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字、词是灵动地活在文章里的,只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反复用到才能得以理解,因此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语言的感觉。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教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持久下来、提高层次的一个根本条件。尤其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指导,那活动只能是一盘散沙,会不了了之。所以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化及取得成效。
一、 严把关、慎推荐
儿童的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而如何选择读物不仅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还直接关系到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为学生推荐好图书,是保证阅读的第一步。为此我们教师要做到:
1.推荐读物要有教育性。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凡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及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都是我们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的。如先辈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英雄事迹等读物是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刊之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增加一些富有哲理的书,如《时文选萃》、《智慧背囊》等,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推荐读物有知识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学《三顾茅庐》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可向学生推荐《希腊神话》。这样既能浓厚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加强课内外联系,以课外促课内。
3.推荐读书有针对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图书有不同的兴趣。针对他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推荐图书,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儿童阅读也应该遵循儿童阅读的规律。儿童最适合读的书是经典的童书。在低年级,应该让孩子读经典的绘本,就是图画书;还应该在孩子学完拼音后就开始着手让孩子开展每日一背活动,背诵优美的儿歌。到中年级,就可以开始读经典的童话。高年级可以读经典的儿童小说了。另外同一年段的学生对图书也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在面向全体荐书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向他们推荐读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4.推荐读物有发展性。阅读是一个系列的活动,我们教师在推荐读物时要注意读物的层次衔接。各段读物从内容看应该呈现发展的趋势。如一、二年级向学生推荐《唐诗故事》,三、四年级就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唐诗精选三百首》,五、六年级就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要注意的是,同一年段的学生,如果因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层次差异,我们教师推荐图书时也要注意顺应他们的差异推荐相衔接的图书。另外,读的形式也应逐步发展深入。如一、二年级:家长或老师重复故事,一遍遍变化语调读一个故事、电影与阅读相结合、学会自己捧着读;三、四年级:电影与阅读的结合、老师读开头,直到吸引孩子读下去、讲故事比赛、开始有主题性的探讨;五、六年级:与生活联系,开展有目的的主题性探讨,倡导静静阅读,学会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5.教师还要善于结合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新事,向学生推荐读物,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针对“美伊战争的爆发”向学生推荐介绍美伊的书刊、“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向学生推荐有关火箭发射情况的书刊。
二、 善指导,巧点拨
小学生阅读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针对性地上好阅读指导课是使每个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重要保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培根说过:史籍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求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如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选择《少儿百科丛书》;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多看相似的书籍或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物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读物,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选择图书时还不能只盯着一类,不然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所得就有限了,枯燥了。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学会放弃,低级、不健康的书一定要摈弃,有些不适宜小学生看的书,也要学会留待以后读。
2.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阅读需要时间,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一套有效利用时间阅读的好办法。在注重时间效益的今天,会利用时间尤为重要。对于自控力差的小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书的内容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环境。尤其在家阅读时,要学会选择安静的场所,主动避开一些干扰源,如电脑、电视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我们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四种阅读方法:整体读——全面理解文章时应用;朗读——精彩的片段、著作要朗读、诵读;浏览读——了解文章、书刊大意时应用;跳读——寻找信息时应用。如是为学习的,应精读、细读,重要的文章第一遍通读,第二、三遍再细读细思;如是为获取信息的,像“百科”类的书,可以浏览读,像报刊的新闻可以跳读等。这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4.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着阅读。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得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来源于课堂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和知识的“大后方”,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5.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孔子说过:疑,思之始,学之端。它是读书有深度的保证。对低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并试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对中高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最好有新意,再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
三、 重习惯,提质量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以后自己阅读最重要的保证,也是保证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除注意在阅读指导课的每一个环节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外,在自由读书时,我们也要求学生准备好各种工具(如工具书、摘记本)再阅读。我们应尤其注重培养以下这些习惯:
1.应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工具书除包括一些字典、词典外,还包含各类文献资料。除速读外,我们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扫除阅读时遇到的字词句方面的阻碍。如读书时遇到生字、不了解的词语,会查字典、各类词典去寻求解决。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试着查别的工具书帮助阅读。学校图书馆的开发及学生家庭教育的投资,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样做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是一种阅读的积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是默读,默读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的思维,读书时划划点点,可以更好地活跃思维,提高读书的质量,让读书有深度,也是加强语言积累的一个好方法。它还是使单纯读书向综合的语文素质训练的一种过渡途径。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这几种训练层次:初级——圈圈点点划划。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好的、重要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字词(用不同的符号)。中级——1.摘抄法,把文章中最精彩的词语、语句、段落摘录下来;2.做卡片,将读书所得的各类知识资料分类记载储存。高级——写读书笔记。针对所读的书写一下自己的感悟、感受。
3.边读边想的习惯。这里的“想”除了指学生阅读过程中会思考质疑外,还要会“想象”。一些文学作品不去想象,是无法领会它的意境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在阅读中强化学生的想象,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让学生读书读到一半时,放下书想想下面会怎样?读完后想想: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还采用“画”“演”等方法促使学生思维飞翔,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多加练习,强化训练。针对以上几个重点培养的习惯,我们可采用一日一练,一帮一互进等方法时时训练。
四、 促交流,点带面
阅读的交流就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阅读实践就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写”、“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它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使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既可以避免课外阅读的“浪费”,又引导着阅读的方向。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阅读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的阅读中。而且学生的阅读交流实践,也是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实践,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及感悟,达到课外阅读为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服务的目的。
制定良好的交流制度是阅读交流的有效保障。如每天摘录,定时评书荐书、开设读书专栏等。同时阅读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为取得一定的成效,交流实践可以与一定的检测、评比挂钩。如设定“故事王”、“演讲王”、“表演王”、“评论王”等。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可抓住以下几点,认真开展学生的阅读交流:
1.读与听说相结合: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如我们每节语文课开始前可抽5分钟,由学生介绍、评点图书,或是内容简介,或是阅读的感受,既精彩生动,又要点到即止,使听的同学欲罢不能,这样大大激起大家阅读的兴趣。
2.读与议相结合:“议”指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是专题评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如我们在学了《三顾茅庐》一课后,又阅读了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就开设了一个“三国人物专论”的专题讨论,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既交流了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方法,还使大家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
3.读与诵相结合:“诵”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背诵。这种形式低中高年级都适宜进行。学生选择合适的诗歌、寓言、经典的美文或所读书中的一些佳句、段落,每天在课堂上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或者有表情地朗读,或者背诵,来体验规范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良好语言积累。
4.读与写相结合:我们可设立一块读书园地的墙报,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表现自己的读书情况。分这样几个栏目:(1)荐书评书:介绍自己认为好的书报(文章),评点书籍;(2)读书快讯:读书信息,读书方法交流;(3)读书心得:刊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4)作家(作品)简介,介绍语文书中相关作家(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5.读与演相结合:在阅读后,用编排小品、课本剧的方法将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介绍给大家,这种阅读实践既形象,又是读书的氛围轰轰烈烈。尤其是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的阅读,用这种形式,能浓厚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6.读与想象相结合: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或学生将书中某部分的内容讲出来,引导大家想象下面会怎样,先设想几个结果,再阅读看看书中的结果,它能极大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
另外,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由点至面的进行,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少交流实践活动,应该先树立典型,再带动一般,最后全体发展。
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好的书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时有效地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无异于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步。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持久下来、提高层次的一个根本条件。尤其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指导,那活动只能是一盘散沙,会不了了之。所以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化及取得成效。
一、 严把关、慎推荐
儿童的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而如何选择读物不仅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还直接关系到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为学生推荐好图书,是保证阅读的第一步。为此我们教师要做到:
1.推荐读物要有教育性。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凡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及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都是我们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的。如先辈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英雄事迹等读物是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刊之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增加一些富有哲理的书,如《时文选萃》、《智慧背囊》等,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推荐读物有知识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学《三顾茅庐》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可向学生推荐《希腊神话》。这样既能浓厚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加强课内外联系,以课外促课内。
3.推荐读书有针对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图书有不同的兴趣。针对他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推荐图书,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儿童阅读也应该遵循儿童阅读的规律。儿童最适合读的书是经典的童书。在低年级,应该让孩子读经典的绘本,就是图画书;还应该在孩子学完拼音后就开始着手让孩子开展每日一背活动,背诵优美的儿歌。到中年级,就可以开始读经典的童话。高年级可以读经典的儿童小说了。另外同一年段的学生对图书也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在面向全体荐书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向他们推荐读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4.推荐读物有发展性。阅读是一个系列的活动,我们教师在推荐读物时要注意读物的层次衔接。各段读物从内容看应该呈现发展的趋势。如一、二年级向学生推荐《唐诗故事》,三、四年级就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唐诗精选三百首》,五、六年级就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要注意的是,同一年段的学生,如果因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层次差异,我们教师推荐图书时也要注意顺应他们的差异推荐相衔接的图书。另外,读的形式也应逐步发展深入。如一、二年级:家长或老师重复故事,一遍遍变化语调读一个故事、电影与阅读相结合、学会自己捧着读;三、四年级:电影与阅读的结合、老师读开头,直到吸引孩子读下去、讲故事比赛、开始有主题性的探讨;五、六年级:与生活联系,开展有目的的主题性探讨,倡导静静阅读,学会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5.教师还要善于结合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新事,向学生推荐读物,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针对“美伊战争的爆发”向学生推荐介绍美伊的书刊、“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向学生推荐有关火箭发射情况的书刊。
二、 善指导,巧点拨
小学生阅读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针对性地上好阅读指导课是使每个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重要保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培根说过:史籍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求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如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选择《少儿百科丛书》;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多看相似的书籍或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物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读物,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选择图书时还不能只盯着一类,不然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所得就有限了,枯燥了。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学会放弃,低级、不健康的书一定要摈弃,有些不适宜小学生看的书,也要学会留待以后读。
2.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阅读需要时间,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一套有效利用时间阅读的好办法。在注重时间效益的今天,会利用时间尤为重要。对于自控力差的小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书的内容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环境。尤其在家阅读时,要学会选择安静的场所,主动避开一些干扰源,如电脑、电视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我们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四种阅读方法:整体读——全面理解文章时应用;朗读——精彩的片段、著作要朗读、诵读;浏览读——了解文章、书刊大意时应用;跳读——寻找信息时应用。如是为学习的,应精读、细读,重要的文章第一遍通读,第二、三遍再细读细思;如是为获取信息的,像“百科”类的书,可以浏览读,像报刊的新闻可以跳读等。这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4.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着阅读。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得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来源于课堂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和知识的“大后方”,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5.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孔子说过:疑,思之始,学之端。它是读书有深度的保证。对低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并试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对中高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最好有新意,再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
三、 重习惯,提质量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以后自己阅读最重要的保证,也是保证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除注意在阅读指导课的每一个环节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外,在自由读书时,我们也要求学生准备好各种工具(如工具书、摘记本)再阅读。我们应尤其注重培养以下这些习惯:
1.应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工具书除包括一些字典、词典外,还包含各类文献资料。除速读外,我们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扫除阅读时遇到的字词句方面的阻碍。如读书时遇到生字、不了解的词语,会查字典、各类词典去寻求解决。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试着查别的工具书帮助阅读。学校图书馆的开发及学生家庭教育的投资,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样做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是一种阅读的积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是默读,默读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的思维,读书时划划点点,可以更好地活跃思维,提高读书的质量,让读书有深度,也是加强语言积累的一个好方法。它还是使单纯读书向综合的语文素质训练的一种过渡途径。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这几种训练层次:初级——圈圈点点划划。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好的、重要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字词(用不同的符号)。中级——1.摘抄法,把文章中最精彩的词语、语句、段落摘录下来;2.做卡片,将读书所得的各类知识资料分类记载储存。高级——写读书笔记。针对所读的书写一下自己的感悟、感受。
3.边读边想的习惯。这里的“想”除了指学生阅读过程中会思考质疑外,还要会“想象”。一些文学作品不去想象,是无法领会它的意境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在阅读中强化学生的想象,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让学生读书读到一半时,放下书想想下面会怎样?读完后想想: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还采用“画”“演”等方法促使学生思维飞翔,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多加练习,强化训练。针对以上几个重点培养的习惯,我们可采用一日一练,一帮一互进等方法时时训练。
四、 促交流,点带面
阅读的交流就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阅读实践就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写”、“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它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使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既可以避免课外阅读的“浪费”,又引导着阅读的方向。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阅读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的阅读中。而且学生的阅读交流实践,也是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实践,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及感悟,达到课外阅读为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服务的目的。
制定良好的交流制度是阅读交流的有效保障。如每天摘录,定时评书荐书、开设读书专栏等。同时阅读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为取得一定的成效,交流实践可以与一定的检测、评比挂钩。如设定“故事王”、“演讲王”、“表演王”、“评论王”等。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可抓住以下几点,认真开展学生的阅读交流:
1.读与听说相结合: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如我们每节语文课开始前可抽5分钟,由学生介绍、评点图书,或是内容简介,或是阅读的感受,既精彩生动,又要点到即止,使听的同学欲罢不能,这样大大激起大家阅读的兴趣。
2.读与议相结合:“议”指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是专题评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如我们在学了《三顾茅庐》一课后,又阅读了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就开设了一个“三国人物专论”的专题讨论,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既交流了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方法,还使大家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
3.读与诵相结合:“诵”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背诵。这种形式低中高年级都适宜进行。学生选择合适的诗歌、寓言、经典的美文或所读书中的一些佳句、段落,每天在课堂上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或者有表情地朗读,或者背诵,来体验规范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良好语言积累。
4.读与写相结合:我们可设立一块读书园地的墙报,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表现自己的读书情况。分这样几个栏目:(1)荐书评书:介绍自己认为好的书报(文章),评点书籍;(2)读书快讯:读书信息,读书方法交流;(3)读书心得:刊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4)作家(作品)简介,介绍语文书中相关作家(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5.读与演相结合:在阅读后,用编排小品、课本剧的方法将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介绍给大家,这种阅读实践既形象,又是读书的氛围轰轰烈烈。尤其是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的阅读,用这种形式,能浓厚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6.读与想象相结合: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或学生将书中某部分的内容讲出来,引导大家想象下面会怎样,先设想几个结果,再阅读看看书中的结果,它能极大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
另外,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由点至面的进行,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少交流实践活动,应该先树立典型,再带动一般,最后全体发展。
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好的书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时有效地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无异于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