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发现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而国外的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各种问题,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一次学生《窗》的教学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靠窗病人是不是引火烧身?”
孩子说:“不是。他是善良的。”
又一孩子说:“根据目前社会,他也算是引火烧身。”
老师又问:“那也就是说他一开始就不该编一个美丽的故事?”
孩子说:“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靠窗病人是乐观的,只是远窗病人是自私的。”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远窗病人就一直是个自私的人吗?”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不是,他只是在一念之间当了一回坏人,才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们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不用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我先不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画春,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学生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学生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学生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敢于打破成规,勇于大胆想象
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是语文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例如,我在教读《老山界》这篇文章时,在和同学一起探讨文章中补写“昨夜”的老山界环境描写时,我引导:在这样的夜晚中,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山路上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夜晚,对战士的心理做详细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
四、回归生活,激励实践创新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精神”,“跟老师学、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再创造。学生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给教学内容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让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互补共存,优化教学效益,发展创新素质。因此,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
例如,在端午节系列活动中,认识《家乡的粽子》:我们先清楚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也认识了粽子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在了解粽子制作方法上,我先用幻灯片介绍粽子的基本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写作,因此,学生讨论、实践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激发其创新想象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孩子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人和组织者。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要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坚持不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各种问题,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一次学生《窗》的教学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靠窗病人是不是引火烧身?”
孩子说:“不是。他是善良的。”
又一孩子说:“根据目前社会,他也算是引火烧身。”
老师又问:“那也就是说他一开始就不该编一个美丽的故事?”
孩子说:“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靠窗病人是乐观的,只是远窗病人是自私的。”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远窗病人就一直是个自私的人吗?”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不是,他只是在一念之间当了一回坏人,才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们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不用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我先不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画春,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学生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学生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学生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敢于打破成规,勇于大胆想象
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是语文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例如,我在教读《老山界》这篇文章时,在和同学一起探讨文章中补写“昨夜”的老山界环境描写时,我引导:在这样的夜晚中,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山路上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夜晚,对战士的心理做详细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
四、回归生活,激励实践创新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精神”,“跟老师学、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再创造。学生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给教学内容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让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互补共存,优化教学效益,发展创新素质。因此,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
例如,在端午节系列活动中,认识《家乡的粽子》:我们先清楚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也认识了粽子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在了解粽子制作方法上,我先用幻灯片介绍粽子的基本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写作,因此,学生讨论、实践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激发其创新想象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孩子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人和组织者。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要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坚持不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