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其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都冈耀着优秀家庭教育思想的光芒。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逐期撰写“讲传统故事谈家庭教育”系列稿,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益的传统故事和宝贵的教育智甚!
讲传统故事
春秋时期,河南陈留县有个少年叫孙元觉。他心地善良,尊敬长辈,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看到父亲年老多病,只能吃,不能做事,便很厌烦。有一天,孙元觉发现父亲把祖父装在一个土筐里,绑在小车上,说是要推到山沟里给扔掉。孙元觉一听不禁大吃一惊,怎么父亲这么狠心,要做这样丧尽天良的事呢!孙元觉急忙上前阻拦,父亲不听,他便“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放声大哭,哀求不要把祖父扔掉。父亲哄骗他说:“你不懂,人老了要是总也不死,就会变成妖怪!咱们家就没好日子过了。”
孙元觉不信,继续苦苦哀求。不管他怎么哀求,父亲仍然执迷不悟,硬是推开他,径直推着小车上山去了。孙元觉跟在后面,边哭边喊,怎么拦也拦不住。到了山沟里,父亲将祖父扔在地上,准备回家。就在父亲正要转身推车的时候,只见孙元觉一面哭。一面把父亲扔在地上的土筐拾了起来,重新放在车上。
父亲感到奇怪,便对孙元觉说:“土筐咱们不要了,这是个晦气的物件。你把它放在车上干什么呀7”说着。又要把那土筐扔掉。
孙元觉连忙阻拦道:“不。不能把它扔了,我还有用处。”
父亲不解地问儿子:“那个破玩艺儿,咱家里有的是。要它有什么用?”
孙元觉固执地坚持要带回家。他不慌不忙地对父亲说:“这土筐怎么也是个现成的物件,带回家,好好留着它。将来等您也像我爷爷那样老的时候,我就用它把你装在里面。也把你给扔到山沟里来。”
父亲一听。勃然大怒。不禁失声大吼:“好啊,你是我的儿子呀,你怎么能说出这样无情无义的话来!”说着,就扬起了大巴掌……
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孙元觉一字一句地说:“父亲,您且慢,先听我说。您知道吗?做父亲的,就是儿子的榜样。父亲怎么做。儿子也就会怎么做。这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谁也阻止不了。您这样对待我的祖父,难道我做儿子的,就不能也像您这样对待您吗?”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话,非常震惊,又万分悔恨,连连向儿子承认错误:“是爸爸糊涂。爸爸糊涂。”于是。又重新把老父亲抱到车上,推回了家。从此,父亲一改过去。开始殷勤侍奉,孝养老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待父亲了。
做父母的看了这个故事。恐怕心里都会感到沉甸甸的。可能有许多家长都没有想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在子女心目中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分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说到我们中国这个典故,不由得使我又联想到俄国一个类似的故事。
旧时的俄国,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对她的婆婆很不孝敬,每天吃饭都不让婆婆上饭桌,也不让她使用家里的饭碗。而是用一个又脏又破的小木碗。给婆婆盛一点点剩饭剩菜,让婆婆蹲在小屋阴暗的角落里独自吃。
有一天,孩子的母亲发现儿子手持刀子,正用力地雕刻一块木头。好像是在雕刻一个什么物件。母亲感到奇怪。就走过去问儿子:“儿子。你这是在雕刻什么呀?”
儿子连头也不抬,回答母亲说:“我是要雕刻一个小木碗。”
“雕刻那个东西做什么呢?”母亲不明白,继续问道。
“我刻的这个小木碗有用处。等您老了,我也让您用我雕刻的这个小木碗吃饭,就像我奶奶那样。”
谈家庭教育
看来,“上行下效”是普遍的规律,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
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是教育。但在教育中。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教育手段或途径。却是家长以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影响孩子。
究竟什么是“教育”?汉朝文字学家许懊说:“上行下效。然谓之教。”“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说,年长的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年幼的人施加影响,年幼的人跟着学,把年幼的人培养成为年长者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就是教育。
家长跟子女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经常起作用的,作用更大的。并不是家长所讲的道理,而是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行、行为举止。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身教重于言教”。
(责编 张银萍 插图 孔雀绿)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其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都冈耀着优秀家庭教育思想的光芒。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逐期撰写“讲传统故事谈家庭教育”系列稿,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益的传统故事和宝贵的教育智甚!
讲传统故事
春秋时期,河南陈留县有个少年叫孙元觉。他心地善良,尊敬长辈,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看到父亲年老多病,只能吃,不能做事,便很厌烦。有一天,孙元觉发现父亲把祖父装在一个土筐里,绑在小车上,说是要推到山沟里给扔掉。孙元觉一听不禁大吃一惊,怎么父亲这么狠心,要做这样丧尽天良的事呢!孙元觉急忙上前阻拦,父亲不听,他便“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放声大哭,哀求不要把祖父扔掉。父亲哄骗他说:“你不懂,人老了要是总也不死,就会变成妖怪!咱们家就没好日子过了。”
孙元觉不信,继续苦苦哀求。不管他怎么哀求,父亲仍然执迷不悟,硬是推开他,径直推着小车上山去了。孙元觉跟在后面,边哭边喊,怎么拦也拦不住。到了山沟里,父亲将祖父扔在地上,准备回家。就在父亲正要转身推车的时候,只见孙元觉一面哭。一面把父亲扔在地上的土筐拾了起来,重新放在车上。
父亲感到奇怪,便对孙元觉说:“土筐咱们不要了,这是个晦气的物件。你把它放在车上干什么呀7”说着。又要把那土筐扔掉。
孙元觉连忙阻拦道:“不。不能把它扔了,我还有用处。”
父亲不解地问儿子:“那个破玩艺儿,咱家里有的是。要它有什么用?”
孙元觉固执地坚持要带回家。他不慌不忙地对父亲说:“这土筐怎么也是个现成的物件,带回家,好好留着它。将来等您也像我爷爷那样老的时候,我就用它把你装在里面。也把你给扔到山沟里来。”
父亲一听。勃然大怒。不禁失声大吼:“好啊,你是我的儿子呀,你怎么能说出这样无情无义的话来!”说着,就扬起了大巴掌……
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孙元觉一字一句地说:“父亲,您且慢,先听我说。您知道吗?做父亲的,就是儿子的榜样。父亲怎么做。儿子也就会怎么做。这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谁也阻止不了。您这样对待我的祖父,难道我做儿子的,就不能也像您这样对待您吗?”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番话,非常震惊,又万分悔恨,连连向儿子承认错误:“是爸爸糊涂。爸爸糊涂。”于是。又重新把老父亲抱到车上,推回了家。从此,父亲一改过去。开始殷勤侍奉,孝养老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待父亲了。
做父母的看了这个故事。恐怕心里都会感到沉甸甸的。可能有许多家长都没有想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在子女心目中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分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说到我们中国这个典故,不由得使我又联想到俄国一个类似的故事。
旧时的俄国,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对她的婆婆很不孝敬,每天吃饭都不让婆婆上饭桌,也不让她使用家里的饭碗。而是用一个又脏又破的小木碗。给婆婆盛一点点剩饭剩菜,让婆婆蹲在小屋阴暗的角落里独自吃。
有一天,孩子的母亲发现儿子手持刀子,正用力地雕刻一块木头。好像是在雕刻一个什么物件。母亲感到奇怪。就走过去问儿子:“儿子。你这是在雕刻什么呀?”
儿子连头也不抬,回答母亲说:“我是要雕刻一个小木碗。”
“雕刻那个东西做什么呢?”母亲不明白,继续问道。
“我刻的这个小木碗有用处。等您老了,我也让您用我雕刻的这个小木碗吃饭,就像我奶奶那样。”
谈家庭教育
看来,“上行下效”是普遍的规律,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
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是教育。但在教育中。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教育手段或途径。却是家长以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影响孩子。
究竟什么是“教育”?汉朝文字学家许懊说:“上行下效。然谓之教。”“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说,年长的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年幼的人施加影响,年幼的人跟着学,把年幼的人培养成为年长者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就是教育。
家长跟子女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经常起作用的,作用更大的。并不是家长所讲的道理,而是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行、行为举止。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身教重于言教”。
(责编 张银萍 插图 孔雀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