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功能关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脱离学情,课堂教学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在吸取已有的教学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是在有效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过程。
关键词:功;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79-2
1 教学目标最初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功”的要求是:理解功,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力所做的功;通过功的学习、运用及系统反思形成功能转化的物理观念。促进学生的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不断发展,使其学会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
功能关系是物理学的观念之一,基于课标要求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节课在最初设计时拓展过多,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功,功的来源、定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做功导致的能量变化等。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课堂教学拖沓,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存在一种“隔阂”,课堂无法实现融洽、高效。
2 改进后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上述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经过反复打磨,本节课最终的目标确定为:(1)知道初中、高中对功定义、计算的不同;(2)能够准确理解W=Flcosθ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如此则符合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功”的学情,接下来的教学以此为目标,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2.1 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对比初高中“功”應用情景的不同
在拉箱子的过程中,力与位移不在一条直线上,要求拉力做的功,怎么办?请同学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得出定义式W=Flcosθ,联系数学上向量积的定义体会高中物理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数学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2.2 深入挖掘各物理量的含义
问题一:θ取值不同时功有正负,正功和负功有什么意义?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对比“人教版”教材问题与练习1[2]中三种情况的不同之处后明确θ的含义及取值范围,但不能理解正功与负功的意义。针对这个情况,设置了演示实验:用气垫导轨演示做正功和负功的情况(如图1)。
教学效果:实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演示过程虽然比较简单,却能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正功、负功总和与运动快慢变化、动能增减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理性思维。
问题二:如图2,对弹簧用初始弹力乘之后一段运动位移是否正确?受多个力作用时,如何求合力的功?
教学效果:学生在支持力是否做功的问题上出现分歧,这是学生学习本内容的难点,类比竖直面内连接地面和小球的弹簧弹力,在小球上升过程地面是否做功的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化、迁移。学生思考后明确说出具体含义,知道做功具有相对性;通过这个环节的创设,使本节课更具深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类比迁移的思维方式。
3 总 结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都有所体现。但是,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方法强加给学生,会适得其反,无法吃下“培养核心素养”这块热豆腐。这是本节课前期备课中出现的问题。
改进后,删除了许多拓展知识,回归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增设学生活动,精细设计问题,教师穿针引线,最终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有广度和深度。
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但还得从细节做起,立足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吸取已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有效教学中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4-55.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关键词:功;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79-2
1 教学目标最初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功”的要求是:理解功,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力所做的功;通过功的学习、运用及系统反思形成功能转化的物理观念。促进学生的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不断发展,使其学会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
功能关系是物理学的观念之一,基于课标要求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节课在最初设计时拓展过多,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功,功的来源、定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做功导致的能量变化等。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课堂教学拖沓,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存在一种“隔阂”,课堂无法实现融洽、高效。
2 改进后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上述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经过反复打磨,本节课最终的目标确定为:(1)知道初中、高中对功定义、计算的不同;(2)能够准确理解W=Flcosθ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如此则符合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功”的学情,接下来的教学以此为目标,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2.1 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对比初高中“功”應用情景的不同
在拉箱子的过程中,力与位移不在一条直线上,要求拉力做的功,怎么办?请同学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得出定义式W=Flcosθ,联系数学上向量积的定义体会高中物理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数学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2.2 深入挖掘各物理量的含义
问题一:θ取值不同时功有正负,正功和负功有什么意义?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对比“人教版”教材问题与练习1[2]中三种情况的不同之处后明确θ的含义及取值范围,但不能理解正功与负功的意义。针对这个情况,设置了演示实验:用气垫导轨演示做正功和负功的情况(如图1)。
教学效果:实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演示过程虽然比较简单,却能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正功、负功总和与运动快慢变化、动能增减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理性思维。
问题二:如图2,对弹簧用初始弹力乘之后一段运动位移是否正确?受多个力作用时,如何求合力的功?
教学效果:学生在支持力是否做功的问题上出现分歧,这是学生学习本内容的难点,类比竖直面内连接地面和小球的弹簧弹力,在小球上升过程地面是否做功的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化、迁移。学生思考后明确说出具体含义,知道做功具有相对性;通过这个环节的创设,使本节课更具深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类比迁移的思维方式。
3 总 结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都有所体现。但是,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方法强加给学生,会适得其反,无法吃下“培养核心素养”这块热豆腐。这是本节课前期备课中出现的问题。
改进后,删除了许多拓展知识,回归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增设学生活动,精细设计问题,教师穿针引线,最终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有广度和深度。
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但还得从细节做起,立足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吸取已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有效教学中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4-55.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