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很多学生都觉得小学时简单易学的数学一下子就变得抽象难学了,渐渐地就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一些在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因此,在七年级阶段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架起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的桥梁,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 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就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原因;措施
常常会有学生向老师抱怨:“老师,初中数学怎么那么难学的?”也有家长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小学数学成绩挺好的,怎么一到初中就不行了?”众所周知,初中数学在中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还可能成为中考制胜的法宝。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往往会觉得数学难学,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数学就成为了学生初中求学途中的一只“拦路虎”。因此,在七年级阶段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工作尤为重要。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体会。
一、原因分析
(一)教材的原因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材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小学降低的幅度更大;而初中教材虽然也降低了一些,但教师们都知道,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全面的,因此,课堂上都不敢降低教学难度。这样,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拉大了。小学教材主要以模仿记忆为主,例题较多,类型全面,总是不断重复一个内容,也使得各知识点巩固机会更多;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宽,不像小学照着例子套,需要认真思考,领会公式、法则以后才能灵活应用。另外,从数学的结构也逐渐接近科学体系并呈现出整体性,理解的成分增多,客观上也给学生的学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二)教师教法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少、浅、易,知识面窄,要求低,进度慢,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翻来覆去的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都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初中,由于知识增多,课堂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细讲全和强化训练,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和培养思维方法,学习也越来越变得自主。因此,一部分在小学阶段习惯于依赖老师的学生会明显不适应。
(三)学生学法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老师已经把题型归纳分类,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把老师所讲题型练熟,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差。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会科学安排时间。而初中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一些典型题作为例题详细讲解,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思想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是不少学生还是像小学那样围着老师转,跟着老师走,不能自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总结、自我消化、自我调整。
(四)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心理变化等因素的原因
从小学到初中,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刚跨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一半还带有“孩子气”,但儿童时期的幼稚、天真、活泼和无意义的吵闹等现象已逐渐减少,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逐渐变得有分寸,出现自我意识和心理需求。他们开始自我思考,开始在意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而有些学生经过了两个多月假期“放松”,很难一下子把自己调整到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也有一些学生时常和笔者说:“小学听课容易懂,初中懂得很慢,有的地方至今还不懂。”他们仍然希望老师每节课讲得少一点、慢一点、细一点,有些都成为阻碍七年级新生学好数学的“绊脚石”。
二、衔接措施
(一)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脱节问题
七年级开学初,笔者会先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上述提到的脱节知识加以补充,以分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此外,还向学生介绍数学在中考中的重要意义,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上的巨大差异,教师教法和对学生学法要求上的区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数学引起重视,并对数学学习中即将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大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或多举一些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几何画板和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要一味用难度较大的题目考学生,适时适度降低难度,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慣
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开学初,笔者会要求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时又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目标,远期目标则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目标,甚至是一年、整个初中阶段的目标。结合目标,要求学生对学习时间作好安排。此外,为了防止他们流于形式,笔者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他们落实的情况,并对实施得好,能顺利完成目标的学生在班上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和他们商量制定学习的计划并督促他们落实。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笔者经常布置一些思考题或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找出有疑问或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样听课时会更有针对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课前的5分钟小测。课前5分钟能做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时间太短了,什么都做不了,如,组织学生课前读吧,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则显得太长;直接开新课吧,这时学生的情绪还未从课间调整过来,学习效率肯定不高。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课前的5分钟,对于教学是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的,而课前的5分钟小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教师利用这5分钟小测来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兴奋中冷静下来,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做好准备。当小测过后,学生会很自觉地打开课本,迅速查找相关的内知识点,在短时间内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即使不会,也无法在第一时間查找原因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有些学生时常和笔者抱怨:上课时他们只顾着记笔记,而忘记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一节课下来,书本写得满满,但实际上对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步骤不理解,导致做起作业来总是不会。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处理好做笔记与听课的关系,以听课理解为主,适当的笔记为辅,抓住当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高听课的效率。
5.培养学生经常反思、勤于小结的习惯。对于平时练习、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笔者要求学生深入反思,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做错的题集中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做做。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正错误,强化巩固知识,在复习时还能查漏补缺,更具针对性。每章节内容结束后,笔者也会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作一个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总结规律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习惯于学习上一碰到问题就急于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根本不动脑筋,不会寻找解决办法。对于这些学生的求助,笔者总是先引导他们认真分析题意,理清思路,鼓励他们想办法尝试自己去解决,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摘的果子才是最甜的,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对别人的依赖性。
7.培养学生动手做题的习惯。有些学生平时总是眼高手低,以为看懂了或者想通了就行了,懒于动笔,结果到考试时不是因解题过程不够规范而失分,就是不知如何下笔。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自己注重板书的规范性外,还督促学生动手做题,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向学生参透以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变换思想。
(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学生遇到困难,往往容易气馁、放弃。笔者教学时注重基础性,以基础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遇到困难时,笔者总是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冷静下来,开动脑筋,转换角度去思考,一定可以打败困难这只“纸老虎”的。学生遭遇失败时,笔者总是告诉他们跌倒了不要紧,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站起来,不代替,不包办,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引导他们要善于总结教训、勇于挑战、乐观积极地面对挫折。
总之,小升初数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教师只有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生才能在数学的小天地中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宋真.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问题和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教育部.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OL].https://www.docin.com/p-1757186641.html.
[3]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原因;措施
常常会有学生向老师抱怨:“老师,初中数学怎么那么难学的?”也有家长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小学数学成绩挺好的,怎么一到初中就不行了?”众所周知,初中数学在中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还可能成为中考制胜的法宝。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往往会觉得数学难学,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数学就成为了学生初中求学途中的一只“拦路虎”。因此,在七年级阶段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工作尤为重要。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体会。
一、原因分析
(一)教材的原因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材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小学降低的幅度更大;而初中教材虽然也降低了一些,但教师们都知道,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全面的,因此,课堂上都不敢降低教学难度。这样,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拉大了。小学教材主要以模仿记忆为主,例题较多,类型全面,总是不断重复一个内容,也使得各知识点巩固机会更多;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宽,不像小学照着例子套,需要认真思考,领会公式、法则以后才能灵活应用。另外,从数学的结构也逐渐接近科学体系并呈现出整体性,理解的成分增多,客观上也给学生的学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二)教师教法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少、浅、易,知识面窄,要求低,进度慢,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翻来覆去的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都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初中,由于知识增多,课堂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细讲全和强化训练,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和培养思维方法,学习也越来越变得自主。因此,一部分在小学阶段习惯于依赖老师的学生会明显不适应。
(三)学生学法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老师已经把题型归纳分类,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把老师所讲题型练熟,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差。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会科学安排时间。而初中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一些典型题作为例题详细讲解,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思想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是不少学生还是像小学那样围着老师转,跟着老师走,不能自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总结、自我消化、自我调整。
(四)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心理变化等因素的原因
从小学到初中,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刚跨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一半还带有“孩子气”,但儿童时期的幼稚、天真、活泼和无意义的吵闹等现象已逐渐减少,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逐渐变得有分寸,出现自我意识和心理需求。他们开始自我思考,开始在意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而有些学生经过了两个多月假期“放松”,很难一下子把自己调整到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也有一些学生时常和笔者说:“小学听课容易懂,初中懂得很慢,有的地方至今还不懂。”他们仍然希望老师每节课讲得少一点、慢一点、细一点,有些都成为阻碍七年级新生学好数学的“绊脚石”。
二、衔接措施
(一)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脱节问题
七年级开学初,笔者会先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上述提到的脱节知识加以补充,以分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此外,还向学生介绍数学在中考中的重要意义,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上的巨大差异,教师教法和对学生学法要求上的区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数学引起重视,并对数学学习中即将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大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或多举一些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几何画板和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要一味用难度较大的题目考学生,适时适度降低难度,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慣
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开学初,笔者会要求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时又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目标,远期目标则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目标,甚至是一年、整个初中阶段的目标。结合目标,要求学生对学习时间作好安排。此外,为了防止他们流于形式,笔者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他们落实的情况,并对实施得好,能顺利完成目标的学生在班上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和他们商量制定学习的计划并督促他们落实。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笔者经常布置一些思考题或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找出有疑问或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样听课时会更有针对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课前的5分钟小测。课前5分钟能做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时间太短了,什么都做不了,如,组织学生课前读吧,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则显得太长;直接开新课吧,这时学生的情绪还未从课间调整过来,学习效率肯定不高。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课前的5分钟,对于教学是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的,而课前的5分钟小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教师利用这5分钟小测来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兴奋中冷静下来,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做好准备。当小测过后,学生会很自觉地打开课本,迅速查找相关的内知识点,在短时间内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即使不会,也无法在第一时間查找原因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有些学生时常和笔者抱怨:上课时他们只顾着记笔记,而忘记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一节课下来,书本写得满满,但实际上对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步骤不理解,导致做起作业来总是不会。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处理好做笔记与听课的关系,以听课理解为主,适当的笔记为辅,抓住当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高听课的效率。
5.培养学生经常反思、勤于小结的习惯。对于平时练习、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笔者要求学生深入反思,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做错的题集中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做做。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正错误,强化巩固知识,在复习时还能查漏补缺,更具针对性。每章节内容结束后,笔者也会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作一个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总结规律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习惯于学习上一碰到问题就急于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根本不动脑筋,不会寻找解决办法。对于这些学生的求助,笔者总是先引导他们认真分析题意,理清思路,鼓励他们想办法尝试自己去解决,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摘的果子才是最甜的,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对别人的依赖性。
7.培养学生动手做题的习惯。有些学生平时总是眼高手低,以为看懂了或者想通了就行了,懒于动笔,结果到考试时不是因解题过程不够规范而失分,就是不知如何下笔。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自己注重板书的规范性外,还督促学生动手做题,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向学生参透以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变换思想。
(五)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学生遇到困难,往往容易气馁、放弃。笔者教学时注重基础性,以基础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遇到困难时,笔者总是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冷静下来,开动脑筋,转换角度去思考,一定可以打败困难这只“纸老虎”的。学生遭遇失败时,笔者总是告诉他们跌倒了不要紧,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站起来,不代替,不包办,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引导他们要善于总结教训、勇于挑战、乐观积极地面对挫折。
总之,小升初数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教师只有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生才能在数学的小天地中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宋真.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问题和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教育部.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OL].https://www.docin.com/p-1757186641.html.
[3]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