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06年3月1日,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上宣布:秋季开始,福建省将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今教学的一个方向。数学课堂教学应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主旨,贯穿始终。一年多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将之纳入课改计划,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1.1 创设数学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创设一种让他们感到宽松、和谐、新奇、困惑和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况,学生最易接受所学知识并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例如:“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位教师精彩的论述激发了陈景润摘取这颗数子皇冠上明珠的欲望与雄心。教学中应不断尝试,例如在立体几何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V-ABC是一校长为G正四面体,P、U分别在VB、VC上,求AP+PU+UA姝最小值。此题显得枯燥无味,其将此题稍作文化,如图V-ABC是一个校长为a的正四面体,一只蚂蚁从A点经面VAB、面VBC、面VCA回到A,求这只蚂蚁的走的最短程。显然这只“蚂蚁”给问题带来了生机,题目情况生动有趣,可调动学生探索结果的积极性。
1.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1.3 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2 传授知识要复“教”为“导”,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 变“教”为“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深化阶段,研究性学习已列入高中新课程计划,但是,目前数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 领课堂。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 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 教”为“导”。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近几年来的教学试验表明,课堂教学采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 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导”而不是“教”。
2.2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在中学数学中,发散的对象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命题的推广与引申,问题条件的减弱和加深的变通。特别是多讲一道例题,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标新立异,从不同方面去寻求解题方法,这不但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2.3 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是把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制抽取出来的过程,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指从具体的事物中直接抽取数学对象的能力。教育研究表明,抽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冲破旧东西的束缚去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采用一切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打好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的训练,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4 猜想拓展,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成认识。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然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直觉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拓展的走向、解法的思路等作出猜想,引导学生开展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创见和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3 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收稿日期:2008-01-18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06年3月1日,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上宣布:秋季开始,福建省将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今教学的一个方向。数学课堂教学应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主旨,贯穿始终。一年多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将之纳入课改计划,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1.1 创设数学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创设一种让他们感到宽松、和谐、新奇、困惑和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况,学生最易接受所学知识并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例如:“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位教师精彩的论述激发了陈景润摘取这颗数子皇冠上明珠的欲望与雄心。教学中应不断尝试,例如在立体几何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V-ABC是一校长为G正四面体,P、U分别在VB、VC上,求AP+PU+UA姝最小值。此题显得枯燥无味,其将此题稍作文化,如图V-ABC是一个校长为a的正四面体,一只蚂蚁从A点经面VAB、面VBC、面VCA回到A,求这只蚂蚁的走的最短程。显然这只“蚂蚁”给问题带来了生机,题目情况生动有趣,可调动学生探索结果的积极性。
1.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1.3 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2 传授知识要复“教”为“导”,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 变“教”为“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深化阶段,研究性学习已列入高中新课程计划,但是,目前数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 领课堂。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 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 教”为“导”。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近几年来的教学试验表明,课堂教学采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 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导”而不是“教”。
2.2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在中学数学中,发散的对象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命题的推广与引申,问题条件的减弱和加深的变通。特别是多讲一道例题,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标新立异,从不同方面去寻求解题方法,这不但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2.3 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是把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制抽取出来的过程,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指从具体的事物中直接抽取数学对象的能力。教育研究表明,抽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冲破旧东西的束缚去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采用一切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打好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的训练,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4 猜想拓展,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成认识。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然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直觉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拓展的走向、解法的思路等作出猜想,引导学生开展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创见和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3 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收稿日期: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