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帝国,是1547年至1917间俄罗斯封建专制国家的名称,因其统治者自称沙皇,所以又被称作沙皇俄国(简称沙俄),与现今的俄罗斯联邦的简称俄国区分。14世纪中期,从蒙古帝国之金帐汗国独立出来的诸罗斯公国之一的莫斯科公国日渐强大,兼并周围小国。1546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俄罗斯帝国诞生。1721年彼得大帝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胜利后,使俄罗斯元老院授予他“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国成为正式意义上的帝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签署退位声明,帝国灭亡。
在这370年的帝国时期,俄罗斯民族经历了国体变革,战争动荡,地域扩展和文化融合,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园林更是以景观为载体,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一、15世纪至17世纪——俄罗斯园林设计的萌芽与发展
早在12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古罗斯时期,围绕着当时的商政中心基辅的一些城市及其郊区出现了小花园,但这些花园多为实用性的果园和菜园,也有部分用于宗教意义。12世纪到14世纪蒙古金帐汉国统治时期,俄罗斯凭借与元朝的政治从属关系,经济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俄罗斯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在吸收了中式木结构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宗教的影响,俄罗斯的木结构发展出了小巧精美,穹顶饱满的特征。
到了15世纪末,俄罗斯赶走了统治了两个世纪的蒙古人,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在莫斯科并继承了莫斯科公国的疆域。奠定帝国基础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以及帝国的创立者伊凡四世及其关注园林的发展,这在最初主要是在尚且动荡的战乱状态下防御外敌的考虑。这表现在对克里姆林卫城进行修缮加固的同时,还在卫城内外种植各种树木。直到帝国逐渐稳定后,克里姆林卫城失去了防御的功能,发展成了城市的中心建筑。
而真正意义上作为娱乐用途的贵族园林的大规模发展直到16世纪初才正式开始,在此之前的俄罗斯园林处于萌芽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花园规模较小,主要附属于宫殿、教堂以及贵族们的郊外别墅;以实用性为主,功能单一,布局简单。但随着帝国的建立,园林的数量与质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
据1701年的统计,自帝国建立起,围绕莫斯科,共计建造了43座皇室园林。当时的宫廷花园,虽然以俄罗斯特有的木结构建筑为主,但由于宗教的原因,深受拜占庭藝术,尤其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上花园”,建造在建筑的拱门上,种植果树和花卉,成为一个小型的屋顶花园。这种高空室内花园。因其深受当时贵族阶层的喜爱而被称作“红花园”。17世纪“红花园”广泛的流行于贵族以及高等牧师的庄园中。
二、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罗斯园林设计的转折与兴盛
(一)转折期:彼得大帝与俄罗斯规则式园林
1682年,彼得大帝开始执政,这位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使俄罗斯快速摆脱封闭与落后。彼得一世从欧洲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都是彼得大帝进行改革的范本。在这场自上而下的革命中,宗教世界观开始瓦解,文化的世俗化开始展现。彼得一世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俄国击败了瑞典,并得到了芬兰湾。
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了他新造的彼得堡(现称圣彼得堡)——一个临近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城市,致力于俄国的西方化。这一时期是俄罗斯园林重要的转折和兴盛期,法国规则式园林、英国风景园和中国的自然山水园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帝国的繁盛与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当时的园林发展盛况空前,
18世纪初,毗邻涅瓦河的夏花园开俄罗斯古典主义园林之先河,成为了俄罗斯园林史上第一座规则式花园。园内通过林荫道对空间的划分,植被的种植以及雕塑艺术的设置等等都展示了与17世纪俄罗斯园林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但是作为俄罗斯帝国在规则式园林中的试水之作,它的中轴线处理的相对不成熟,与法国皇室园林那样的宏伟气势尚有差距,于彼得大帝心中的“比欧洲任何一座行宫更伟大的园林”更是相去甚远。
可以说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在正式迁都彼得堡后,于1714年,彼得大帝下令在代表着他一生最大的战争成就芬兰湾畔开始大规模兴建“夏宫”,作为其夏季避暑的行宫,这座宫殿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彼得宫”。诸多园林史的著作认为,彼得宫是彼得大帝对凡尔赛宫的一次成功的“模仿”、“致敬”。规划夏宫的园林设计师正是一手设计了凡尔赛宫的规则式园林大师让·勒诺特尔的高徒勒布隆,而夏宫的规划布局更是以凡尔赛宫的园林布局为范本,所以彼得宫也被称作“俄罗斯的凡尔赛”。但真正使彼得宫名留青史的并不仅仅是对法国凡尔赛宫的复刻,滨海而建的园林被“水”这一灵动包容的元素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特性。得益于临近宫苑的供水系统,园内大小数百处喷泉、跌水周而复始不曾断绝。
(二)兴盛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自然风景园林
与彼得大帝相比,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君主,18世纪末启蒙思想在欧洲的流传,象征着自由、自然的英国式自然风景园风靡欧洲。而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在经历受到国内文学艺术思潮以及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后,开始出现自然风景园。乌克兰的索非耶夫卡为早期代表作。而彼得堡的巴甫洛夫公园则被誉为俄罗斯园林的典范,对以后俄罗斯园林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巴普洛夫公园最初是作为狩猎场存在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将其送给他的儿子——未来的沙皇保罗一世,在建成后成为了保罗一世的行宫。虽然这座行宫的建造断断续续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景区以及十数位风格迥异的设计师陆续经手规划,但所有的设计师、区域都服务于同一个艺术创作思想——建造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形象。50年的建造过程中历任参与巴普洛夫园的建筑师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前人建筑风格的继承,使得整个宫苑得艺术风格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巴普洛夫园也被誉为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自然风景园得典范之一。
三、总结
从俄罗斯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其风格虽然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化,但是这些来自欧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都被俄罗斯帝国吸收消化,共同构成了兼容并蓄的俄罗斯文化。
在这370年的帝国时期,俄罗斯民族经历了国体变革,战争动荡,地域扩展和文化融合,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园林更是以景观为载体,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一、15世纪至17世纪——俄罗斯园林设计的萌芽与发展
早在12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古罗斯时期,围绕着当时的商政中心基辅的一些城市及其郊区出现了小花园,但这些花园多为实用性的果园和菜园,也有部分用于宗教意义。12世纪到14世纪蒙古金帐汉国统治时期,俄罗斯凭借与元朝的政治从属关系,经济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俄罗斯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在吸收了中式木结构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宗教的影响,俄罗斯的木结构发展出了小巧精美,穹顶饱满的特征。
到了15世纪末,俄罗斯赶走了统治了两个世纪的蒙古人,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在莫斯科并继承了莫斯科公国的疆域。奠定帝国基础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以及帝国的创立者伊凡四世及其关注园林的发展,这在最初主要是在尚且动荡的战乱状态下防御外敌的考虑。这表现在对克里姆林卫城进行修缮加固的同时,还在卫城内外种植各种树木。直到帝国逐渐稳定后,克里姆林卫城失去了防御的功能,发展成了城市的中心建筑。
而真正意义上作为娱乐用途的贵族园林的大规模发展直到16世纪初才正式开始,在此之前的俄罗斯园林处于萌芽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花园规模较小,主要附属于宫殿、教堂以及贵族们的郊外别墅;以实用性为主,功能单一,布局简单。但随着帝国的建立,园林的数量与质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
据1701年的统计,自帝国建立起,围绕莫斯科,共计建造了43座皇室园林。当时的宫廷花园,虽然以俄罗斯特有的木结构建筑为主,但由于宗教的原因,深受拜占庭藝术,尤其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上花园”,建造在建筑的拱门上,种植果树和花卉,成为一个小型的屋顶花园。这种高空室内花园。因其深受当时贵族阶层的喜爱而被称作“红花园”。17世纪“红花园”广泛的流行于贵族以及高等牧师的庄园中。
二、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罗斯园林设计的转折与兴盛
(一)转折期:彼得大帝与俄罗斯规则式园林
1682年,彼得大帝开始执政,这位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使俄罗斯快速摆脱封闭与落后。彼得一世从欧洲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都是彼得大帝进行改革的范本。在这场自上而下的革命中,宗教世界观开始瓦解,文化的世俗化开始展现。彼得一世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俄国击败了瑞典,并得到了芬兰湾。
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了他新造的彼得堡(现称圣彼得堡)——一个临近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城市,致力于俄国的西方化。这一时期是俄罗斯园林重要的转折和兴盛期,法国规则式园林、英国风景园和中国的自然山水园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帝国的繁盛与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当时的园林发展盛况空前,
18世纪初,毗邻涅瓦河的夏花园开俄罗斯古典主义园林之先河,成为了俄罗斯园林史上第一座规则式花园。园内通过林荫道对空间的划分,植被的种植以及雕塑艺术的设置等等都展示了与17世纪俄罗斯园林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但是作为俄罗斯帝国在规则式园林中的试水之作,它的中轴线处理的相对不成熟,与法国皇室园林那样的宏伟气势尚有差距,于彼得大帝心中的“比欧洲任何一座行宫更伟大的园林”更是相去甚远。
可以说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在正式迁都彼得堡后,于1714年,彼得大帝下令在代表着他一生最大的战争成就芬兰湾畔开始大规模兴建“夏宫”,作为其夏季避暑的行宫,这座宫殿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彼得宫”。诸多园林史的著作认为,彼得宫是彼得大帝对凡尔赛宫的一次成功的“模仿”、“致敬”。规划夏宫的园林设计师正是一手设计了凡尔赛宫的规则式园林大师让·勒诺特尔的高徒勒布隆,而夏宫的规划布局更是以凡尔赛宫的园林布局为范本,所以彼得宫也被称作“俄罗斯的凡尔赛”。但真正使彼得宫名留青史的并不仅仅是对法国凡尔赛宫的复刻,滨海而建的园林被“水”这一灵动包容的元素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特性。得益于临近宫苑的供水系统,园内大小数百处喷泉、跌水周而复始不曾断绝。
(二)兴盛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自然风景园林
与彼得大帝相比,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君主,18世纪末启蒙思想在欧洲的流传,象征着自由、自然的英国式自然风景园风靡欧洲。而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在经历受到国内文学艺术思潮以及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后,开始出现自然风景园。乌克兰的索非耶夫卡为早期代表作。而彼得堡的巴甫洛夫公园则被誉为俄罗斯园林的典范,对以后俄罗斯园林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巴普洛夫公园最初是作为狩猎场存在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将其送给他的儿子——未来的沙皇保罗一世,在建成后成为了保罗一世的行宫。虽然这座行宫的建造断断续续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景区以及十数位风格迥异的设计师陆续经手规划,但所有的设计师、区域都服务于同一个艺术创作思想——建造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形象。50年的建造过程中历任参与巴普洛夫园的建筑师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前人建筑风格的继承,使得整个宫苑得艺术风格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巴普洛夫园也被誉为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自然风景园得典范之一。
三、总结
从俄罗斯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其风格虽然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化,但是这些来自欧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都被俄罗斯帝国吸收消化,共同构成了兼容并蓄的俄罗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