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弊端,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实现大师进课堂,发挥大师传帮带的作用,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文章以陶瓷类专业为例,从多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陶瓷行业发展的专业化与市场化需要建立一种“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陶瓷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陶瓷行业就业矛盾也不断凸显, 面临“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怎样培养与岗位对接的高素质的陶瓷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与陶瓷企业虽然建立了合作机制,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高。企业对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关注不多,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企业输送陶瓷高技能人才,能否满足“招人即用”,加之人才培养还需增加企业培训和管理成本的投入,导致合作企业普遍参与积极性不高。
(2)学生、企业均不愿被一纸招工协议束缚,赋予双方更多选择权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毕业生希望增加就业选择权,能在多个用人单位间选择;企业也希望在毕业生中进行选择,而且企业招聘人数也随经营状况上下浮动,很难确定三年后的招聘人数。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前期投入大,一旦效益不好,存在为他人作嫁衣的风险;学生选择企业班和订单班就业,选择权相对减少。而且大批量的学生工学交替在企业岗位上,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办学风险高,也牵制了大量技术人员的精力,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3)学校专业教师缺少实践技能。现在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的教师多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缺乏企业生产及实践操作经验,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生产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有所欠缺。
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可实施性。
二、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师双徒”是把技能大师或企业大师引进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纽带,以实施全程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赋予学生选择权利为保障,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技能人才。“双师”指技能大师和学校导师两类教师任教。在校期间,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外,还要接受技能大师与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知识的传授。“双徒”指学校导师和在校学生作为技能大师的徒弟。学校导师向大师学习实践技能和生产经验,学生向大师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大师进课堂,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技能实训精品化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陶瓷”为特色,以服务陶瓷产业、培养陶瓷技能人才为己任进行办学,学校设有陶瓷艺术设计、陶瓷绘画、陶瓷成型、非遗青花、雕塑五个陶瓷类专业,形成了特色“专业群”。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在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管理、生产、发展前景等情况后,聘请合作企业中的技能大师进校园,确定学校与大师工作室合作的基本思路。通过大师工作室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学与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融合,使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二)校企合作,分段式育人
以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和陶瓷绘画专业中的两个班为试点对象,按照“学生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按照“校内学习实践、校企轮岗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
第一阶段,以校内学习为主,技能大师开展一系列关于企业知识的职业专题讲座,学生则在校内完成基础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职业素养。
第二阶段,实施岗位技能的专业化培养。在技能大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陶瓷实训项目进行轮岗实训。在教学中设计多个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项目,大师根据陶瓷企业、行业要求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三阶段,在企业顶岗实习中,技能大师通过组织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在毕业后即成为合格的员工。
(三)以大师为依托,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陶瓷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双师双徒”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校把擅长理论教學与擅长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划分,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跟大师学习。首先,教师在校期间通过课堂学艺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到大师工作室学习,并协助大师开展教学工作。此时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也是学生,从而实现随课堂学艺。 其次,利用产学研培养自我。教师还要到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同大师合作开展企业项目研究,在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地带学生下陶瓷厂见习、实训,观摩企业优秀员工的工作过程,全方位地参与陶瓷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升专业认同感。再次,校企合作培养教师。除了参与科研外,每年暑假安排教师下企业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制定“双导师”的教师团队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评价
现代学徒制结合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模式,在学校、教师、技能大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了人才对口培养。在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下,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大师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并为学生的实际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一旦建立了合作与指导关系,它将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除大师外,学校教师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要求学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与大师积极开展教学与技术交流,对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师除了在校学习外,还要在学生实习期间跟随学生到企业中去,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建立一种高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发挥合作精神,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了解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双导师优势。同时,还要对学校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展开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五)充分赋予学生多向选择的权利,让其充分成长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侧重学习方向,一部分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选择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陶瓷生产工作,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业务骨干;另一部分学生经过培养后可选择继续求学深造,进入高等学府时,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其他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心理上能够占得先机,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换言之,在“双师双徒”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工作室或企业,并且在选择前有体验,选择中有指导,选择后有调整机会,让学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有助于校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协同育人、渐进融合的机制。早期的订单班和企业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学校与学生间的联系,但是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育人。企业在向学校传达需求时,给予学生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不多,出现了校企之间“合而不作”的情况。再加上企业对参与师资建设了解不够,很难形成“政校行企”联动高效的协同育人平台。企业以在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式,全程参与学生三年的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且实行人才按需培养、按需招聘,这就打消了企业的顾虑;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技能训练的主阵地,在校企深度开展合作的同时,能够为企业提供实时咨询。
(2)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大师进校园,实现了师资力量的扩充,由原来的校内课程学习转化为校内校外结合,使课程设置、时间分配趋于人性化,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新。校内导师在全程参与过程中,从大师身上获得了新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操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作为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修改的重要依据,推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协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3)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全程交互育人。首先,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交互。学校利用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和脱产实践积累的经验,充分了解对口企业文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适时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学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接触了实际的生产、经营;在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后,可明确自己的方向。其次,实现校内学习和生产实践交互。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学习与实践,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将实践中获得的收益反作用于学习中去,实现良性循环。再次,实现校内教师和陶瓷企业技术人员的交互。学校除聘请技能大师担任教师外,还聘请企业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去,向学生传授陶瓷生产、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共同促进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善討.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双徒”模式研究和创新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1):25-29.
[2]汤 霓,王亚南,石伟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2015,31(5):85-9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陶瓷行业发展的专业化与市场化需要建立一种“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陶瓷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陶瓷行业就业矛盾也不断凸显, 面临“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怎样培养与岗位对接的高素质的陶瓷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与陶瓷企业虽然建立了合作机制,实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高。企业对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关注不多,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企业输送陶瓷高技能人才,能否满足“招人即用”,加之人才培养还需增加企业培训和管理成本的投入,导致合作企业普遍参与积极性不高。
(2)学生、企业均不愿被一纸招工协议束缚,赋予双方更多选择权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毕业生希望增加就业选择权,能在多个用人单位间选择;企业也希望在毕业生中进行选择,而且企业招聘人数也随经营状况上下浮动,很难确定三年后的招聘人数。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前期投入大,一旦效益不好,存在为他人作嫁衣的风险;学生选择企业班和订单班就业,选择权相对减少。而且大批量的学生工学交替在企业岗位上,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办学风险高,也牵制了大量技术人员的精力,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3)学校专业教师缺少实践技能。现在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的教师多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的,缺乏企业生产及实践操作经验,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生产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有所欠缺。
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陶瓷类专业,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可实施性。
二、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师双徒”是把技能大师或企业大师引进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纽带,以实施全程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赋予学生选择权利为保障,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技能人才。“双师”指技能大师和学校导师两类教师任教。在校期间,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外,还要接受技能大师与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知识的传授。“双徒”指学校导师和在校学生作为技能大师的徒弟。学校导师向大师学习实践技能和生产经验,学生向大师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现代学徒制“双师双徒”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大师进课堂,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技能实训精品化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陶瓷”为特色,以服务陶瓷产业、培养陶瓷技能人才为己任进行办学,学校设有陶瓷艺术设计、陶瓷绘画、陶瓷成型、非遗青花、雕塑五个陶瓷类专业,形成了特色“专业群”。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在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管理、生产、发展前景等情况后,聘请合作企业中的技能大师进校园,确定学校与大师工作室合作的基本思路。通过大师工作室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学与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融合,使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二)校企合作,分段式育人
以我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和陶瓷绘画专业中的两个班为试点对象,按照“学生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按照“校内学习实践、校企轮岗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
第一阶段,以校内学习为主,技能大师开展一系列关于企业知识的职业专题讲座,学生则在校内完成基础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职业素养。
第二阶段,实施岗位技能的专业化培养。在技能大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陶瓷实训项目进行轮岗实训。在教学中设计多个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项目,大师根据陶瓷企业、行业要求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三阶段,在企业顶岗实习中,技能大师通过组织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在毕业后即成为合格的员工。
(三)以大师为依托,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陶瓷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双师双徒”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校把擅长理论教學与擅长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划分,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跟大师学习。首先,教师在校期间通过课堂学艺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到大师工作室学习,并协助大师开展教学工作。此时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也是学生,从而实现随课堂学艺。 其次,利用产学研培养自我。教师还要到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同大师合作开展企业项目研究,在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地带学生下陶瓷厂见习、实训,观摩企业优秀员工的工作过程,全方位地参与陶瓷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升专业认同感。再次,校企合作培养教师。除了参与科研外,每年暑假安排教师下企业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制定“双导师”的教师团队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评价
现代学徒制结合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模式,在学校、教师、技能大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了人才对口培养。在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下,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大师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并为学生的实际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一旦建立了合作与指导关系,它将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除大师外,学校教师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要求学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并与大师积极开展教学与技术交流,对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师除了在校学习外,还要在学生实习期间跟随学生到企业中去,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建立一种高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发挥合作精神,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了解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双导师优势。同时,还要对学校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展开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五)充分赋予学生多向选择的权利,让其充分成长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侧重学习方向,一部分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选择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陶瓷生产工作,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业务骨干;另一部分学生经过培养后可选择继续求学深造,进入高等学府时,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其他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心理上能够占得先机,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换言之,在“双师双徒”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工作室或企业,并且在选择前有体验,选择中有指导,选择后有调整机会,让学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双师双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有助于校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协同育人、渐进融合的机制。早期的订单班和企业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学校与学生间的联系,但是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育人。企业在向学校传达需求时,给予学生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不多,出现了校企之间“合而不作”的情况。再加上企业对参与师资建设了解不够,很难形成“政校行企”联动高效的协同育人平台。企业以在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式,全程参与学生三年的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且实行人才按需培养、按需招聘,这就打消了企业的顾虑;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技能训练的主阵地,在校企深度开展合作的同时,能够为企业提供实时咨询。
(2)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大师进校园,实现了师资力量的扩充,由原来的校内课程学习转化为校内校外结合,使课程设置、时间分配趋于人性化,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新。校内导师在全程参与过程中,从大师身上获得了新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操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作为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修改的重要依据,推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协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3)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全程交互育人。首先,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交互。学校利用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和脱产实践积累的经验,充分了解对口企业文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适时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学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接触了实际的生产、经营;在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后,可明确自己的方向。其次,实现校内学习和生产实践交互。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学习与实践,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将实践中获得的收益反作用于学习中去,实现良性循环。再次,实现校内教师和陶瓷企业技术人员的交互。学校除聘请技能大师担任教师外,还聘请企业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去,向学生传授陶瓷生产、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共同促进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善討.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双徒”模式研究和创新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1):25-29.
[2]汤 霓,王亚南,石伟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2015,31(5):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