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的代表作。当年甫一发表,立即赢得了好评。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悠,像个野人一样,徘徊、逡巡在旷野间。渐渐地,他熟悉了这里的丛莽沼泽、树木花草。裸露在地面的坚硬扭曲的树根,高耸入云的枫树,芬芳馥郁的山茶花、野玫瑰,飞舞的蜜蜂、蝴蝶,蚯蚓的血,在墙上留下一条白线的蝉,早晨起来鞋里盘着的探头探脑的蛇……都让他觉得和自己的生命相连、相通,他似乎融入了荒野之中、自然之中,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种解放感,感到难得的自在,身心多年来从没有如此单纯和素洁,觉得自己就是天地间的小小一分子,有一种生命再生之感。
他重新拿起笔——被迫放弃了二十多年的笔,开始写诗。《悼念一棵枫树》就是这样,最初记在一个杂记本子上: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田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那棵枫树,长在一座小山丘的顶端。无论是初到干校时重体力劳动过后,还是后期较自由清闲的时光,只要有时间,诗人就要穿过没有路的丛林,来到这里,背靠着大枫树,坐下来。它的伟岸挺拔令诗人敬仰与感念。到了初冬,宽阔的手掌形的叶片,映着阳光,燃烧起火焰。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叶子。
一个乌鸣山幽的清晨,诗人突然听到一阵“嗞啦嗞啦”的声音,接着,又传来一声轰然的震响,仿佛四周的山野都跟着颤抖起来,随即他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枫香味。凭直觉他感到,一定是那棵与他相依为命的枫树,被伐倒了。他立刻飞奔到那里,一眼便看见枫树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颓然地坐了下来,失声痛哭。村里一个孩子见他这样伤心,以为丢失了什么,说:“我替你去找。”诗人无言以对。
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失魂落魄,好像自己的生命也被连根拔起了。过了好几天,他写下了这首诗。他要记下这棵树的悲剧命运,不让它的伟大形象从天地间消失。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每次读到这里,我几乎都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起来,眼睛里盈满了泪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诗人抒写的,是一个高贵生命的死亡,一个崇高的生命的毁灭。一开始,诗人写得比较克制,语调很平静。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交代:被伐倒的,是那棵“最高大”的枫树;时间,又恰恰是“秋天的一个早晨”。秋天来了,枫叶经霜染过,开始发黄,变红,迎来它一年四季中最灿烂、最美丽、最辉煌的韶光。可是,刚刚迈入秋的门槛,最高大枫树的生命光华就熄灭了,年轮戛然而止,死于非命j它的死,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夭亡。它的生命之花刚要绽放,就枯萎凋零了。这怎能不让诗人痛惜呢?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门窗、屋瓦、树、草、野花、鸟、蜂、小船,它们皆因枫树之死而“颤颤地哆嗦起来”,感人肺腑地写出了枫树的被毁灭,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强烈的痛苦和反应。
这节诗也许会让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著名诗句。可以说,牛汉完全践行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在给胡风的一封信中所说的一句话:“我要把自己的生命不留一分地化到诗里。”
诗人接着写道:“是由于悲哀吗?/这一天/整个村庄/和这一片山野上/飘着浓郁的清香。”他没有想到:“一棵枫树/表皮灰暗而粗犷/发着苦涩气息/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这棵高大峭拔的枫树,虽然外表“灰暗而粗犷”,但内在却具有高洁的品质,满蓄着醉人的馥郁的芬芳。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死,才格外令人沉痛、悲怆和哀伤——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枫树的芳香,激起的却是阴冷的感觉,这种味觉与触觉的强烈反差和对照,更加突显了它的天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和沉重忧伤。
接下来,诗人用他所擅长的铺叙手法,继续从几个侧面,反复抒写、渲染、烘托枫树之美、之圣洁,以及它的悲壮的死所引发的强烈反响。它“躺在草丛和荆棘上”,还是“那么庞大,那么青翠”,比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而且,倒下三天之后,“枝叶还在微风中/簌簌地摇动/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向大自然告别”。把洒落在树叶上的露珠比作“亿万只含泪的眼睛”,表达了极深沉的情感,简直是神来之笔!
然而,枫树被伐倒后,悲剧和苦难并未终结,其躯体又被肢解,锯成了“宽阔的木板”,接着,诗人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做了种种铺排、烘染,进行了自由流畅的抒写之后,又继续深入开掘,很自然地,把整首诗引向了情思和意境的最高潮: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年轮渗出的汁液一凝固的泪珠一未死亡的血球,连续两个比喻,更形象有力地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一个独特的崇高的生命,一个美丽的有价值的生命,一个历尽沧桑、饱经风雨的生命,大枫树被无情戕害和彻底损毁的巨大悲剧性。这样一个有尊严的极为宝贵的生命,竟然遭到了如此粗暴的对待、残酷的斫伐和凶狠的虐杀。进而,诗人恰到好处地把笔转向了诗的结束: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村边的山丘,也因枫树之死,而缩小了许多,这无疑是极度夸张的笔法,但却夸张得合情合理、富于感染力,不如此就难以表达诗人对这一事件独特而又强烈的感受。
结尾一节,与开头一样,似乎在经历了情感的高潮之后,又复归于平静。“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与第一节的“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遥相呼应。这种结构,好像是绕了一个圈,再次回到起点。然而,这里的平静已不同于开始的平静。这是经过了情绪感受的巨大波澜之后的平静,在表面的平静当中,鼓荡着情感和思想的激越潜流,其中包含着美学的辩证法。前边抒发的所有悲痛创伤,也都有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诠解:无辜地被杀害的,是“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一收束洗练有力,而且意蕴深厚,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传达出的,是哀痛,是悲凉,更是愤怒和抗议。
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体悟这首诗,必须回到当年的语境。和牛汉一起在“干校”劳改的,还有参加过长征的著名诗人、杂文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冯雪峰。在向阳湖那几年,他沉默寡言,巧合的是,和牛汉一样,工余时间除了看书,他也常常坐在一棵大枫树下,望着远方,静静地深思。不知道这棵枫树,是不是牛汉诗中的这一棵。
我曾经对牛汉说:“从你的《鹰的诞生》《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等诗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冯雪峰的精神影像。”他回答:“可以说这些诗,表达了我对像雪峰这样崇高而又美丽的生命被损害、被摧毁的一种感受。”
我以为,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为以冯雪峰为代表的整个一代被迫害、被侮辱的知识分子,唱出了一曲慷慨悲凉、荡气回肠的悲歌。当然,其中也有诗人自我伤悼的意味。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悠,像个野人一样,徘徊、逡巡在旷野间。渐渐地,他熟悉了这里的丛莽沼泽、树木花草。裸露在地面的坚硬扭曲的树根,高耸入云的枫树,芬芳馥郁的山茶花、野玫瑰,飞舞的蜜蜂、蝴蝶,蚯蚓的血,在墙上留下一条白线的蝉,早晨起来鞋里盘着的探头探脑的蛇……都让他觉得和自己的生命相连、相通,他似乎融入了荒野之中、自然之中,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种解放感,感到难得的自在,身心多年来从没有如此单纯和素洁,觉得自己就是天地间的小小一分子,有一种生命再生之感。
他重新拿起笔——被迫放弃了二十多年的笔,开始写诗。《悼念一棵枫树》就是这样,最初记在一个杂记本子上: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田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那棵枫树,长在一座小山丘的顶端。无论是初到干校时重体力劳动过后,还是后期较自由清闲的时光,只要有时间,诗人就要穿过没有路的丛林,来到这里,背靠着大枫树,坐下来。它的伟岸挺拔令诗人敬仰与感念。到了初冬,宽阔的手掌形的叶片,映着阳光,燃烧起火焰。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叶子。
一个乌鸣山幽的清晨,诗人突然听到一阵“嗞啦嗞啦”的声音,接着,又传来一声轰然的震响,仿佛四周的山野都跟着颤抖起来,随即他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枫香味。凭直觉他感到,一定是那棵与他相依为命的枫树,被伐倒了。他立刻飞奔到那里,一眼便看见枫树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颓然地坐了下来,失声痛哭。村里一个孩子见他这样伤心,以为丢失了什么,说:“我替你去找。”诗人无言以对。
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失魂落魄,好像自己的生命也被连根拔起了。过了好几天,他写下了这首诗。他要记下这棵树的悲剧命运,不让它的伟大形象从天地间消失。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每次读到这里,我几乎都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起来,眼睛里盈满了泪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诗人抒写的,是一个高贵生命的死亡,一个崇高的生命的毁灭。一开始,诗人写得比较克制,语调很平静。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交代:被伐倒的,是那棵“最高大”的枫树;时间,又恰恰是“秋天的一个早晨”。秋天来了,枫叶经霜染过,开始发黄,变红,迎来它一年四季中最灿烂、最美丽、最辉煌的韶光。可是,刚刚迈入秋的门槛,最高大枫树的生命光华就熄灭了,年轮戛然而止,死于非命j它的死,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夭亡。它的生命之花刚要绽放,就枯萎凋零了。这怎能不让诗人痛惜呢?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门窗、屋瓦、树、草、野花、鸟、蜂、小船,它们皆因枫树之死而“颤颤地哆嗦起来”,感人肺腑地写出了枫树的被毁灭,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强烈的痛苦和反应。
这节诗也许会让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著名诗句。可以说,牛汉完全践行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在给胡风的一封信中所说的一句话:“我要把自己的生命不留一分地化到诗里。”
诗人接着写道:“是由于悲哀吗?/这一天/整个村庄/和这一片山野上/飘着浓郁的清香。”他没有想到:“一棵枫树/表皮灰暗而粗犷/发着苦涩气息/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这棵高大峭拔的枫树,虽然外表“灰暗而粗犷”,但内在却具有高洁的品质,满蓄着醉人的馥郁的芬芳。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死,才格外令人沉痛、悲怆和哀伤——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枫树的芳香,激起的却是阴冷的感觉,这种味觉与触觉的强烈反差和对照,更加突显了它的天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和沉重忧伤。
接下来,诗人用他所擅长的铺叙手法,继续从几个侧面,反复抒写、渲染、烘托枫树之美、之圣洁,以及它的悲壮的死所引发的强烈反响。它“躺在草丛和荆棘上”,还是“那么庞大,那么青翠”,比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而且,倒下三天之后,“枝叶还在微风中/簌簌地摇动/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向大自然告别”。把洒落在树叶上的露珠比作“亿万只含泪的眼睛”,表达了极深沉的情感,简直是神来之笔!
然而,枫树被伐倒后,悲剧和苦难并未终结,其躯体又被肢解,锯成了“宽阔的木板”,接着,诗人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做了种种铺排、烘染,进行了自由流畅的抒写之后,又继续深入开掘,很自然地,把整首诗引向了情思和意境的最高潮: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年轮渗出的汁液一凝固的泪珠一未死亡的血球,连续两个比喻,更形象有力地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一个独特的崇高的生命,一个美丽的有价值的生命,一个历尽沧桑、饱经风雨的生命,大枫树被无情戕害和彻底损毁的巨大悲剧性。这样一个有尊严的极为宝贵的生命,竟然遭到了如此粗暴的对待、残酷的斫伐和凶狠的虐杀。进而,诗人恰到好处地把笔转向了诗的结束: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村边的山丘,也因枫树之死,而缩小了许多,这无疑是极度夸张的笔法,但却夸张得合情合理、富于感染力,不如此就难以表达诗人对这一事件独特而又强烈的感受。
结尾一节,与开头一样,似乎在经历了情感的高潮之后,又复归于平静。“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与第一节的“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遥相呼应。这种结构,好像是绕了一个圈,再次回到起点。然而,这里的平静已不同于开始的平静。这是经过了情绪感受的巨大波澜之后的平静,在表面的平静当中,鼓荡着情感和思想的激越潜流,其中包含着美学的辩证法。前边抒发的所有悲痛创伤,也都有了一个简洁明了的诠解:无辜地被杀害的,是“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一收束洗练有力,而且意蕴深厚,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传达出的,是哀痛,是悲凉,更是愤怒和抗议。
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体悟这首诗,必须回到当年的语境。和牛汉一起在“干校”劳改的,还有参加过长征的著名诗人、杂文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冯雪峰。在向阳湖那几年,他沉默寡言,巧合的是,和牛汉一样,工余时间除了看书,他也常常坐在一棵大枫树下,望着远方,静静地深思。不知道这棵枫树,是不是牛汉诗中的这一棵。
我曾经对牛汉说:“从你的《鹰的诞生》《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等诗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冯雪峰的精神影像。”他回答:“可以说这些诗,表达了我对像雪峰这样崇高而又美丽的生命被损害、被摧毁的一种感受。”
我以为,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为以冯雪峰为代表的整个一代被迫害、被侮辱的知识分子,唱出了一曲慷慨悲凉、荡气回肠的悲歌。当然,其中也有诗人自我伤悼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