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说来,外国留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可是,许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都有这祥的想法:在初级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很少,听力很差,让他们听懂老师的话尚且不易,还要去追求什么幽默和诙谐,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其实,只要开动脑筋,完全可以做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初级班教学的体会,谈谈在这样的班级里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种幽默语言策略。
1即兴幽殷
也就是即境幽默。即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某一情况或情景即时开个小玩笑。有一次,有好些学生迟到,我决定等等再
开始上课。等了不一会儿我的手一不小心把粉笔盒碰翻在地,粉笔撒了一地。这时,我多少有点尴尬。但就在同时,我灵机一动,便说:“呵,你们看,它们(指粉笔)都等得急了。我们不等了,上课吧。”这句话所用的词都是学生学过的,他们一听便笑了起来,气氛便缓和了。还有一次,学习《看病》一课。我突然想到留学生常常感冒,便有意地引导学生和我进行了下面的对话(带点的词表示重读):
老师:最近,我有一个发现。
学生:什么发现?
老师:我发现你们外国留学生喜欢感冒。
学生:为什么?
老师:因为你们常常感冒。
至此,学生恍然大悟,看出老师原来是在开玩笑,便也笑了。有的学生还接着说:“对,我常常感冒,但是我不喜欢感冒。”这样既自然地用上了刚学过的“喜欢”、“感冒”这两个词造出了很好的句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一篇《上课》的课文,第一句就是“打铃了,上课了。”在课上我反复带读了课文。在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我立即停止讲课,连忙说:“打铃了,上课了,不对,下课啦。”“上”“下”二字念得又重又慢,学生们听了都会意地笑了。这是寓复习句型于实际情景中,而情景与学习内容的巧合又使学生觉得有点“逗”。后来,他们说,这样的处理能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即兴幽默的另一种情况是借题发挥。外国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常会有一些令中国人不大习惯甚至吃惊的言语举止,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诙谐有趣的。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要太拘谨,只要学生的话语或举止不是出于恶意或捣乱的目的,都可以顺其言语或举止幽他一默。1991年下学期,有一个叫神田裕里的日本女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选的口语题是《谈在中国旅游》。她开头谈了不少在中国旅游的见闻,说中国很漂亮,中国人很友好,结束时,语出惊人:“我计划嫁一个中国人,以后住在中国!”面对如此直爽的异国姑娘,我若冷处理,可真有点有负于她对中国的一片心意了。于是,我以“准婆家人”的口气迅速作出了反应:“好计划,欢迎欢迎,祝你成功!如果你同意,我还可以为你介绍几个非常好的中国男孩!”听了这几句话,在座的学生都乐了,考试时的沉闷紧张气氛一扫而光。
2借错幽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说错了话或是语音“串味儿”了,或是词语用错了,或是语法上不通,等等。这些错误有时候令人忍俊不禁。
对于这些错误,老师予以纠正的办法一般是正面指出其错误所在。但是,也可以用归谬或推演的方式制造幽默,还可以在某一适当的情景中,故意重复出现学生出过的错误,并且设法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有意的,这样能使学生对出过的错误印象较深,从而有利于今后克服这一错误。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造句时说“我后年跟我妻子结婚了”显然,他把“后年”当成了“前年”。我当即更正“后年是两年以后,现在你不能有妻子,只能有女朋友!”听懂了的同学都哈哈大笑。那个造句的同学也马上明白他误用了,便着大家笑开了。到第二次上课时,我又有意说了下面一句话:“我这本书是前年买的。注意,是前年,不是后年。”说着话,眼睛盯了一下那个同学,他立即意识到了我在有意强调“后年”与“前年”的区别,其他同学也意识到了,笑着望了他一眼。从此,那个同学再也没有用错过“前年”和“后年”。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做会有挖苦学生之嫌。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实践证明,留学生对这种风趣的纠正言语失误的方法是能接受的,甚至还是欢迎的。殊不知,教师永远板着面孔“分析”、“纠正”,外国学生倒是并不怎么感兴趣。
3结合教学内容讲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将故事的某一内容与实际情况挂起钩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有不少的留学生对汉语声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也不重视声调的训练,有的人干脆只记声、韵,不管声调。针对这种现象,我给他们讲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在人民大学学习的澳大利亚男生到杭州旅游,在路上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攀谈。那个留学生想问女孩“我可以问你吗?”但是,由于他的发音不好,声调有问题,就发成了“我可以吻你吗?”那个中国女孩听了又惊又恼,赶紧跑了,嘴里还连连骂这个洋鬼子是个臭流氓。问题没问成还挨了一顿骂,从那以后,这个男留学生不但能迅速准确地识别“问”和“吻”的声调,而且对整个声调的学习都很重视。
1即兴幽殷
也就是即境幽默。即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某一情况或情景即时开个小玩笑。有一次,有好些学生迟到,我决定等等再
开始上课。等了不一会儿我的手一不小心把粉笔盒碰翻在地,粉笔撒了一地。这时,我多少有点尴尬。但就在同时,我灵机一动,便说:“呵,你们看,它们(指粉笔)都等得急了。我们不等了,上课吧。”这句话所用的词都是学生学过的,他们一听便笑了起来,气氛便缓和了。还有一次,学习《看病》一课。我突然想到留学生常常感冒,便有意地引导学生和我进行了下面的对话(带点的词表示重读):
老师:最近,我有一个发现。
学生:什么发现?
老师:我发现你们外国留学生喜欢感冒。
学生:为什么?
老师:因为你们常常感冒。
至此,学生恍然大悟,看出老师原来是在开玩笑,便也笑了。有的学生还接着说:“对,我常常感冒,但是我不喜欢感冒。”这样既自然地用上了刚学过的“喜欢”、“感冒”这两个词造出了很好的句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一篇《上课》的课文,第一句就是“打铃了,上课了。”在课上我反复带读了课文。在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我立即停止讲课,连忙说:“打铃了,上课了,不对,下课啦。”“上”“下”二字念得又重又慢,学生们听了都会意地笑了。这是寓复习句型于实际情景中,而情景与学习内容的巧合又使学生觉得有点“逗”。后来,他们说,这样的处理能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即兴幽默的另一种情况是借题发挥。外国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常会有一些令中国人不大习惯甚至吃惊的言语举止,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诙谐有趣的。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不要太拘谨,只要学生的话语或举止不是出于恶意或捣乱的目的,都可以顺其言语或举止幽他一默。1991年下学期,有一个叫神田裕里的日本女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选的口语题是《谈在中国旅游》。她开头谈了不少在中国旅游的见闻,说中国很漂亮,中国人很友好,结束时,语出惊人:“我计划嫁一个中国人,以后住在中国!”面对如此直爽的异国姑娘,我若冷处理,可真有点有负于她对中国的一片心意了。于是,我以“准婆家人”的口气迅速作出了反应:“好计划,欢迎欢迎,祝你成功!如果你同意,我还可以为你介绍几个非常好的中国男孩!”听了这几句话,在座的学生都乐了,考试时的沉闷紧张气氛一扫而光。
2借错幽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说错了话或是语音“串味儿”了,或是词语用错了,或是语法上不通,等等。这些错误有时候令人忍俊不禁。
对于这些错误,老师予以纠正的办法一般是正面指出其错误所在。但是,也可以用归谬或推演的方式制造幽默,还可以在某一适当的情景中,故意重复出现学生出过的错误,并且设法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有意的,这样能使学生对出过的错误印象较深,从而有利于今后克服这一错误。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造句时说“我后年跟我妻子结婚了”显然,他把“后年”当成了“前年”。我当即更正“后年是两年以后,现在你不能有妻子,只能有女朋友!”听懂了的同学都哈哈大笑。那个造句的同学也马上明白他误用了,便着大家笑开了。到第二次上课时,我又有意说了下面一句话:“我这本书是前年买的。注意,是前年,不是后年。”说着话,眼睛盯了一下那个同学,他立即意识到了我在有意强调“后年”与“前年”的区别,其他同学也意识到了,笑着望了他一眼。从此,那个同学再也没有用错过“前年”和“后年”。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做会有挖苦学生之嫌。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实践证明,留学生对这种风趣的纠正言语失误的方法是能接受的,甚至还是欢迎的。殊不知,教师永远板着面孔“分析”、“纠正”,外国学生倒是并不怎么感兴趣。
3结合教学内容讲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将故事的某一内容与实际情况挂起钩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有不少的留学生对汉语声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也不重视声调的训练,有的人干脆只记声、韵,不管声调。针对这种现象,我给他们讲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在人民大学学习的澳大利亚男生到杭州旅游,在路上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攀谈。那个留学生想问女孩“我可以问你吗?”但是,由于他的发音不好,声调有问题,就发成了“我可以吻你吗?”那个中国女孩听了又惊又恼,赶紧跑了,嘴里还连连骂这个洋鬼子是个臭流氓。问题没问成还挨了一顿骂,从那以后,这个男留学生不但能迅速准确地识别“问”和“吻”的声调,而且对整个声调的学习都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