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做好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做法及设想,以使大学生走出对西方节日文化认识的误区,更好地结合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创建和谐校园。
关键字: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学校教育;传统文化
西方节日在我国的盛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节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国。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给我国当今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影响更为广泛。
一、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①。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西方节日文化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与生产性和生活性节日的衰微相对照,西方国家节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大学生消费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节日消费是大学生校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过节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节日期间的餐饮费、活动费以及互赠礼物的费用。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大学生在过西方节日时的消费虚荣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消费行为的确在校园中存在。虽然消费观是由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消费常识等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西方节日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节日在校园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节日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西方节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现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异国他乡,好比无源之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大众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众共同娱乐、游戏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历史根源,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大学生过度的迷恋西方节日,将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
"现在的国际竞争和国家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竞争和争夺"。大学生盛行过西方节日,在传统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沉沦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日文化,就意味着在文化发展中被淘汰。西方国家,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我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要被别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尊严。
四、西方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西方节日在我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日趋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学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1、首先,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则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扬节日文化,要引导大学生过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再次,学校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科研活动之中,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3、学校教育要通过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庆祝活动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单一化,样本化。除晚会外,还可以采取知识竞赛,义务宣传,影片欣赏,热点座谈等形式,对重点宣传对象,应该深挖掘,给予大范围,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庆祝活动分解细化。在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以学院、专业、班级甚至寝室为单位举行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4、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日消费的火爆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援"。学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节俭好学,慎过西方节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
当前中国当代大学生热衷西方节日,冷淡中国传统节日,与政府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忽视宣传、缺乏变革导致,传统节日的影响逐步萎缩,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来,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1、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其精神利益的维护。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大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他们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保护了传统节日文化,也就减少了大学生群体通过西方节日来寻求情感寄托的途径。其次,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当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共同的节日习俗会使他们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学生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
2、以政府为主导,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体化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产生某些文化趋同现象,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西方节日,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节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但是西方节日盛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节日的衰落。综观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着农耕时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础已经在逐步的弱化和解体,很难与当今的时代特征明显的联系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会使节日变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欢迎,给入一种麻烦的感觉,有时使过节变成一种受罪。所以我们需要用创新来变,嫁接一些西方节日的气氛,改掉一些传统习惯的陋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传统节日文化延续下去。我们若能在西方节日的热闹中汲取和借鉴一些营养和经验,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但应以政府为主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管理与服务功能,提供节日文化资源,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节日观和行为参与方式。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的节日文化观和消费观,使他们既能够理性的对待各种西方节日,又能够充分享受到西方节日给校园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注释:
①〈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页
②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嵘. 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26-27
[3] 陶柳清、陈淦添.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4] 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朗. 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6] 徐子昂、孙蓉. 漫谈西方外来节日的中国化改造--从年轻人热衷洋节谈起[J]. 当代青年研究,2009,(1):53-57
作者简介:胡庆林( 1978- ) ,男, 江西安福人,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关键字: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学校教育;传统文化
西方节日在我国的盛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节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国。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给我国当今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影响更为广泛。
一、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①。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西方节日文化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与生产性和生活性节日的衰微相对照,西方国家节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大学生消费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节日消费是大学生校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过节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节日期间的餐饮费、活动费以及互赠礼物的费用。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大学生在过西方节日时的消费虚荣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消费行为的确在校园中存在。虽然消费观是由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消费常识等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西方节日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节日在校园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节日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西方节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现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异国他乡,好比无源之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大众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众共同娱乐、游戏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历史根源,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大学生过度的迷恋西方节日,将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
"现在的国际竞争和国家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竞争和争夺"。大学生盛行过西方节日,在传统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沉沦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日文化,就意味着在文化发展中被淘汰。西方国家,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我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要被别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尊严。
四、西方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西方节日在我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日趋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学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1、首先,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则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扬节日文化,要引导大学生过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再次,学校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科研活动之中,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3、学校教育要通过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庆祝活动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单一化,样本化。除晚会外,还可以采取知识竞赛,义务宣传,影片欣赏,热点座谈等形式,对重点宣传对象,应该深挖掘,给予大范围,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庆祝活动分解细化。在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以学院、专业、班级甚至寝室为单位举行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4、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日消费的火爆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援"。学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节俭好学,慎过西方节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
当前中国当代大学生热衷西方节日,冷淡中国传统节日,与政府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忽视宣传、缺乏变革导致,传统节日的影响逐步萎缩,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来,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1、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其精神利益的维护。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大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他们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保护了传统节日文化,也就减少了大学生群体通过西方节日来寻求情感寄托的途径。其次,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当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共同的节日习俗会使他们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学生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
2、以政府为主导,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体化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产生某些文化趋同现象,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西方节日,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节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但是西方节日盛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节日的衰落。综观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着农耕时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础已经在逐步的弱化和解体,很难与当今的时代特征明显的联系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会使节日变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欢迎,给入一种麻烦的感觉,有时使过节变成一种受罪。所以我们需要用创新来变,嫁接一些西方节日的气氛,改掉一些传统习惯的陋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传统节日文化延续下去。我们若能在西方节日的热闹中汲取和借鉴一些营养和经验,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但应以政府为主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管理与服务功能,提供节日文化资源,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节日观和行为参与方式。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的节日文化观和消费观,使他们既能够理性的对待各种西方节日,又能够充分享受到西方节日给校园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注释:
①〈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页
②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嵘. 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26-27
[3] 陶柳清、陈淦添.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4] 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朗. 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6] 徐子昂、孙蓉. 漫谈西方外来节日的中国化改造--从年轻人热衷洋节谈起[J]. 当代青年研究,2009,(1):53-57
作者简介:胡庆林( 1978- ) ,男, 江西安福人,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