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培育,依托学校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为模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究,在展示评价中分享经验成果,实现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该项目在2019年常州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展评中获得了特等奖,在2019年江苏省“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科学建议征集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暨“十佳科学建议”。笔者以此为例谈谈做法与想法。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主要区别除了教学资源的综合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外,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是最大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向学习生活,选择研究主题,主动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实现能力的发展与品格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其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一、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主题,选定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教师作为过程指导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进行主题选择。生活处处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身边出发,让研究能够触手可及。研究性学习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两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市级“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涵养的实践研究”、省级“初中低年级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致力于学生家国品格的提升。在持续深入的师生研究中,笔者越发认为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也该是“实践化之”的过程。这样,主题研究的大方向就确定了,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从主题切入研究性学习。起初想法是指导学生就家国情怀在学生中的知晓度进行校内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再根据调查结论组织学生开展多个主题式宣传活动,而后再次进行校内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提出建议。但是很快这一方案就被否决了,看似符合研究逻辑,但是显然过于空泛,让学生难以“看得见,摸得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终结果是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于是,找一个家国情怀的实体依托,让学生触手可及,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能给我讲讲我们学校那座桥的历史吗?”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维。经过信息收集与整合,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進入视野。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凝结了一代代人的集体回忆。保护好历史建筑,可以留住乡愁,可以增强自信,可以提升品位。而当时溧阳正在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准备工作,我们开展对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社会责任感。考虑到学生能力范围、活动安全系数等,笔者选择了其中八座位于学校附近的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力所能及地开展研究,降低后续活动组织难度。
在确定研究内容后,笔者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学生以及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建筑目前的状态。于是,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就成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主要内容。为了后续任务设计与安排,笔者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晚上或周末)先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历史建筑。这时笔者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其中有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很难找到。于是,确定这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思路打开后,紧随而来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活”在当下。就这样,大概的研究内容与目标就确定了下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依托学生社团,初定方案。
在研究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找人去做。要想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调研任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执行能力强的研究团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组建课题团队,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或共同研究内容为出发点组合而成的团体,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兴趣能力、激活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做一个杰出的人”的校训指引下,学校鼓励开展社团活动。从往年的招新报名情况来看,依托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来具体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力保障活动的实施,使得研究性学习变得课题化、项目化。
随后,笔者就在学校,尤其在自己所带班级中进行适度宣传,鼓励报名,而后综合学生总体成绩(主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单科成绩(主要考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程度)、课堂表现(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情况(主要考虑学生学习做事的认真程度)等,在征求班主任意见(主要是寻求班主任进而寻求家长的支持)的基础上,遴选了8名学生(主要考虑一人负责调研一座历史建筑)作为骨干成员组建主题式社团。为了加强团队协作与凝聚力,指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举出了组长、副组长等负责联系老师、任务传达、组织宣传等工作,借此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在团队组建完成后,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在拟定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做法,确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计划。
主要做法如下:
①教师指导学生从网络平台上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
②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实地考察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位置定位与现状描述;
③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校内学生、校外公众对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具体位置的知晓度,为后续开展志愿宣传活动提供参考,同时,初步了解社会公众对历史建筑的态度与保护建议; ④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图书馆、档案馆等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沿革,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⑤教师组织学生采访相关历史建筑的知情人或研究者等,详细了解历史建筑的时代价值及对历史建筑再保护的建议等。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条件,以及兴趣等自主选择调研对象,明确分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研究过程
1.指导学生做好前期调查。
研究准备按计划在2018年寒假开始前完成,之后进入实践调查阶段。在放假前一天,向他们布置了第一阶段调研任务,分发了调查记录表,提出了调研建议,具体任务如下。
第一个任务:按政府公示搜索历史建筑所在位置。
第二个任务:以溧阳汽车总站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路线,便于找到它们。
第三个任务:实地走访历史建筑,以现场拍照、访问附近居民等方式再了解历史建筑,并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四个任务: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其他方式初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
以四个主要任务为依托设计一份调研记录表,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以自己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拉近两者的时空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优化课题研究方案,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课题研究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认识到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以便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察。
在寒假,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己的调查任务,并如实填写了记录表,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通过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对历史建筑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第一阶段的调查,在溧阳市旅游交通地图上查找并标注历史建筑具体位置或大概位置;
第二,组织学生以“小导游”“研学团”形式集体实地走访历史建筑,现场考察,即时讨论,集思广益;
第三,指导学生在相关地图APP上进行地点新增或位置更新,同时,在溧阳市旅游地图上精确标注位置;
第四,组织学生访问历史建筑见证者,进一步了解歷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背后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开展上述一系列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在社会体验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
4.指导学生做好材料汇总。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活动后都有相应的数据统计,或心得体会等,它们都是支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翔实不仅影响到研究过程的连贯性,还直接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与创新。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材料的汇总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
三、研究总结
1.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组织学生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并了解其他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保护或再利用建议,通过讨论,形成最优建议。最后,将调查结果与建议向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等进行反映。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好信息汇总的基础上,参考优秀案例撰写调查报告,并不断优化。
2.组织学生评价,指导学生分享研究体会。
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及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进行有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此次活动中,笔者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活动后,指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活动经验,分享活动体会,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借此向社会公众宣传我市历史建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组织学生宣传,指导学生分享研究成果。
此外,为了使活动更有生命力,使学生的调研发挥社会效应,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主动与溧阳博物馆联系,请求联合开展历史建筑的志愿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主动介绍溧阳市历史建筑,并邀请电视台小记者参与,分享调研成果,借助溧阳博物馆的影响力与媒体宣传来放大学生成果,使学生在第三方获得成就感。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意识。
就这样,带着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研”,完成了“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依托学生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究,在展示交流评价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实现了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回首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认认真真地调查,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强化实践育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主要区别除了教学资源的综合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外,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是最大特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向学习生活,选择研究主题,主动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实现能力的发展与品格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其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一、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主题,选定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教师作为过程指导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主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进行主题选择。生活处处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身边出发,让研究能够触手可及。研究性学习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两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市级“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涵养的实践研究”、省级“初中低年级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致力于学生家国品格的提升。在持续深入的师生研究中,笔者越发认为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也该是“实践化之”的过程。这样,主题研究的大方向就确定了,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从主题切入研究性学习。起初想法是指导学生就家国情怀在学生中的知晓度进行校内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再根据调查结论组织学生开展多个主题式宣传活动,而后再次进行校内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提出建议。但是很快这一方案就被否决了,看似符合研究逻辑,但是显然过于空泛,让学生难以“看得见,摸得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终结果是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于是,找一个家国情怀的实体依托,让学生触手可及,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能给我讲讲我们学校那座桥的历史吗?”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维。经过信息收集与整合,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進入视野。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凝结了一代代人的集体回忆。保护好历史建筑,可以留住乡愁,可以增强自信,可以提升品位。而当时溧阳正在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准备工作,我们开展对历史建筑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社会责任感。考虑到学生能力范围、活动安全系数等,笔者选择了其中八座位于学校附近的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力所能及地开展研究,降低后续活动组织难度。
在确定研究内容后,笔者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学生以及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建筑目前的状态。于是,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就成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主要内容。为了后续任务设计与安排,笔者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晚上或周末)先去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历史建筑。这时笔者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其中有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很难找到。于是,确定这些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思路打开后,紧随而来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活”在当下。就这样,大概的研究内容与目标就确定了下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依托学生社团,初定方案。
在研究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找人去做。要想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调研任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执行能力强的研究团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组建课题团队,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或共同研究内容为出发点组合而成的团体,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兴趣能力、激活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做一个杰出的人”的校训指引下,学校鼓励开展社团活动。从往年的招新报名情况来看,依托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来具体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力保障活动的实施,使得研究性学习变得课题化、项目化。
随后,笔者就在学校,尤其在自己所带班级中进行适度宣传,鼓励报名,而后综合学生总体成绩(主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单科成绩(主要考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程度)、课堂表现(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情况(主要考虑学生学习做事的认真程度)等,在征求班主任意见(主要是寻求班主任进而寻求家长的支持)的基础上,遴选了8名学生(主要考虑一人负责调研一座历史建筑)作为骨干成员组建主题式社团。为了加强团队协作与凝聚力,指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举出了组长、副组长等负责联系老师、任务传达、组织宣传等工作,借此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在团队组建完成后,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在拟定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做法,确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计划。
主要做法如下:
①教师指导学生从网络平台上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
②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实地考察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位置定位与现状描述;
③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校内学生、校外公众对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具体位置的知晓度,为后续开展志愿宣传活动提供参考,同时,初步了解社会公众对历史建筑的态度与保护建议; ④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前往图书馆、档案馆等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沿革,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⑤教师组织学生采访相关历史建筑的知情人或研究者等,详细了解历史建筑的时代价值及对历史建筑再保护的建议等。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条件,以及兴趣等自主选择调研对象,明确分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研究过程
1.指导学生做好前期调查。
研究准备按计划在2018年寒假开始前完成,之后进入实践调查阶段。在放假前一天,向他们布置了第一阶段调研任务,分发了调查记录表,提出了调研建议,具体任务如下。
第一个任务:按政府公示搜索历史建筑所在位置。
第二个任务:以溧阳汽车总站为起点,设计一条最佳路线,便于找到它们。
第三个任务:实地走访历史建筑,以现场拍照、访问附近居民等方式再了解历史建筑,并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四个任务: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其他方式初步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
以四个主要任务为依托设计一份调研记录表,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以自己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拉近两者的时空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优化课题研究方案,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课题研究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认识到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以便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察。
在寒假,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己的调查任务,并如实填写了记录表,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通过对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对历史建筑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第一阶段的调查,在溧阳市旅游交通地图上查找并标注历史建筑具体位置或大概位置;
第二,组织学生以“小导游”“研学团”形式集体实地走访历史建筑,现场考察,即时讨论,集思广益;
第三,指导学生在相关地图APP上进行地点新增或位置更新,同时,在溧阳市旅游地图上精确标注位置;
第四,组织学生访问历史建筑见证者,进一步了解歷史建筑的历史功能与背后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开展上述一系列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在社会体验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
4.指导学生做好材料汇总。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活动后都有相应的数据统计,或心得体会等,它们都是支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翔实不仅影响到研究过程的连贯性,还直接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与创新。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材料的汇总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
三、研究总结
1.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组织学生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找并了解其他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保护或再利用建议,通过讨论,形成最优建议。最后,将调查结果与建议向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等进行反映。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好信息汇总的基础上,参考优秀案例撰写调查报告,并不断优化。
2.组织学生评价,指导学生分享研究体会。
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及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进行有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此次活动中,笔者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活动后,指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活动经验,分享活动体会,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借此向社会公众宣传我市历史建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组织学生宣传,指导学生分享研究成果。
此外,为了使活动更有生命力,使学生的调研发挥社会效应,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主动与溧阳博物馆联系,请求联合开展历史建筑的志愿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主动介绍溧阳市历史建筑,并邀请电视台小记者参与,分享调研成果,借助溧阳博物馆的影响力与媒体宣传来放大学生成果,使学生在第三方获得成就感。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意识。
就这样,带着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研”,完成了“溧阳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以学生身边的历史事物为载体,指向家国情怀的培育,依托学生社团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究,在展示交流评价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实现了综合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回首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认认真真地调查,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