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标中明确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培养和目标达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老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获得知识结论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去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在获得了平抛运动的轨迹之后,如果立即给这个轨迹配上了精心设计的坐标格,学生一眼就分析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其实,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时,可以对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让学生根据重垂线来确定坐标系,根据某一个方向的已知规律找到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所到达的位置,根据这些位置来分析判断另一方向的运动规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记二级、三级结论。学生掌握了结论,把它作为解题的根据,在解题时就不去分析过程,解题的行为仅仅是回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如果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学生在解题时自己去推导一下,学生就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也掌握的牢,印象深刻,学生就养成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3)教师的教学要以知识为线索,不要以知识为主。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如果以线索来传授知识,学生就从更高的高度去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视觉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不一样。如果一味的孤立的掌握某一知识,没有线索来支撑具体知识,这就是无味的,这种知识只具有状态性,不具有过程性。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由于过去学习习惯的积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关注结论和规律,缺少探究的过程,常常忽略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但只是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概念作为探索过程的基础,其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尽情地“玩”,通过探究过程学会把握全局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简单而有趣的知识设置若干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要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在教学以及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由于所研究的内容较大较复杂,或者实验器材设备的限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淡化权威,转变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分享合作的成果。教师只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断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转变成 “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要让学生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即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素养不是结果、规律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规律的探索过程的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等一系列的探究阶段,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三、物理课堂上要做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
(一)尊重程序性知识的认知规律
相对概念、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方法、思路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来源于对各种个例共性的抽象,它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思维活动与程序性知识相符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性知识的建立依赖于个例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有益的体验,自觉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这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所必须的。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景,由于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因此很难通过运用陈述知识的方法达到掌握的目的,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掌握方法 。
(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
过程,总是跟学生的某种行为相关的。要让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发生与这一过程相关的行为。因此,应该把教学设计落实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
(三)正确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目标
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教师要十分清楚。属于学生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学生能力目标的要素,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一个目标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内容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
(四)探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场合,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 ,参与实践过程
例:探究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关系还是成反比关系? 可以做“体验性实验”,让学生来感受。
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
操作步骤一:手握A点,每秒1周;
操作步骤二:手握B点,每秒1周;
操作步骤三:手握A点,每秒2周;
比较步骤一和步骤二:角速度ω相同,向心力F 跟半径 r 成正比;
比较步骤二和步骤三: 线速度v 相同,向心力F 跟半径 r 成反比;<E:\123456\速读·下旬201510\Image\tu1.jpg>
通过实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学生容易掌握,而且学习兴趣浓厚。得到了一种分析物理的方法。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迅速地转变观念,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培养和目标达成,这不仅是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回归。所以,每一位物理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贯穿始终。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获得知识结论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去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在获得了平抛运动的轨迹之后,如果立即给这个轨迹配上了精心设计的坐标格,学生一眼就分析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其实,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时,可以对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让学生根据重垂线来确定坐标系,根据某一个方向的已知规律找到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所到达的位置,根据这些位置来分析判断另一方向的运动规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记二级、三级结论。学生掌握了结论,把它作为解题的根据,在解题时就不去分析过程,解题的行为仅仅是回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如果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学生在解题时自己去推导一下,学生就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也掌握的牢,印象深刻,学生就养成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3)教师的教学要以知识为线索,不要以知识为主。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如果以线索来传授知识,学生就从更高的高度去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视觉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不一样。如果一味的孤立的掌握某一知识,没有线索来支撑具体知识,这就是无味的,这种知识只具有状态性,不具有过程性。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由于过去学习习惯的积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关注结论和规律,缺少探究的过程,常常忽略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但只是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概念作为探索过程的基础,其余时间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尽情地“玩”,通过探究过程学会把握全局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简单而有趣的知识设置若干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要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在教学以及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由于所研究的内容较大较复杂,或者实验器材设备的限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淡化权威,转变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分享合作的成果。教师只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断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转变成 “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要让学生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即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素养不是结果、规律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规律的探索过程的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等一系列的探究阶段,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三、物理课堂上要做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
(一)尊重程序性知识的认知规律
相对概念、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方法、思路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来源于对各种个例共性的抽象,它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思维活动与程序性知识相符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性知识的建立依赖于个例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有益的体验,自觉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这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所必须的。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景,由于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因此很难通过运用陈述知识的方法达到掌握的目的,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掌握方法 。
(二)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
过程,总是跟学生的某种行为相关的。要让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发生与这一过程相关的行为。因此,应该把教学设计落实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
(三)正确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目标
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教师要十分清楚。属于学生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学生能力目标的要素,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一个目标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内容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
(四)探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场合,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 ,参与实践过程
例:探究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关系还是成反比关系? 可以做“体验性实验”,让学生来感受。
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
操作步骤一:手握A点,每秒1周;
操作步骤二:手握B点,每秒1周;
操作步骤三:手握A点,每秒2周;
比较步骤一和步骤二:角速度ω相同,向心力F 跟半径 r 成正比;
比较步骤二和步骤三: 线速度v 相同,向心力F 跟半径 r 成反比;<E:\123456\速读·下旬201510\Image\tu1.jpg>
通过实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学生容易掌握,而且学习兴趣浓厚。得到了一种分析物理的方法。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迅速地转变观念,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培养和目标达成,这不仅是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回归。所以,每一位物理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