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常见活动,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
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载体,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而丰富的游戏材料必须有丰富的区域来容纳。因此,一个班的游戏区域设置常见的有音乐区、手工区、图书区、娃娃家、益智区、理发店、医院、超市、数学角、表演角等等。十个左右的区角设置出来需要不小的面积,而少于这么多的区角设置又不能满足一个班四十个孩子的活动需求,同时易使幼儿丧失兴趣,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个性幼儿的需求。而且多数幼儿园的活动室不仅不够大,同时还是用餐的地方,给教师在维护、更换添置学习材料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是区角活动本土化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矛盾。
区角活动在发达国家小组化教育模式下是很自然的事,十几个孩子一个班,偌大的活动室,孩子可以任意地选择区域;而我们的人均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城市中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也是四十几个孩子在一个活动室里,一个区域同时得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活动。矛盾是存在的,但区角活动对促进弦子的发展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世闻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而区域活动是实现蒙氏理论的最佳教育模式。
因此,我们对小面积活动室的区域设置做了一些探索,以保证了区域活动的开展。
策略一:材料收放要方便幼儿
活动室也是午餐的地方,吃饭的桌子要占很多地方,因此,有好多区域的材料必须游戏时放,吃饭时收。因为每天都要收放,所以方便幼儿的取放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需收放的区域材料不能过重,比如沙池,幼儿是拿不动的;也不能过大,否则幼儿是拿不了的。于是我们考虑角色游戏的材料比较适合,一些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玩具不大也不重;第二步要考虑用什么东西来盛放,方便幼儿辨别并取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鞋盒做盛放的器具既经济又方便,在鞋盒上贴上各个区域的活动标记,如在盛“娃娃家”材料的盒子上贴个小娃娃或写上“娃娃家”三个字,这样幼儿看到盒子就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玩具,并且鞋盒方方正正,叠放起来占有的空间很小又不影响美观。
纸箱放球也是一个不错的节省空间的方法。小八班每个幼儿带来了一个篮球,四十个球放在哪都是一堆,占有的空间很大。堆放的球幼儿在取球时很不方便,要么老师一个一个喊幼儿来拿,发完四十个球至少要十分钟,要么幼儿自己取,翻了满地球还没找着自己的那一个。通过研究和宴验,我们用长方形的纸箱来盛球,每个纸箱放六个球,箱体上贴上孩子自己的标记,按标记孩子在箱子中一眼就能从六个球中找出自己的球。这样,既便于叠放节省空间又便于幼儿取放,四十个孩子在一分钟内就都能拿到自己的球。
策略二:区域划分要易于调整
有研究表明,空间大小与人际交往的品质直接相关,空间过大会减少交往的机会,无区隔的开放空间,增加噪音和身体冲突的机会,因此大小不同的空间区隔是很有必要的,它将适合不同人数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活动室的功能是综合的,幼儿的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都得在一个空间内进行,在有限的面积内要满足不同功能对空间的需要,区域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这样给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调整的便利性因素必须考虑,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区域分隔物的易于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用带滑轮的玩具柜来分隔区域。区域活动时将玩具柜垂直墙面放置,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显性的区域,一个一个方方的区域内孩子乐在其中;集中教学时将玩具柜推至四周墙边,紧贴墙面水平摆放,空间立即就调整大了。一推一拉举手之劳,省时又省力,方便易行。
再如,可折叠的小屏风也是一个不错的分隔物,高度在幼儿水平视线以下就可以了,由于可折叠及材质轻的特点,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策略三:设施利用要巧妙有效
活动室内的现有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也是扩大幼儿活动空间的手段之一。如,我们幼儿园幼儿午睡用双层床,我们把床本身就作为区域设置的分隔物,不同的排列方法,自然分隔出一块块的区域。当然,这样的区域有调整不便的缺点,多数用于设置相对固定的区角。
再如,教室的窗户多数都装有安全护栏,在护栏上设置一些彩色毛线,就成了编织区,满足了幼儿动手编织的兴趣。
面积小的活动室还可以采用隐性分隔的方法来设置区域。如,在墙壁上贴上与幼儿等高的包装纸,利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来让幼儿从视觉上区分区域。
策略四:玩具功能要一物多用
无论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还是在教育资源充沛的未来,玩具功能的一物多用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环保意识。如,区角“话吧”是个大纸箱,纸箱去掉一个立面,孩子躲在里面拿着电话“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跟谁说就跟谁说。而箱子的上面又是区角“超市”的货架,箱体本身还承担着区角分隔的功能。再如,分隔布帘正面是医院标记,反面是理发店标记,既起到了分隔的作用又担当了游戏材料标记的角色。
在区角设置本土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区角设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反思一:缺乏对安静区的认识。忽略了幼儿对安静的迫切需要
安全的港湾人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功能,烦躁的时候需要安静,疲劳的时候需要休息,厌倦的时候需要退避,其实孩子也一样。而我们更习掼孩子在教师的眼皮之下,让孩子想安静片刻都不可能,所以才有了“幼儿乐意呆在卫生间”的发现。
有到德国考察的学者介绍。在德国每个幼儿园都设置了安静区,有的称心理调节室,也有的叫休息区等。这里的设施比较简单,有小沙发、软垫和简单的玩具,诸如布娃娃和绒毛动物,设在比较僻静的地方,有的为单独一小室,有的则辟一相对封闭的区角,这里与忙碌的活动区完全不同,营造了家庭般的氛围,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有人觉得玩累了,玩腻了,或不开心了,不想玩了,要找个地方“躲”起来独处一会,他就会选择安静区静静地独自玩上一会,或抱着娃娃躺上一会。难怪在他们那里,连孩子统一午睡的时间也没有,身体疲劳的恢复,神经疲劳的缓解,早已在孩子们的自我调整中实现了。
反思二:材料的流动性和区域的不稳定性,影响儿童的专注习惯养成
对于儿童而言,环境是会说话的。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引发相应的行为模式,如同心理学家索默所说:“离开环境便无行可言,就算在子宫里也是如此(sommer,1974)。”可见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环境就是静止的物质环境,在解决小面积空间里游戏区域创设问题时,频繁的材料收放,区域变动都带来了幼儿等待时间加长、给幼儿无秩序感刺激等弊端,容易引发幼儿躁动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其专注习惯的养成。
反思三:“立足小面积,创设大空间”是近阶段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的许多幼儿园,受经济条件所限,空间小,生数多的局面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而,“立足小面积,创设大空间”还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每天都带给教师新挑战,正如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一样,环境也每天都在随着孩子的不同需要而变化着。
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载体,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而丰富的游戏材料必须有丰富的区域来容纳。因此,一个班的游戏区域设置常见的有音乐区、手工区、图书区、娃娃家、益智区、理发店、医院、超市、数学角、表演角等等。十个左右的区角设置出来需要不小的面积,而少于这么多的区角设置又不能满足一个班四十个孩子的活动需求,同时易使幼儿丧失兴趣,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个性幼儿的需求。而且多数幼儿园的活动室不仅不够大,同时还是用餐的地方,给教师在维护、更换添置学习材料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是区角活动本土化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矛盾。
区角活动在发达国家小组化教育模式下是很自然的事,十几个孩子一个班,偌大的活动室,孩子可以任意地选择区域;而我们的人均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城市中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也是四十几个孩子在一个活动室里,一个区域同时得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活动。矛盾是存在的,但区角活动对促进弦子的发展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世闻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而区域活动是实现蒙氏理论的最佳教育模式。
因此,我们对小面积活动室的区域设置做了一些探索,以保证了区域活动的开展。
策略一:材料收放要方便幼儿
活动室也是午餐的地方,吃饭的桌子要占很多地方,因此,有好多区域的材料必须游戏时放,吃饭时收。因为每天都要收放,所以方便幼儿的取放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需收放的区域材料不能过重,比如沙池,幼儿是拿不动的;也不能过大,否则幼儿是拿不了的。于是我们考虑角色游戏的材料比较适合,一些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玩具不大也不重;第二步要考虑用什么东西来盛放,方便幼儿辨别并取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鞋盒做盛放的器具既经济又方便,在鞋盒上贴上各个区域的活动标记,如在盛“娃娃家”材料的盒子上贴个小娃娃或写上“娃娃家”三个字,这样幼儿看到盒子就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玩具,并且鞋盒方方正正,叠放起来占有的空间很小又不影响美观。
纸箱放球也是一个不错的节省空间的方法。小八班每个幼儿带来了一个篮球,四十个球放在哪都是一堆,占有的空间很大。堆放的球幼儿在取球时很不方便,要么老师一个一个喊幼儿来拿,发完四十个球至少要十分钟,要么幼儿自己取,翻了满地球还没找着自己的那一个。通过研究和宴验,我们用长方形的纸箱来盛球,每个纸箱放六个球,箱体上贴上孩子自己的标记,按标记孩子在箱子中一眼就能从六个球中找出自己的球。这样,既便于叠放节省空间又便于幼儿取放,四十个孩子在一分钟内就都能拿到自己的球。
策略二:区域划分要易于调整
有研究表明,空间大小与人际交往的品质直接相关,空间过大会减少交往的机会,无区隔的开放空间,增加噪音和身体冲突的机会,因此大小不同的空间区隔是很有必要的,它将适合不同人数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活动室的功能是综合的,幼儿的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都得在一个空间内进行,在有限的面积内要满足不同功能对空间的需要,区域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这样给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调整的便利性因素必须考虑,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区域分隔物的易于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用带滑轮的玩具柜来分隔区域。区域活动时将玩具柜垂直墙面放置,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显性的区域,一个一个方方的区域内孩子乐在其中;集中教学时将玩具柜推至四周墙边,紧贴墙面水平摆放,空间立即就调整大了。一推一拉举手之劳,省时又省力,方便易行。
再如,可折叠的小屏风也是一个不错的分隔物,高度在幼儿水平视线以下就可以了,由于可折叠及材质轻的特点,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策略三:设施利用要巧妙有效
活动室内的现有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也是扩大幼儿活动空间的手段之一。如,我们幼儿园幼儿午睡用双层床,我们把床本身就作为区域设置的分隔物,不同的排列方法,自然分隔出一块块的区域。当然,这样的区域有调整不便的缺点,多数用于设置相对固定的区角。
再如,教室的窗户多数都装有安全护栏,在护栏上设置一些彩色毛线,就成了编织区,满足了幼儿动手编织的兴趣。
面积小的活动室还可以采用隐性分隔的方法来设置区域。如,在墙壁上贴上与幼儿等高的包装纸,利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来让幼儿从视觉上区分区域。
策略四:玩具功能要一物多用
无论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还是在教育资源充沛的未来,玩具功能的一物多用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环保意识。如,区角“话吧”是个大纸箱,纸箱去掉一个立面,孩子躲在里面拿着电话“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跟谁说就跟谁说。而箱子的上面又是区角“超市”的货架,箱体本身还承担着区角分隔的功能。再如,分隔布帘正面是医院标记,反面是理发店标记,既起到了分隔的作用又担当了游戏材料标记的角色。
在区角设置本土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区角设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反思一:缺乏对安静区的认识。忽略了幼儿对安静的迫切需要
安全的港湾人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功能,烦躁的时候需要安静,疲劳的时候需要休息,厌倦的时候需要退避,其实孩子也一样。而我们更习掼孩子在教师的眼皮之下,让孩子想安静片刻都不可能,所以才有了“幼儿乐意呆在卫生间”的发现。
有到德国考察的学者介绍。在德国每个幼儿园都设置了安静区,有的称心理调节室,也有的叫休息区等。这里的设施比较简单,有小沙发、软垫和简单的玩具,诸如布娃娃和绒毛动物,设在比较僻静的地方,有的为单独一小室,有的则辟一相对封闭的区角,这里与忙碌的活动区完全不同,营造了家庭般的氛围,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有人觉得玩累了,玩腻了,或不开心了,不想玩了,要找个地方“躲”起来独处一会,他就会选择安静区静静地独自玩上一会,或抱着娃娃躺上一会。难怪在他们那里,连孩子统一午睡的时间也没有,身体疲劳的恢复,神经疲劳的缓解,早已在孩子们的自我调整中实现了。
反思二:材料的流动性和区域的不稳定性,影响儿童的专注习惯养成
对于儿童而言,环境是会说话的。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引发相应的行为模式,如同心理学家索默所说:“离开环境便无行可言,就算在子宫里也是如此(sommer,1974)。”可见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环境就是静止的物质环境,在解决小面积空间里游戏区域创设问题时,频繁的材料收放,区域变动都带来了幼儿等待时间加长、给幼儿无秩序感刺激等弊端,容易引发幼儿躁动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其专注习惯的养成。
反思三:“立足小面积,创设大空间”是近阶段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的许多幼儿园,受经济条件所限,空间小,生数多的局面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而,“立足小面积,创设大空间”还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每天都带给教师新挑战,正如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一样,环境也每天都在随着孩子的不同需要而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