雄的鄱阳人民。“洪水终究会退去的。我们的生活还是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据《广州日报》肖欢欢、程依伦/文苏俊杰/图整理
  题图:左上:华凌云、梁雅茹夫妇;右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油墩街镇桥头村,中考考生坐船提前一天赶到考点;右下:张新和老人和老伴曹春娇



其他文献
陈雄珍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7月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蚕学专业,之后便一直在基层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年默默无闻扎根基层的工作经验,让她从一位初出茅庐的蚕学专业大学生慢慢地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蚕学高级农艺师。  2015年7月,广西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选拔第16期中国援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农业职业教育技术项目的援助组成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陈雄珍积
期刊
以下的讲述可能有些含混不清,因为它都是来自于50多年以前一个5岁孩子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末,我父母都被下放到了宁夏的一个干校,我也跟着去了。那个地方十分荒凉,之前应该也没有名字,大约是因为早去的人在那儿盖了十排土坯房,所以那儿就叫“十排房”了。  十排房的一边,是一列一眼望不到头的土山。那山都是光秃秃的,一点也不高大,坡都很缓。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连在一起的大土包。后来我想,它肯定不是因为地
期刊
四叔属猴,猴精猴精的,从未安稳过。他的“芳华”,前一半给了工厂,后一半给了文工团。身上那股子重情和仗义劲儿是鲜有人与他相提并论的。在文工团上下,他整个儿就是一个“活宝”“人来疯”。那个疯啊,想停都停不住。院里桂花树下,不知道留下过多少个出自他那张贫嘴的故事,也不知留下过多少分贝的欢笑声。  当年,四叔爱上了诗歌,出了一本诗集,还兼职做着厂广播站的通讯员。那时,从前线下来的伤员,被集中安排在河西某部
期刊
杭州城头巷四维里的小弄里,住着三位靠手艺“吃饭”的年轻人,他们闹中取静,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不紧不慢地在城头巷末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们爱好手作,一拍即合,放弃了原本高薪的工作,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待在一起。而今天“匠人说”的主人公,便是其中的———徐轶蕾。  徐轶蕾,石生記创始人之一。初识轶蕾,是在一个名叫“有匠”的app上,在众多分享手艺的匠造视频中,一只只可爱的毛球动物极其吸睛
期刊
大祁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代数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大祁老师姓王,叫王大祁,但那时的学生们私底下都叫他大祁。2008年前,我和另外一位北大毕业的同学去过他北京的家里看望,如今这一晃又十多年了,一直没再联系,不知他近况如何。  大祁老师毕业于北大或清华,实在记不清了,媳妇是北京人,这个大家都记得。1988年我从陕西勉县第一中学考上大学后就一直在北京上学工作,安家立业。后来才知道大祁老师和媳妇调回了北京
期刊
敦煌莫高窟是舉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坚守在敦煌,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常书鸿便是其中一位。他早年留学法国,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事业有成的时候选择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为首任所长。莫高窟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由此展开。  如今常会有人好奇,为何常书鸿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大漠?在最近热门的新书《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以下简称《此生只为守敦煌》)中,
期刊
戴金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本文为戴金星撰写的回忆文章。  自幼投身地质的理想更明确  我的地质梦始于小学五年级。记得在一节地理劳作课上,我用石膏板制作的全国煤矿和铁矿分布图赢得老师的称赞,兴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为国找矿”的梦想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1950原1956年,我正值中学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大规模建
期刊
苏轼与王弗结婚以后,他们相处的方式并不是像赵明诚与李清照,又或是陆游与唐婉新婚燕尔时的那般如胶似漆,但他们感情的热度,却一点也不比那两对少。曾有人总结说他们爱情是“温馨多过浪漫,凝望多过誓言,没有感天动地,也不求有感天动地,却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讲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吧!  但苏轼不能永远地待在家里,守着王弗,关起门来,过他们的小日子。他还有一件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没有去做,那就是
期刊
陶叔叔不久前去世了。  我记事时他才3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他,他的形象始終固定在青壮年时。  我年幼时有一段时间吃住在他家,那会儿陶叔叔的父母都还健在,家里的日常生活都是老人打理。我和陶叔叔的孩子们一起叫爷爷奶奶,地位几乎平起平坐。两位老人把生活安排得非常有秩序,家里家外花草茂盛,一日三餐有荤有素,祖孙三代其乐融融,有滋有味地过好每一天。  陶夫人陈阿姨是从莫斯科留
期刊
6月23日,中国西昌,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当卫星太阳翼打开的瞬间,反射出金色光芒。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一个个有关北斗的数字振奋人心:发射的所有北斗三號卫星,100%成功;提供定位精度优于10米的全球服务;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70%以上在中国入网的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