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其诗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对怀才不遇之悲。这种怀才不遇之悲,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常见的情怀。和古来的文人一样,左思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而感到愤愤不平。
关键词:左思 怀才不遇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入世思想为主。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或者“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然而,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总是使他们处于不得志的地位,于是在他们的文学中,对这种不遇的情怀总会有强烈的表现。司马迁在他的《悲士不遇赋》中道:“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左思也是一个不得志之人。
自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左思虽然号称是战国齐公族左公子之后,但实际上却是寒门之人。他的父亲左熹也只做过小官。左思本人天赋不高,但是以勤补拙,最终博学能文。在入洛阳后,因为门第和长相受到冷落。蹉跎的仕途,使得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之情感愈加激烈。在他的《咏史八首》中就显现出来。
在左思的咏史诗的第一首诗中,左思用赋的手法陈列史实,显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左思相信自己能文能武,不仅文能安邦,在国家危难之时,也能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运用所学的兵法韬略,为国家平定边患。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贯想法,认为自己能文能武。所以当他们的自认的通天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时,就不可避免的在自己的诗文中表达出来。其诗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与普通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左思的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非功利思想,使人想起后世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和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样的诗句。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左思纵使有才,也不得不受制于社会的大环境。在《世说新语》中记载:
左太冲《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窃。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连任赞述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阳纸贵”也是在高门名士的助推下完成的。一个人不可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在社会的环境下,“顺者昌逆者亡”,所以左思在仕途中不幸的牺牲了。(当然,如果他仕途顺利,也没有名垂后世的咏史八首了。)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左思在第二首诗中表现出自己对门阀制度的愤懑。通过对冯唐空有高才而白首不见招和张氏和金氏子弟世居高位的对比,左思将寒门子弟所受的不公待遇提出了抗议。借咏史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批判。诗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潦。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对门阀的不满并不是今天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在他后面的第三首诗中,左思表现出对古代高士段干木和鲁仲连的倾慕。尤其是鲁仲连不为富贵功名而为人排难解纷的精神甚是推崇,赞其“高节卓不群”。可见在左思的思想深处,是对那些贵胄是蔑视的。在第四、第五首诗中,左思表达了自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追求。他不愿意攀附权贵,希望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的高洁。其四曰: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曰: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传统知识分子都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乱世之中,他们的入世思想愈发的强烈。《论语》中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左思,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是有的。但是和后来的陶渊明等人一样,在现实中受挫以后,不免生出隐逸之心。隐逸是他们找不到出路的出路。隐逸掩盖不了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抱负。不得不说,他们只是受制于时代。相比有些人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将人民推进火坑。这种人的代表,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一己的功名,不顺应天下一统的大势,促成三国鼎立,使得国家内乱延续。在后面有不顾民生疾苦,举国北伐。沽名钓誉,虚伪腹黑,谁与争锋?诗曰:“隆中对策坑民远,五丈归天岂可怜?九进中原不自量,沽名钓誉数百年。”
左思等的不得志,并没有削去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他们并没有选择去助纣为虐,这是一种苍生的幸运。
在第六首咏史诗中,左思“借讴歌荆轲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蔑视 ”。第七首则是“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愤慨”。第八首“感叹苏秦、李斯因追求荣华而丧生,表示人生应安贫贵足”。
因为将自己的不遇之情融于八首咏史诗中,开创了节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典范。如有诗曰:“桀残纣暴兵锋起,禹业汤功伴日西。苑囿宫墙尘与土,苍生骨海作王戏。”
传统文人宁朝闻夕死而耻与没世无闻,他们入世造福天下的理想是可贵的,然而实现抱负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这当中有社会的环境限制,如魏晋时期的门阀限制;也有文人自身的原因。个人觉得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很多文人高估了自己。所以当碰壁时,他们往往不能承受。这与理想的高尚与否却是没有关系的,再高尚的理想,也要有条件、有能力去实践。不是每匹自认是千里马的马都是千里马。
参考文献: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王晓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精读》
刘义庆 《世说新语》三秦出版社
关键词:左思 怀才不遇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入世思想为主。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或者“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然而,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总是使他们处于不得志的地位,于是在他们的文学中,对这种不遇的情怀总会有强烈的表现。司马迁在他的《悲士不遇赋》中道:“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左思也是一个不得志之人。
自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左思虽然号称是战国齐公族左公子之后,但实际上却是寒门之人。他的父亲左熹也只做过小官。左思本人天赋不高,但是以勤补拙,最终博学能文。在入洛阳后,因为门第和长相受到冷落。蹉跎的仕途,使得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之情感愈加激烈。在他的《咏史八首》中就显现出来。
在左思的咏史诗的第一首诗中,左思用赋的手法陈列史实,显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左思相信自己能文能武,不仅文能安邦,在国家危难之时,也能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运用所学的兵法韬略,为国家平定边患。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贯想法,认为自己能文能武。所以当他们的自认的通天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时,就不可避免的在自己的诗文中表达出来。其诗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与普通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左思的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非功利思想,使人想起后世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和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样的诗句。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左思纵使有才,也不得不受制于社会的大环境。在《世说新语》中记载:
左太冲《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窃。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连任赞述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阳纸贵”也是在高门名士的助推下完成的。一个人不可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在社会的环境下,“顺者昌逆者亡”,所以左思在仕途中不幸的牺牲了。(当然,如果他仕途顺利,也没有名垂后世的咏史八首了。)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左思在第二首诗中表现出自己对门阀制度的愤懑。通过对冯唐空有高才而白首不见招和张氏和金氏子弟世居高位的对比,左思将寒门子弟所受的不公待遇提出了抗议。借咏史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批判。诗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潦。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对门阀的不满并不是今天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在他后面的第三首诗中,左思表现出对古代高士段干木和鲁仲连的倾慕。尤其是鲁仲连不为富贵功名而为人排难解纷的精神甚是推崇,赞其“高节卓不群”。可见在左思的思想深处,是对那些贵胄是蔑视的。在第四、第五首诗中,左思表达了自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追求。他不愿意攀附权贵,希望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的高洁。其四曰: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曰: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传统知识分子都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乱世之中,他们的入世思想愈发的强烈。《论语》中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左思,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是有的。但是和后来的陶渊明等人一样,在现实中受挫以后,不免生出隐逸之心。隐逸是他们找不到出路的出路。隐逸掩盖不了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抱负。不得不说,他们只是受制于时代。相比有些人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将人民推进火坑。这种人的代表,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一己的功名,不顺应天下一统的大势,促成三国鼎立,使得国家内乱延续。在后面有不顾民生疾苦,举国北伐。沽名钓誉,虚伪腹黑,谁与争锋?诗曰:“隆中对策坑民远,五丈归天岂可怜?九进中原不自量,沽名钓誉数百年。”
左思等的不得志,并没有削去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他们并没有选择去助纣为虐,这是一种苍生的幸运。
在第六首咏史诗中,左思“借讴歌荆轲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蔑视 ”。第七首则是“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愤慨”。第八首“感叹苏秦、李斯因追求荣华而丧生,表示人生应安贫贵足”。
因为将自己的不遇之情融于八首咏史诗中,开创了节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典范。如有诗曰:“桀残纣暴兵锋起,禹业汤功伴日西。苑囿宫墙尘与土,苍生骨海作王戏。”
传统文人宁朝闻夕死而耻与没世无闻,他们入世造福天下的理想是可贵的,然而实现抱负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这当中有社会的环境限制,如魏晋时期的门阀限制;也有文人自身的原因。个人觉得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很多文人高估了自己。所以当碰壁时,他们往往不能承受。这与理想的高尚与否却是没有关系的,再高尚的理想,也要有条件、有能力去实践。不是每匹自认是千里马的马都是千里马。
参考文献: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王晓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精读》
刘义庆 《世说新语》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