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组织机构所具有的特征属于组织学的范畴,本文着眼于大学组织结构基于组织硬、软环境压力的动机和契机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特征造成的高度异化,对于从组织结构上予以变革的诉求,试图从组织的角度对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做出分析性研究并勾勒出大学组织结构变革全方位的动向。
关键词:大学组织结构 硬环境 实体性变量 内生性变量
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是对组织结构中关联性变革主导因素的分解和明晰,从因素的异化与归位的原发性视角来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可以从组织的变革生态系统中寻找分析的衡量分类依据,因此,笔者将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分析分为硬环境、软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变量。
一、硬环境变量
硬环境是独立于大学组织之外的权变因素,对组织的日常运作产生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的集合体。
1. 变革的时代
处于社会转型期主导性趋向转向了知识的复归,强调知识的传递、扩展与应用,重在组织知识的创造、整合和利用。大学组织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结构的决策和运行主体与保障主体因此而变化。
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优化了组织结构变革的渠道,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与沟通模式,同时影响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方式的变化。[1]信息技术实现了从封闭孤立到开放协作型结构转化,由部门协作的静态模式转向基于业务流程体系的专业化协同体系,呈现扁平化、网络化的变革特征。
3. 市场力量
以学术为主导的组织结构链条要与市场力量的指向相互协调,由纵向向横向组织结构关系转变,由行政模式为主导转向学科际、领域间有机组织构架。
4. 法律
大学组织作为权利主体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对大学组织结构的法律保障还未成为实体权利所赋予保障的重点,缺乏有效实现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5.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观念是文化进化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文化综合统一,从广泛的文化实践与跨越区域的中西文化交流来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超越文化的对立来理解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
6. 人口结构
人口的就业结构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的技术向高级技术转移的趋势,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大学的组织结构。
二、软环境变量
软环境指的是对组织运行和目标实现有着直接性影响的环境因素集合体。“实体”和“虚体”是其二元构成。实体性变量研究大学组织结构的外在形态及特性,侧重于“形式化”的表现;虚体性变量研究大学组织结构非实体的相关因素及变化的特点,侧重于“状态化”的表现。
(一)实体性变量
1. 组织技术
依据职能操作划分为学术技术和运行维持技术。学术技术是以大学的学术机制运作为核心,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与结合;大学的运行维持技术体现于管理网络的延伸和密集化。传统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松动,呈现网络化结构。
2. 组织规模
大学的组织规模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划分界限。大学组织的不断扩张,造成了内部结构的扩张与层级的增多,其权利格局被重新分配。
3. 组织利益主体多元化
大学利益独立化和多种利益群体并存格局的形成。大学组织的利益主体不再是仅仅以满足政府需要为基础的一元利益主体,社会利益主体和个人利益主体的意识被唤醒,地位被肯定。从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所要求的大学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必将在大学组织主导价值的嬗变、利益共容制度确立和多主体参与的组织化转型。
4. 权力主体多元化
由于政府、社会、高校基于各自拥有其他权利主体所缺乏的资源而成就了它们对于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权力,形成了大学组织结构中的权力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5. 组织利益相关者
大学组织的外部协同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变革中吸纳大学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与决策指导,并取决于这一群体的合作深度与程度。
(二)虚体性变量
1. 组织制度
大学组织的制度效率是大学组织结构选择生成的重要驱动力。大学治理理念与文化特质铺垫的潜在制度、各种法律规章构成的显性制度、大学制度安排的有效性等,决定了大学组织结构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本质所在。
2. 组织战略
大学组织战略是大学从事的活动与大学的社会角色及自身价值追求结合的产物。其结构调整须以组织战略规划为方向、组织项目管理为基础,重新整合、再造大学组织结构,通过战略创新模式和战略集中模式的选择,推动刚性结构和无序结构走向灵活。
3. 组织文化
“物质文化的变异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变异”[2]。这种变异是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衍生出文化多元价值观念。
(1)大学组织传统
大学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遵循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人文精神三大文化传统,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内涵与社会主流文化总是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持续对组织结构的文化整合功能。
(2)学习型组织文化
由于外部硬环境的压力和内部动力与中间张力的多重作用,使大学组织结构应以学习型组织为核心构架,优化成为动态的学习型组织结构。
(3)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部或者是教师社区之间共享的一种文化。而现有的教师制度在行政化体制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危险地向行政化倾斜。
(4)网络文化
基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改造。在多元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下,对传统的大学组织结构中的文化灵魂有着深刻的影响。
4. 知识的专业化
随着知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开始转向专业化知识的释放,使以学科为划分单元的大学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形成相对于其他松散结构的独立性。
5. 权利冲突
现代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整机制,大学组织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平衡实质上是表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大学组织与对应主体的权利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无法分离出一个互不侵犯的界限,大学组织必须考虑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如何规避使他人的权利受到实际的损害的结构承重方式。
三、内部变量
大学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外部硬环境与中间软环境对于组织内部结构变革的因变量的作用力量的相关因素分解就成为了内部变量。
(一)内生性变量
内生性因素是大学组织的边界之内对结构变革起到影响作用的非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组织结构的自我设计能力和组织自我选择限度。
1. 学术特性
大学的学术性和科层性特征产生了两种权力,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而知识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学术组织,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交叉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所以必须予以变革,而根本的变革意味着结构的变革。
2. 组织结构机制
机制是指影响事物运行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运作方式。[3]大学组织结构机制主要体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结构机制。大学组织结构机制的运行是指从组织的高、中、微观层面着手出发,运用整齐划一的、统一的形式把组织的各部分统合起来,调动每个层次或每个方面的每个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的积极性来发挥作用。
3. 学术权力
伯顿·克拉克曾指出:大学是一个学术权力系统,系统内部“专业和学者的专门知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独特的权力形式,它授予某些人以某种方式支配他人的权力”。[4]学术权力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特性的外化。也是组织内部学术成员所拥有和控制结构设计的权力基础。
4. 职能布局
大学内部的职能布局是大学组织结构的基础,大学是以学术职能为中心的组织,行政职能为学术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组织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
5. 决策模式选择
分权是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分权分为垂直分权和水平分权。垂直分权是指将大学组织的决策权分配给垂直下属;水平分权是指大学组织管理者将决策权分向参谋人员、专家,从行政人员分流向学术人员。垂直分权与水平分权的结合就形成了大学组织内部决策模式。
(二)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在内生性与外生性变量的作用发挥中起到传承和结合作用的因素。
1. 变革成本
大学组织变革成本是大学组织实施变革所发生的价值牺牲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与正常的学校管理成本相融,是自然变革进程中的成本,影响着变革主体结构的平衡。
2. 人员变动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结构变动。这里所说的人事变动及影响包括三种情况:
(1)高层变动
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或者他们的管理理念、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发生变化,都会触发一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2)专家动因
专家拥有丰富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提高了组织变革的前瞻性、可行性。
(3)人员流动
组织中流动率高意味大学组织的有效运作要受到影响,流动过度就成为破坏因素妨碍组织的运作。
3. 结构的边界
现代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学术组织的不断扩散,使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组织边界在组织规模中将原本分割开来的目标、规划、任务、人员等因素统合起来,相互渗透,组织结构框架内的纵横维度、内外力量的作用形式都在边界的铰接地带相互渗透,界线模糊起来,而组织结构成为无边界框架。[5]大学愈发显现出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走向更加开放的系统结构的趋势。
(三)外生性变量
外生性变量存在于组织的边界外部,对组织结构的总体产生整体或者局部的影响,是外界力量作用到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力量。
1. 组织的体制
行政制度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的格局。等级权威和规章制度等科层制的松动引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选择。
2. 行政责权分配
权力配置是组织结构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组织结构是权力配置的最终结果。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的协调体现在决策权的制约中,结构内分权成为大学权力的配置的一种趋势。
3. 结构层级
大学的结构层级表明各层次上工作岗位间上下级关系的管理幅度模式,当内部管理资源增加的时候,组织的管理幅度可以相应增加,管理层次相应减少。
4. 环境执行力
大学组织的环境执行力也就是适应并驾驭环境,维持正常运行活动的能力,存在“刚性”与“柔性”两个维度。“刚性”是基于学术实力的积累达到较高的程度,成为学术自主的依赖。“柔性”是大学组织对于环境的变动的有效反应与适应,包括对于环境的被动适应和反作用式的影响与调控。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大学组织结构支撑的重要部分。
5.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也就是指“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做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6]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从对学术的遵从走向了对效能的关注,与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发生交互的连接,使组织结构的机制原则发生变革。
6.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和不可预知性,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慧洁.中外大学组织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7.
[2]杨镜江.文化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4.
[3]孙绵涛.高等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5.
[5]刘永武,张兴.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J].教育科学研究,2000,(3):46-52.
[6]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32.
(任清亮沈阳体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王婷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大学组织结构 硬环境 实体性变量 内生性变量
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是对组织结构中关联性变革主导因素的分解和明晰,从因素的异化与归位的原发性视角来看,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可以从组织的变革生态系统中寻找分析的衡量分类依据,因此,笔者将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分析分为硬环境、软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变量。
一、硬环境变量
硬环境是独立于大学组织之外的权变因素,对组织的日常运作产生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的集合体。
1. 变革的时代
处于社会转型期主导性趋向转向了知识的复归,强调知识的传递、扩展与应用,重在组织知识的创造、整合和利用。大学组织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结构的决策和运行主体与保障主体因此而变化。
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优化了组织结构变革的渠道,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与沟通模式,同时影响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方式的变化。[1]信息技术实现了从封闭孤立到开放协作型结构转化,由部门协作的静态模式转向基于业务流程体系的专业化协同体系,呈现扁平化、网络化的变革特征。
3. 市场力量
以学术为主导的组织结构链条要与市场力量的指向相互协调,由纵向向横向组织结构关系转变,由行政模式为主导转向学科际、领域间有机组织构架。
4. 法律
大学组织作为权利主体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对大学组织结构的法律保障还未成为实体权利所赋予保障的重点,缺乏有效实现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5.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观念是文化进化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文化综合统一,从广泛的文化实践与跨越区域的中西文化交流来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超越文化的对立来理解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
6. 人口结构
人口的就业结构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移,从一般的技术向高级技术转移的趋势,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大学的组织结构。
二、软环境变量
软环境指的是对组织运行和目标实现有着直接性影响的环境因素集合体。“实体”和“虚体”是其二元构成。实体性变量研究大学组织结构的外在形态及特性,侧重于“形式化”的表现;虚体性变量研究大学组织结构非实体的相关因素及变化的特点,侧重于“状态化”的表现。
(一)实体性变量
1. 组织技术
依据职能操作划分为学术技术和运行维持技术。学术技术是以大学的学术机制运作为核心,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与结合;大学的运行维持技术体现于管理网络的延伸和密集化。传统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松动,呈现网络化结构。
2. 组织规模
大学的组织规模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划分界限。大学组织的不断扩张,造成了内部结构的扩张与层级的增多,其权利格局被重新分配。
3. 组织利益主体多元化
大学利益独立化和多种利益群体并存格局的形成。大学组织的利益主体不再是仅仅以满足政府需要为基础的一元利益主体,社会利益主体和个人利益主体的意识被唤醒,地位被肯定。从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所要求的大学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必将在大学组织主导价值的嬗变、利益共容制度确立和多主体参与的组织化转型。
4. 权力主体多元化
由于政府、社会、高校基于各自拥有其他权利主体所缺乏的资源而成就了它们对于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权力,形成了大学组织结构中的权力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5. 组织利益相关者
大学组织的外部协同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变革中吸纳大学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与决策指导,并取决于这一群体的合作深度与程度。
(二)虚体性变量
1. 组织制度
大学组织的制度效率是大学组织结构选择生成的重要驱动力。大学治理理念与文化特质铺垫的潜在制度、各种法律规章构成的显性制度、大学制度安排的有效性等,决定了大学组织结构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本质所在。
2. 组织战略
大学组织战略是大学从事的活动与大学的社会角色及自身价值追求结合的产物。其结构调整须以组织战略规划为方向、组织项目管理为基础,重新整合、再造大学组织结构,通过战略创新模式和战略集中模式的选择,推动刚性结构和无序结构走向灵活。
3. 组织文化
“物质文化的变异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变异”[2]。这种变异是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衍生出文化多元价值观念。
(1)大学组织传统
大学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遵循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人文精神三大文化传统,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内涵与社会主流文化总是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持续对组织结构的文化整合功能。
(2)学习型组织文化
由于外部硬环境的压力和内部动力与中间张力的多重作用,使大学组织结构应以学习型组织为核心构架,优化成为动态的学习型组织结构。
(3)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部或者是教师社区之间共享的一种文化。而现有的教师制度在行政化体制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危险地向行政化倾斜。
(4)网络文化
基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改造。在多元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下,对传统的大学组织结构中的文化灵魂有着深刻的影响。
4. 知识的专业化
随着知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开始转向专业化知识的释放,使以学科为划分单元的大学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形成相对于其他松散结构的独立性。
5. 权利冲突
现代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整机制,大学组织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平衡实质上是表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大学组织与对应主体的权利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无法分离出一个互不侵犯的界限,大学组织必须考虑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如何规避使他人的权利受到实际的损害的结构承重方式。
三、内部变量
大学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外部硬环境与中间软环境对于组织内部结构变革的因变量的作用力量的相关因素分解就成为了内部变量。
(一)内生性变量
内生性因素是大学组织的边界之内对结构变革起到影响作用的非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组织结构的自我设计能力和组织自我选择限度。
1. 学术特性
大学的学术性和科层性特征产生了两种权力,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而知识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学术组织,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交叉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所以必须予以变革,而根本的变革意味着结构的变革。
2. 组织结构机制
机制是指影响事物运行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运作方式。[3]大学组织结构机制主要体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结构机制。大学组织结构机制的运行是指从组织的高、中、微观层面着手出发,运用整齐划一的、统一的形式把组织的各部分统合起来,调动每个层次或每个方面的每个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的积极性来发挥作用。
3. 学术权力
伯顿·克拉克曾指出:大学是一个学术权力系统,系统内部“专业和学者的专门知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独特的权力形式,它授予某些人以某种方式支配他人的权力”。[4]学术权力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特性的外化。也是组织内部学术成员所拥有和控制结构设计的权力基础。
4. 职能布局
大学内部的职能布局是大学组织结构的基础,大学是以学术职能为中心的组织,行政职能为学术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组织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
5. 决策模式选择
分权是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分权分为垂直分权和水平分权。垂直分权是指将大学组织的决策权分配给垂直下属;水平分权是指大学组织管理者将决策权分向参谋人员、专家,从行政人员分流向学术人员。垂直分权与水平分权的结合就形成了大学组织内部决策模式。
(二)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在内生性与外生性变量的作用发挥中起到传承和结合作用的因素。
1. 变革成本
大学组织变革成本是大学组织实施变革所发生的价值牺牲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与正常的学校管理成本相融,是自然变革进程中的成本,影响着变革主体结构的平衡。
2. 人员变动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结构变动。这里所说的人事变动及影响包括三种情况:
(1)高层变动
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或者他们的管理理念、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发生变化,都会触发一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2)专家动因
专家拥有丰富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提高了组织变革的前瞻性、可行性。
(3)人员流动
组织中流动率高意味大学组织的有效运作要受到影响,流动过度就成为破坏因素妨碍组织的运作。
3. 结构的边界
现代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学术组织的不断扩散,使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组织边界在组织规模中将原本分割开来的目标、规划、任务、人员等因素统合起来,相互渗透,组织结构框架内的纵横维度、内外力量的作用形式都在边界的铰接地带相互渗透,界线模糊起来,而组织结构成为无边界框架。[5]大学愈发显现出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走向更加开放的系统结构的趋势。
(三)外生性变量
外生性变量存在于组织的边界外部,对组织结构的总体产生整体或者局部的影响,是外界力量作用到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力量。
1. 组织的体制
行政制度对大学组织行为的影响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的格局。等级权威和规章制度等科层制的松动引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向选择。
2. 行政责权分配
权力配置是组织结构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组织结构是权力配置的最终结果。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的协调体现在决策权的制约中,结构内分权成为大学权力的配置的一种趋势。
3. 结构层级
大学的结构层级表明各层次上工作岗位间上下级关系的管理幅度模式,当内部管理资源增加的时候,组织的管理幅度可以相应增加,管理层次相应减少。
4. 环境执行力
大学组织的环境执行力也就是适应并驾驭环境,维持正常运行活动的能力,存在“刚性”与“柔性”两个维度。“刚性”是基于学术实力的积累达到较高的程度,成为学术自主的依赖。“柔性”是大学组织对于环境的变动的有效反应与适应,包括对于环境的被动适应和反作用式的影响与调控。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大学组织结构支撑的重要部分。
5.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也就是指“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做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6]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从对学术的遵从走向了对效能的关注,与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发生交互的连接,使组织结构的机制原则发生变革。
6.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和不可预知性,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慧洁.中外大学组织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7.
[2]杨镜江.文化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4.
[3]孙绵涛.高等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5.
[5]刘永武,张兴.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J].教育科学研究,2000,(3):46-52.
[6]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32.
(任清亮沈阳体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王婷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