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本刊今年第三期中,我们呈现了一次初小衔接的主题教研活动,得到了读者老师的肯定,看来这样的研讨还可以继续。因此本期我们呈现一组由无锡市北塘区教研室杜娟老师和她的教学研究团队围绕《天上的街市》一文展开的教学与研讨,供读者参考。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六年级)
执教者:王勇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在比较、想象、拓展、品读中感悟诗歌对天上的街市及牛郎织女的艺术描写。
3.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比较、想象、拓展、品读中感悟诗歌对天上街市及牛郎织女的艺术描写。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教学,了解作者
师:前段时间,你们都已学习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
生:我喜欢故事中勤劳善良的牛郎。
师:你喜欢故事中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
生:我还喜欢美丽善良的织女。
生:我喜欢善解人意的老牛。
师:你们都是喜欢故事中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其他同学呢?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故事中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师:你喜欢的是这个故事美好的主题。
生:这个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
师:是呀,所以这个故事读来真是扣人心弦呢。
师:老师与你们有同感,我也很喜欢读这个故事,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不认字,读的是一本连环画。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本《牛郎织女》的连环画,下面让我们一边翻看这本连环画,一边再来重温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翻开连环画第一页)
师:这是谁?
生:牛郎、老牛。
师:他们相依为命,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
生:亲人。
师:(翻开连环画第二页)这是谁?
生:织女和众仙女。
师:她们偷偷飞到人间。(翻开连环画第三页)
师:这又是谁?
生:牛郎织女。
师:他们在老牛的撮合下,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后决定生活在一起。(翻开连环画第四页)
师:瞧,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翻开连环画第五页)
师:后来他们还拥有了一双——
生:儿女。
师:他们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老牛死了,王母娘娘派来谁?(翻开连环画第六页)
生:天兵天将。(翻开连环画第七页)
师:他们奉王母娘娘之命抓走——
生:织女。(翻开连环画第八页)
师:牛郎得知后,怎么做的?
生:披上牛皮,挑起两个孩子,奋力追赶织女。
师:追上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天河——(翻开连环画第九页)
师:这条天河将他俩阻隔。同学们,这是一条怎样的天河?
生:波涛汹涌。
师:宽吗?
生(齐):宽。
师: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无边无际。
生:宽广无边。
师:深吗?
生(齐):深。
师:也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深不见底。
师:是呀,深不可测、不可逾越,所以他们只好无奈地——
生:隔河相望。(翻开连环画第十页)
师:在喜鹊的帮助下,他们一年只能——
生:相会一次。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样的故事结局,你有何感受?
生:伤心。因为他们好不容易在一起,可还是被王母娘娘阻挠了,只能一年见一次。
师:你呢?
生:为牛郎织女感到可惜。
生:很同情他们。
师:确实,这是一个十分悲惨的结局。读着让人倍感心酸。但是,在九十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展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创造性地改编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写下一首小诗,诗的题目是——(出示诗题)
生(齐):天上的街市。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他叫郭沫若(出示“郭沫若简介”并指名读),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话剧《屈原》、诗集《女神》《星空》等。《天上的街市》选自他的《星空》。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视频,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师:大家听得很专注,看得出有些同学已经完全沉浸到这首诗的意境中去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来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顺,交流词意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之前,老师想特别提醒你们注意读准诗中的这些带有前后鼻音的词语。(出示词语)
师:谁来带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指一名学生领读)
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读诗吧。(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上问号。3.想想诗中哪些小节写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生自由大声练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但是建议你语速慢一些,刚才在欣赏配乐朗诵时,你们一定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更适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来表现,对吧?谁再来用舒缓的语调读一读?(生读)
师:舒缓多了,不仅读准读顺了,还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诗的节奏和韵味。下面,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齐读全诗)
师:诗读准读顺了,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呢?
生:缥缈。
师: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神话中的仙境没有?它有什么特点?
生:云雾缭绕。
师:是的,看起来祥云朵朵、仙气袅袅,让人看起来 ——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不是给人一种神秘、梦幻的感觉?
生(齐):是的。
师:这种感觉就可以用“缥缈”来形容。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定然。
师:你能试把文中的“定然”换成另一个词吗?
生:肯定。
生:必然。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不甚宽广。
师:这个词语关键要理解“甚”字,“甚”在这里就是“很、非常”的意思。那整个词语的意思指 ——
生:不是很宽广。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珍奇。
师(边说边出示):这个词语有两种用法,一个是指稀有而珍贵的东西,作名词用;另一个是稀有而珍贵,作形容词用。你觉得在这里是哪一种用法?
生:第一种。
师:对的。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句子。(出示句子练习,生选择)
师:词语都理解了,那我们来看自读要求第三点。
生:三、四小节写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是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郭沫若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原先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诗的三、四小节,来品一品牛郎织女在这首诗中的故事。
三、对比阅读,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出示要求)请你们默读诗的三、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原先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圈画诗中关键词句,并请结合原民间故事中的相关内容作简单批注。(生自主品读三、四小节,边默读,边圈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在这首诗中,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你从哪里看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从“浅浅的天河”“不甚宽广”“来往”。
师:是呀,原先民间故事中的天河有什么特点?(生七嘴八舌地说: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波涛汹涌、不可逾越)
师:不可逾越的天河在这首诗中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所以,他们可以自由地来往。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们的生活是 ——
生(齐):自由的。(师板书:自由)
师:谁来读读第三小节,读出自由自在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师:除了自由,他们的生活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幸福。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生:从“闲游”。
师:你知道“闲游”的意思吗?
生:悠闲自在地游玩。
师:民间故事中可曾有如此悠闲浪漫的情景?
生:没有。
师:那里面他们做些什么?
生:他们只能隔河相望。
师:你说的是他们被拆散后,那被拆散前呢?
生:男耕女织,日子清贫而又艰辛。
师:如今,在辛勤劳作之余,他们还能在美丽的街市上闲游,而且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地“提着灯笼”在走,原先的故事中,他们敢这样做吗?
生(齐):不敢。
师:为什么?
生:担心被王母娘娘发现。
师:那在这首诗中为何敢呢?
生:因为这首诗中没有王母娘娘。
师:是呀,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再将他俩分开,对他俩来说,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师板书:幸福)
师:这份“幸福”还体现在哪里呢?
生:“骑着牛儿”,原本的故事中老牛是死掉了的。
师:是呀,这头善解人意的老牛在郭沫若的笔下,它居然——
生(齐):起死回生了。
师:这使得牛郎织女的结局更加圆满。圆满可是最大的,也是最难得的幸福啊!(师指板书:幸福)
师:谁来读读第四小节?读出这对神仙美眷幸福满满的感觉。(指名读第四小节)
师:真是幸福满满。来,让我们一齐来读第四小节,分享他们的幸福。(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读这一小节时,你们是否注意到有一个量词的用法很特别?
生:“朵”。
师:特别在哪儿?就请你来说说。
生:“流星”一般用“颗”,这里却用的是“朵”。
师:“朵”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生:花。
师:是的,花一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这不仅是一颗流星,它还是一朵 ——
生(齐):花。
师: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板书:美好)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三、四小节,再次回味诗歌版牛郎织女带给我们的这份自由、幸福、美好的感觉。(生齐读)
师:读着这个与民间故事中截然不同的结局,此时你们的心中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1:高兴。
生2:愉悦。
生3:欣慰。
师:确实,诗歌版的牛郎织女虽然写得十分简短,但是它用非凡的想象力,把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变成了一个美好圆满的喜剧,让我们这些读诗的人读着、读着,便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之情,这是想象的力量,更是诗歌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像诗人一样,张开想象的翅膀,随着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一起去逛逛那美丽神奇的天街。 四、展开想象,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
师:(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天街上陈列着哪些世上没有的珍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自主阅读、自由交流)谁来说一说?
生:又大又亮的夜明珠。
师:是呀,有很多这样的价值连城的珠宝。
生:人参。
师:这是多么珍贵的药材。
生:能让人延年益寿的蟠桃。
生:还有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还魂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象了那么多奇珍异宝,让一个美丽、繁华的街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板书:繁华)下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把大家再次带进这个繁华的街市。(指名读)
师:建议你边读要边想象画面,那样你的朗读会更有味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齐声朗读诗的第二小节!(学生齐读)
师:那么,如此繁华的街市在诗人郭沫若当时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是否存在呢?1921年4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曾回过上海一趟,他所亲眼目睹的街市是这样的——(教师出示图片并配乐解说:“贫穷、肮脏、落后的街市上,到处都是意志消沉、衣衫褴褛、饱受饥饿、任人宰割的中国同胞。”)因此,他曾满怀着极大的愤怒、苦闷和感伤,这样描述现实中的街市:污浊的上海街头,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我的同胞在异族的皮鞭下呻吟,饥饿的劳动者仍然在资本家的压榨下挣扎。
五、联系下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这就是现实中的街市,是诗人想看到的吗?
生:不是。
师:他想看到的是(指板书,生齐读)繁华、自由、幸福、美好的街市。所以,1921年10月24日的夜晚,当诗人看到——(出示诗句)
生(齐):远远地街灯明了。
师:他觉得 ——(出示诗句)
生(齐):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师:当他看到 ——(出示诗句)
生(齐):天上的明星现了。
师:他又觉得 ——(出示诗句)
生(齐):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师:这是诗的第一小节,在这里,诗人反复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诗人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再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第一句把亮起的街灯比作闪烁的明星,第二句把明星现了比作街灯。(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文字)
师:你们觉得诗人这样比喻恰当吗?仔细读读诗句,再看看图片上的街灯与明星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都在黑夜里发光。
生:都有很多。
师:而且,他们离诗人——
生(齐):很远。
师:是呀,这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是多么相似,它们交相辉映,难怪诗人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小诗。让我们伴着音乐齐声朗读这首《天上的街市》。(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人笔下的街市,在遥远的天空真的存在吗?
生(齐):不存在。
师:对,这是诗人——
生:想象出来的。
师:是虚幻的。但诗人却坚信它是存在的。快速地再读第二至四小节,告诉我,你从哪里看出他这种坚信无疑的态度?
生:“定然”。
师:有几个?
生:四个“定然”。
师:还有一个 ——
生:“定能够”。
师:这些词语中的“定”都是“一定”的意思。诗人让这个表示肯定的字眼在诗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这是用了什么修辞?
生:反复。
师:在诗歌中,反复是为了抒情,诗人想向我们抒发什么?
生:这样的世界一定会存在的,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创造出一个这样的世界。
生:抒发他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是的,这虽是一首简短的小诗,却饱含诗人深深的赤子之情,诗人带我们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用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
师:来,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读出诗人心中无限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生齐读)
附:板书设计
富有
天上的街市 自由
向往 幸福
美好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七年级)
执教者:韩胜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2.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放飞想象
师:(课前播放钢琴曲《星空》)仰望星空,群星璀璨,无不令人遐思幽想。同学们,仰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
生:流星雨。
生:十二星座。
生:嫦娥奔月。
生:牛郎织女。
师:你想到的是不是这么一对神仙美眷?(老师屏显牛郎织女的图片)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诗人想到天上是有街市的。
二、诗人简介,激发兴趣
屏幕上这位儒雅的、文质彬彬的诗人就是郭沫若先生。(老师屏显诗人资料,一生读)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师:同学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甲骨文)
师:同学们认识甲骨文吗?(学生摇头)
师:郭沫若是上世纪为数不多的研究甲骨文的国宝级大师。同学们知道“郭沫若”笔名的由来吗?(因为郭沫若的家乡有两条美丽的河,一条是沫水,一条是若水)
三、朗读感知,奠定基调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要求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不读错,不读漏,不重复。(老师屏显要求。生自由朗读诗歌。一生读完请其他同学略作评价)
生:声音响亮,非常自然。
生:没有读错字音,比较熟练。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完成了上面的“三不”要求,那么同学们对读诗能不能提些更高的要求呢?读一首诗,要想读出它的韵味,读得抑扬顿挫,除了字音读准外,还必须注意什么?
生:节奏和重音。
生:还有情感,而且是发自肺腑,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样才更有韵律美。同学们通过初步感知,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铿锵有力还是柔和舒缓的?
生:柔和舒缓。
师:节奏要不要太强?声音要不要太大?速度要不要太快?
生:节奏不要太强,声音不要太大,速度不要太快。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要求停顿正确,掌握节奏和重音,把握感情基调。强调:屏幕上是参考,加点字是重音,停顿同学们自己把握。(老师屏显要求。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读完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朗读略作评价)
师:那老师来试着达到这些要求。(师范读。读完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对我的鼓励,我相信肯定有同学超越我。(一生读)
师: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一定能读出诗的韵味来,让我们一起享受朗诵的快乐。诗歌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们边朗读边思考:天上的街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老师屏显问题。全班齐读)
四、理解感悟,对话诗人
师:诗歌题目是“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街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珍奇的物品。
生:牛郎织女的生活。
师:街市上的珍奇为什么会吸引你?(一生读第二诗节)
生:“珍奇”是“世上没有的”。
生:珍奇的意思是“稀有而珍贵的东西”,价值连城。
师:同学们猜可能有哪些珍奇?
生:永开不败的花。
生:永远不熄灭的烛火。
生:马良的那支神笔。
生:宝莲灯。
生:时空穿梭机。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可能天上的珍奇还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是珍奇中的珍奇。当你看到奇珍异宝时会有什么表情?
生:眼睛睁大,闪闪发光。
师:如愿以偿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开心、喜悦。
生:激动、兴奋。
生:还有向往。
师:甚至可以说是神往、心驰神往。同学们肯定关注到一个动词,哪个动词?
生:“陈列”。
师:“陈列”能否改成“摆放”?
生: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有序,琳琅满目。
师:这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街市只存在于何处?
生:天上。
师:尽管只存在于天上,尽管是虚幻的,但是作者还是非常坚信,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定然。
师:“定然”读的时候语气怎么处理?
生:“定然”要重读。
师:这种神往、这种坚信请你用声音表现出来。我相信你们心中一定也有美丽的街市。(一生朗读第二诗节)
师:老师想给这一诗节配上底色,(师屏显图片)此时此刻,同学们想不想乘风归去?这幅图片让你们想到诗中的哪个词?
生:“缥缈”。
师:“缥缈”是什么意思?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请全班齐读第二诗节,边读边想象,读出心驰神往之情。(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美美的朗读告诉我们你也仿佛已经徜徉在美丽的天街之中,此时,诗人的一声“你看”把我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走着走着,不经意间邂逅了一对神仙美眷。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四诗节。(教师屏显第三、四诗节。一生读第三、四诗节)
师:“天河”什么特点?
生:浅浅的,不甚宽广。
师:我们知道“天河”实际上怎样?
生:又宽又深。
师:“不甚”什么意思?
生:不是很。
师:为什么诗人认为是“浅浅的”“不甚宽广”?
生:希望他们能自由来往,不再被分隔在天河两岸。
师: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生:自由、幸福、美好。
师:你从牛郎织女的哪些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生:“骑着牛儿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闲”字怎样理解?看出他们怎样的情态?
生:悠闲、闲适、惬意。
师:第四诗节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朵”。
师:换成“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生:“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他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师:流星划破天际,转瞬即逝,为什么在诗人眼里“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生:表面是对流星的赞美,实际是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师:这朵流星就代表着“幸福、美好”,这是一颗幸福的流星。(老师板书:幸福、美好) 师: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这样的。两种版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生起来讲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隔着一条天河。天河风大浪急,波涛汹涌,又宽又深。在喜鹊的帮助下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见一次面,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还受着王母娘娘的残酷压迫。
师:诗歌中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天天见面,非常幸福。诗中的牛郎织女长歌短吟,坦坐牛背,自由来往,他们时常提着那神奇的灯笼,领着一双可爱的儿女到美丽的街市上游玩,到那平明如镜、清幽宜人的天河边散步。
师:这是何等自在,何等幸福!诗人为什么要赋予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幸福的结局?从原来的隔河相望到现在的幸福牵手?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加以大胆地改造?(教师屏显问题)我请同学们看一些资料和图片,你们或许就能明白。
五、写作背景
师:(教师屏显背景资料,一生读)“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中国又陷入了沉寂的黑夜中。此时的中国在诗人的眼里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1921年10月24日,诗人凝望星空,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窒息的年代?当时的人民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图片。(每张图片上依次显示:军阀混战、背井离乡、苦不堪言、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师:诗人向我们虚构了一个理想王国,渐渐地,我们似乎读懂了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常言道“诗言志”。那么,这首《天上的街市》要表达诗人怎样的心声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屏显问题)
生: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不满,憎恶黑暗的现实。
生:希望国家安定,老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
生: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非常好。而且,牛郎织女这样美好幸福的爱情结局作者是非常坚信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从“定然”“定能够”可以看出。
师: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要用“定然有”“定然是”等非常肯定的词语,而不是用“可能”等词语。
生: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师:阴霾黑暗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到来!诗中的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读第三、四诗节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定然”“定能够”要突出。
生:读出牛郎织女的幸福。
师:既然牛郎织女的生活如此幸福,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起用声音来祝福他们。(老师屏显图片和诗歌,生朗读第三、四诗节,边看画面边想象。读得轻柔、舒缓)
师:你们轻柔舒缓的朗读把大家带进了美轮美奂的诗歌意境,我们感觉到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师:街市上美好的生活是对幸福的向往。这些琳琅满目的珍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都是通过诗人美好而奇特的想象产生的,原来想象可以创造如此美好的境界!
师:同学们,诗人仰望星空,是怎样想到天上的街市的?
生:他看到地上的街灯。(一生读第一诗节)
师: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生:华灯初上,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屏显:街灯 明星)
生: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
师:同学们关注到比喻,而且是互相比喻(互喻),那么,“明星”和“街灯”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会发亮。
生:数量很多。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看到街灯会想到什么?看到明星会想到什么?
生:像萤火虫,像眼睛,像钻石。
师:在诗人的视野中,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它们都在黑夜里远远近近地闪着无数的光亮,自然由此产生了联想。(屏显:联想)
师:诗人这样联想得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非常得体,抓住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师:“明星”和“街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诗节用词看似简单,其实细细琢磨,特别耐人寻味,那么,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关注到这几个字。
生:动词“明”“闪”“现”“点”。(屏显)
师:为什么“街灯”是“明”了,明星是 “现”了,改成“亮”不好吗?为什么明星是“闪着”?街灯是“点着”?“点”和“闪”能否互换?
生: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的,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把两个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两者有相似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这就是联想的奥秘!
师:街灯明星相互比喻,相互联想,交相辉映,星灯合一,令人浮想联翩,我们不妨也来做一回诗人,(教师出示画面)这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请同学用声音表现出来。(看着画面边读边想象,学生朗读第一诗节)
师:你们的朗读让大家感觉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是啊,天上的街市一路走来,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就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一样。美丽的街市,美好的生活,美妙的想象,让我们带着对美好未来的这份憧憬、这份执著、这份坚定,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配乐) 六、拓展练习,消化难点
师: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象出天上的街市,想到了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美的源泉,下面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想象训练(老师屏显题目):
仿照示例,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句子。
[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跑了。
1.牵牛花开放了,……
生1:好像一个个高昂着头的喇叭,在吹奏着凯旋之歌。
生2:好像一支支号角,演奏着生命的乐章。
2.月光照在地上,……
生1:好像薄雾笼罩的水面,似真似幻。
生2:好像凝结的白霜,朦胧地洒满地面。
师: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加上勤奋学习和坚持积累,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中小学语文教学
要在精神和意识上衔接
苗新坤 杜 娟
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圣人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阐明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学形式上的重要地位。在小学与初中课堂,“诗教”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特点: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情感,想象驰骋瑰丽,语言高度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此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在“课改”形势下,现代诗这位“新朋友”越来越多地与学生见面,例如:苏教版六上《我爱你啊,中国》,六下练习6《春天的脚步悄悄》;一到初中,现代诗的比重立刻加大:七上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诵读欣赏现代诗三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天上的街市》;七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
这两节语文课对象为六、七年级学生。尽管诗歌文本语言平易,诗歌形象鲜明,但由于此文本创作于20世纪初期,是新文学初期的新诗,作者郭沫若此时的思想也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因而学生与作者、文本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但两位语文老师都能依据学情、文本制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来咀嚼诗意。
两位老师都艺术地处理了“放”。所谓的“放”就是在这堂课当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不做过多强势的干扰。在这堂课中,学生读书的声音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诗的气质应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彰显和培养。朗读,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里的朗读教学环节有细腻有效的指导。比如王老师的课上,就朗读训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欣赏视频朗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配乐朗读—— 自主背诵四个层次;韩老师的课上也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准字音”(“三不”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品读过程中的“想象朗读”——“融情诵读”,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
朱自清说,诗歌的生命在于朗读。那么教学诗歌最佳方法莫过于朗读。从两堂课来看,几次读书,形式上有学生齐读,有教师范读,有师生共读,有学生自由读全诗,有学生齐读诗节……形式是很丰富的。从艺术的层面来看,两位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歌,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提前窥见诗歌的灵魂;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以一颗宁静的心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放”的艺术。
两位老师都艺术地处理了“收”。如果说让学生自由地去读书,去体悟,去畅想画面,去交流,这就是“放”;那么,老师巧妙地进行板块的小结与课堂的总结,把学生感性活动的点点滴滴及时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收”。趋于理性的认识就是“动”后之“静”,两位老师这点做得比较好。比如王老师的课在“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板块当中,学生对相关诗句进行充分的品读以后,老师及时地进行板块小结,把作者在诗句中渗透的感受“自由、幸福、美好”小结出来,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中“丰富的情感表达”的形式和方法的认识。韩老师的课在“理解感悟、对话诗人”这个板块当中,学生品读完第二、三、四诗节后,老师及时小结:“原来想象可以创造如此美好的境界!”在赏析完第一诗节后,韩老师小结“这就是联想的奥秘”。这既是对板块学习任务的小结,同时又分别强调了“想象”“联想”这一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两位老师都适时地出示背景资料。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特殊的生活经历中对主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这种认知,凝聚了诗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特殊性,他人是无法“拥有”的。因此,教师要将诗人的成长经历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心情下写了这一首诗等有关情况,搜集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认识,再结合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认知、情感、思想的形成契机和发展脉络。这首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期,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是新文学初期新诗的试验作品。《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奋发、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天上的街市》是那时候郭老矛盾思想的集中体现。两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诗歌版”反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时,不约而同地出示了当时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当时心境的理解。
两位老师课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列入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王老师的课在“略读第二小节,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时,请学生自由交流,想象街市的繁华。韩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诗节时,引导学生读时要展开想象,同样布置的练习也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句子。 现代诗语言凝练、情感丰沛、韵律自由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也让它在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在现代诗的教学中,通过描述画面、诗歌改写仿写、朗诵会等形式都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代诗的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根本,着力于在诗意中、在情感中、在吟诵中、在比较中品读和体味美,引领学生至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寻找一颗诗心,真正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年段不同,两节课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一是教学的逻辑起点不同。学情不同,当然起点就不同,这一点无需赘言。逻辑起点,关涉到整个课堂设计思路和整个作品的教学思路。两节课,都做了铺垫与蓄势;但是,各自铺垫与蓄势的角度有别。韩老师直接以整体把握的朗读开篇,读“好”整首诗,走好徜徉文本内部的第一步;王老师的起点,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学识背景、本课所学内容和激趣有机合一,为下面的对比阅读、思维碰撞作了铺垫。而后,王老师在学生难理解的字词上精心指导,夯实字词基础,逐渐进入文本。由此,两位老师的教学逻辑起点之别,清晰可辨。
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点不同。语文,不管是小学的、初中的还是高中的,其学习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方向也是一样的。两节课,在“读”“品”“联”“导”上各有千秋,殊途同归。此外,韩老师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将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 联想和想象—— 作为重要能力点加以当堂拓展应用,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思维张力,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王老师在学生字词积累与研习上精心指导,下足了功夫。如四字词语回答,疑难字词理解,关键字词品析等。
三是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一正一反呈相向之态。韩老师从第一段引导学生一直到最后一段,品与读有机结合,每一步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诗歌情感与诗歌手法的处理,纹理清晰。王老师在铺垫蓄势之下,从诗歌第三、四节切入,向第二节、第一节发展,匠心独运。他在处理教材上,更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思考。
四是教学资料发力之处不同。两位老师都将传说中牛郎织女和诗歌之中的牛郎织女加以比对,为理解诗歌这一思维提供一个线索。在穿插诗歌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上,韩老师在引生入胜之处提供时代资料,为品读出的“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添柴加火,也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王老师更有机地将背景资料转换成画面感的“街市”的信息与第二节的品读、联想想象联系起来,两个画面感的段落在一起比对,符合小学生借助画面的形象思维的特点。
初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却易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不妨相互看看教材,比如仅以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水调歌头·中秋》与小学五年级课文《明月几时有》密切相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古诗《早春》。同一篇课文,中小学如果重复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好调整。此外现在各所小学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也显露出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与重视。初一语文教材亦是如此。如在七年级“我爱文学”部分,就选择了秦文君的《男生贾里》中的《伟大的细胞》,课文《皇帝的新装》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其实,这些篇目在小学里绝大部分学生都读过,甚至教师在课外阅读课上都组织学生欣赏过,这些都为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初小衔接,不是形式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语文精神和教学认识上的衔接。
(苗新坤,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杜娟,无锡市北塘区教研室)
在本刊今年第三期中,我们呈现了一次初小衔接的主题教研活动,得到了读者老师的肯定,看来这样的研讨还可以继续。因此本期我们呈现一组由无锡市北塘区教研室杜娟老师和她的教学研究团队围绕《天上的街市》一文展开的教学与研讨,供读者参考。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六年级)
执教者:王勇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在比较、想象、拓展、品读中感悟诗歌对天上的街市及牛郎织女的艺术描写。
3.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比较、想象、拓展、品读中感悟诗歌对天上街市及牛郎织女的艺术描写。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教学,了解作者
师:前段时间,你们都已学习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
生:我喜欢故事中勤劳善良的牛郎。
师:你喜欢故事中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
生:我还喜欢美丽善良的织女。
生:我喜欢善解人意的老牛。
师:你们都是喜欢故事中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其他同学呢?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故事中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师:你喜欢的是这个故事美好的主题。
生:这个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
师:是呀,所以这个故事读来真是扣人心弦呢。
师:老师与你们有同感,我也很喜欢读这个故事,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不认字,读的是一本连环画。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本《牛郎织女》的连环画,下面让我们一边翻看这本连环画,一边再来重温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翻开连环画第一页)
师:这是谁?
生:牛郎、老牛。
师:他们相依为命,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
生:亲人。
师:(翻开连环画第二页)这是谁?
生:织女和众仙女。
师:她们偷偷飞到人间。(翻开连环画第三页)
师:这又是谁?
生:牛郎织女。
师:他们在老牛的撮合下,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后决定生活在一起。(翻开连环画第四页)
师:瞧,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翻开连环画第五页)
师:后来他们还拥有了一双——
生:儿女。
师:他们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老牛死了,王母娘娘派来谁?(翻开连环画第六页)
生:天兵天将。(翻开连环画第七页)
师:他们奉王母娘娘之命抓走——
生:织女。(翻开连环画第八页)
师:牛郎得知后,怎么做的?
生:披上牛皮,挑起两个孩子,奋力追赶织女。
师:追上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天河——(翻开连环画第九页)
师:这条天河将他俩阻隔。同学们,这是一条怎样的天河?
生:波涛汹涌。
师:宽吗?
生(齐):宽。
师: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无边无际。
生:宽广无边。
师:深吗?
生(齐):深。
师:也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深不见底。
师:是呀,深不可测、不可逾越,所以他们只好无奈地——
生:隔河相望。(翻开连环画第十页)
师:在喜鹊的帮助下,他们一年只能——
生:相会一次。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样的故事结局,你有何感受?
生:伤心。因为他们好不容易在一起,可还是被王母娘娘阻挠了,只能一年见一次。
师:你呢?
生:为牛郎织女感到可惜。
生:很同情他们。
师:确实,这是一个十分悲惨的结局。读着让人倍感心酸。但是,在九十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展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创造性地改编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写下一首小诗,诗的题目是——(出示诗题)
生(齐):天上的街市。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他叫郭沫若(出示“郭沫若简介”并指名读),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话剧《屈原》、诗集《女神》《星空》等。《天上的街市》选自他的《星空》。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视频,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师:大家听得很专注,看得出有些同学已经完全沉浸到这首诗的意境中去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来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顺,交流词意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之前,老师想特别提醒你们注意读准诗中的这些带有前后鼻音的词语。(出示词语)
师:谁来带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指一名学生领读)
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读诗吧。(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上问号。3.想想诗中哪些小节写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生自由大声练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但是建议你语速慢一些,刚才在欣赏配乐朗诵时,你们一定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更适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来表现,对吧?谁再来用舒缓的语调读一读?(生读)
师:舒缓多了,不仅读准读顺了,还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诗的节奏和韵味。下面,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齐读全诗)
师:诗读准读顺了,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呢?
生:缥缈。
师: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神话中的仙境没有?它有什么特点?
生:云雾缭绕。
师:是的,看起来祥云朵朵、仙气袅袅,让人看起来 ——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不是给人一种神秘、梦幻的感觉?
生(齐):是的。
师:这种感觉就可以用“缥缈”来形容。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定然。
师:你能试把文中的“定然”换成另一个词吗?
生:肯定。
生:必然。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不甚宽广。
师:这个词语关键要理解“甚”字,“甚”在这里就是“很、非常”的意思。那整个词语的意思指 ——
生:不是很宽广。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珍奇。
师(边说边出示):这个词语有两种用法,一个是指稀有而珍贵的东西,作名词用;另一个是稀有而珍贵,作形容词用。你觉得在这里是哪一种用法?
生:第一种。
师:对的。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句子。(出示句子练习,生选择)
师:词语都理解了,那我们来看自读要求第三点。
生:三、四小节写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是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郭沫若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原先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诗的三、四小节,来品一品牛郎织女在这首诗中的故事。
三、对比阅读,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出示要求)请你们默读诗的三、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原先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圈画诗中关键词句,并请结合原民间故事中的相关内容作简单批注。(生自主品读三、四小节,边默读,边圈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在这首诗中,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你从哪里看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从“浅浅的天河”“不甚宽广”“来往”。
师:是呀,原先民间故事中的天河有什么特点?(生七嘴八舌地说: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波涛汹涌、不可逾越)
师:不可逾越的天河在这首诗中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所以,他们可以自由地来往。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们的生活是 ——
生(齐):自由的。(师板书:自由)
师:谁来读读第三小节,读出自由自在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师:除了自由,他们的生活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幸福。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生:从“闲游”。
师:你知道“闲游”的意思吗?
生:悠闲自在地游玩。
师:民间故事中可曾有如此悠闲浪漫的情景?
生:没有。
师:那里面他们做些什么?
生:他们只能隔河相望。
师:你说的是他们被拆散后,那被拆散前呢?
生:男耕女织,日子清贫而又艰辛。
师:如今,在辛勤劳作之余,他们还能在美丽的街市上闲游,而且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地“提着灯笼”在走,原先的故事中,他们敢这样做吗?
生(齐):不敢。
师:为什么?
生:担心被王母娘娘发现。
师:那在这首诗中为何敢呢?
生:因为这首诗中没有王母娘娘。
师:是呀,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再将他俩分开,对他俩来说,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师板书:幸福)
师:这份“幸福”还体现在哪里呢?
生:“骑着牛儿”,原本的故事中老牛是死掉了的。
师:是呀,这头善解人意的老牛在郭沫若的笔下,它居然——
生(齐):起死回生了。
师:这使得牛郎织女的结局更加圆满。圆满可是最大的,也是最难得的幸福啊!(师指板书:幸福)
师:谁来读读第四小节?读出这对神仙美眷幸福满满的感觉。(指名读第四小节)
师:真是幸福满满。来,让我们一齐来读第四小节,分享他们的幸福。(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读这一小节时,你们是否注意到有一个量词的用法很特别?
生:“朵”。
师:特别在哪儿?就请你来说说。
生:“流星”一般用“颗”,这里却用的是“朵”。
师:“朵”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生:花。
师:是的,花一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这不仅是一颗流星,它还是一朵 ——
生(齐):花。
师: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板书:美好)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三、四小节,再次回味诗歌版牛郎织女带给我们的这份自由、幸福、美好的感觉。(生齐读)
师:读着这个与民间故事中截然不同的结局,此时你们的心中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1:高兴。
生2:愉悦。
生3:欣慰。
师:确实,诗歌版的牛郎织女虽然写得十分简短,但是它用非凡的想象力,把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变成了一个美好圆满的喜剧,让我们这些读诗的人读着、读着,便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之情,这是想象的力量,更是诗歌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像诗人一样,张开想象的翅膀,随着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一起去逛逛那美丽神奇的天街。 四、展开想象,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
师:(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天街上陈列着哪些世上没有的珍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自主阅读、自由交流)谁来说一说?
生:又大又亮的夜明珠。
师:是呀,有很多这样的价值连城的珠宝。
生:人参。
师:这是多么珍贵的药材。
生:能让人延年益寿的蟠桃。
生:还有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还魂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象了那么多奇珍异宝,让一个美丽、繁华的街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板书:繁华)下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把大家再次带进这个繁华的街市。(指名读)
师:建议你边读要边想象画面,那样你的朗读会更有味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齐声朗读诗的第二小节!(学生齐读)
师:那么,如此繁华的街市在诗人郭沫若当时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是否存在呢?1921年4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曾回过上海一趟,他所亲眼目睹的街市是这样的——(教师出示图片并配乐解说:“贫穷、肮脏、落后的街市上,到处都是意志消沉、衣衫褴褛、饱受饥饿、任人宰割的中国同胞。”)因此,他曾满怀着极大的愤怒、苦闷和感伤,这样描述现实中的街市:污浊的上海街头,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我的同胞在异族的皮鞭下呻吟,饥饿的劳动者仍然在资本家的压榨下挣扎。
五、联系下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这就是现实中的街市,是诗人想看到的吗?
生:不是。
师:他想看到的是(指板书,生齐读)繁华、自由、幸福、美好的街市。所以,1921年10月24日的夜晚,当诗人看到——(出示诗句)
生(齐):远远地街灯明了。
师:他觉得 ——(出示诗句)
生(齐):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师:当他看到 ——(出示诗句)
生(齐):天上的明星现了。
师:他又觉得 ——(出示诗句)
生(齐):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师:这是诗的第一小节,在这里,诗人反复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诗人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再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第一句把亮起的街灯比作闪烁的明星,第二句把明星现了比作街灯。(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文字)
师:你们觉得诗人这样比喻恰当吗?仔细读读诗句,再看看图片上的街灯与明星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都在黑夜里发光。
生:都有很多。
师:而且,他们离诗人——
生(齐):很远。
师:是呀,这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是多么相似,它们交相辉映,难怪诗人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小诗。让我们伴着音乐齐声朗读这首《天上的街市》。(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人笔下的街市,在遥远的天空真的存在吗?
生(齐):不存在。
师:对,这是诗人——
生:想象出来的。
师:是虚幻的。但诗人却坚信它是存在的。快速地再读第二至四小节,告诉我,你从哪里看出他这种坚信无疑的态度?
生:“定然”。
师:有几个?
生:四个“定然”。
师:还有一个 ——
生:“定能够”。
师:这些词语中的“定”都是“一定”的意思。诗人让这个表示肯定的字眼在诗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这是用了什么修辞?
生:反复。
师:在诗歌中,反复是为了抒情,诗人想向我们抒发什么?
生:这样的世界一定会存在的,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创造出一个这样的世界。
生:抒发他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是的,这虽是一首简短的小诗,却饱含诗人深深的赤子之情,诗人带我们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用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
师:来,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读出诗人心中无限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生齐读)
附:板书设计
富有
天上的街市 自由
向往 幸福
美好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七年级)
执教者:韩胜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2.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放飞想象
师:(课前播放钢琴曲《星空》)仰望星空,群星璀璨,无不令人遐思幽想。同学们,仰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
生:流星雨。
生:十二星座。
生:嫦娥奔月。
生:牛郎织女。
师:你想到的是不是这么一对神仙美眷?(老师屏显牛郎织女的图片)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诗人想到天上是有街市的。
二、诗人简介,激发兴趣
屏幕上这位儒雅的、文质彬彬的诗人就是郭沫若先生。(老师屏显诗人资料,一生读)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师:同学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甲骨文)
师:同学们认识甲骨文吗?(学生摇头)
师:郭沫若是上世纪为数不多的研究甲骨文的国宝级大师。同学们知道“郭沫若”笔名的由来吗?(因为郭沫若的家乡有两条美丽的河,一条是沫水,一条是若水)
三、朗读感知,奠定基调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要求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不读错,不读漏,不重复。(老师屏显要求。生自由朗读诗歌。一生读完请其他同学略作评价)
生:声音响亮,非常自然。
生:没有读错字音,比较熟练。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完成了上面的“三不”要求,那么同学们对读诗能不能提些更高的要求呢?读一首诗,要想读出它的韵味,读得抑扬顿挫,除了字音读准外,还必须注意什么?
生:节奏和重音。
生:还有情感,而且是发自肺腑,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样才更有韵律美。同学们通过初步感知,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铿锵有力还是柔和舒缓的?
生:柔和舒缓。
师:节奏要不要太强?声音要不要太大?速度要不要太快?
生:节奏不要太强,声音不要太大,速度不要太快。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要求停顿正确,掌握节奏和重音,把握感情基调。强调:屏幕上是参考,加点字是重音,停顿同学们自己把握。(老师屏显要求。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读完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朗读略作评价)
师:那老师来试着达到这些要求。(师范读。读完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对我的鼓励,我相信肯定有同学超越我。(一生读)
师: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一定能读出诗的韵味来,让我们一起享受朗诵的快乐。诗歌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们边朗读边思考:天上的街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老师屏显问题。全班齐读)
四、理解感悟,对话诗人
师:诗歌题目是“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街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珍奇的物品。
生:牛郎织女的生活。
师:街市上的珍奇为什么会吸引你?(一生读第二诗节)
生:“珍奇”是“世上没有的”。
生:珍奇的意思是“稀有而珍贵的东西”,价值连城。
师:同学们猜可能有哪些珍奇?
生:永开不败的花。
生:永远不熄灭的烛火。
生:马良的那支神笔。
生:宝莲灯。
生:时空穿梭机。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可能天上的珍奇还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是珍奇中的珍奇。当你看到奇珍异宝时会有什么表情?
生:眼睛睁大,闪闪发光。
师:如愿以偿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开心、喜悦。
生:激动、兴奋。
生:还有向往。
师:甚至可以说是神往、心驰神往。同学们肯定关注到一个动词,哪个动词?
生:“陈列”。
师:“陈列”能否改成“摆放”?
生: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有序,琳琅满目。
师:这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街市只存在于何处?
生:天上。
师:尽管只存在于天上,尽管是虚幻的,但是作者还是非常坚信,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定然。
师:“定然”读的时候语气怎么处理?
生:“定然”要重读。
师:这种神往、这种坚信请你用声音表现出来。我相信你们心中一定也有美丽的街市。(一生朗读第二诗节)
师:老师想给这一诗节配上底色,(师屏显图片)此时此刻,同学们想不想乘风归去?这幅图片让你们想到诗中的哪个词?
生:“缥缈”。
师:“缥缈”是什么意思?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请全班齐读第二诗节,边读边想象,读出心驰神往之情。(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美美的朗读告诉我们你也仿佛已经徜徉在美丽的天街之中,此时,诗人的一声“你看”把我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走着走着,不经意间邂逅了一对神仙美眷。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四诗节。(教师屏显第三、四诗节。一生读第三、四诗节)
师:“天河”什么特点?
生:浅浅的,不甚宽广。
师:我们知道“天河”实际上怎样?
生:又宽又深。
师:“不甚”什么意思?
生:不是很。
师:为什么诗人认为是“浅浅的”“不甚宽广”?
生:希望他们能自由来往,不再被分隔在天河两岸。
师: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生:自由、幸福、美好。
师:你从牛郎织女的哪些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生:“骑着牛儿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
师:“闲”字怎样理解?看出他们怎样的情态?
生:悠闲、闲适、惬意。
师:第四诗节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朵”。
师:换成“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生:“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他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师:流星划破天际,转瞬即逝,为什么在诗人眼里“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生:表面是对流星的赞美,实际是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师:这朵流星就代表着“幸福、美好”,这是一颗幸福的流星。(老师板书:幸福、美好) 师: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这样的。两种版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生起来讲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隔着一条天河。天河风大浪急,波涛汹涌,又宽又深。在喜鹊的帮助下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见一次面,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还受着王母娘娘的残酷压迫。
师:诗歌中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天天见面,非常幸福。诗中的牛郎织女长歌短吟,坦坐牛背,自由来往,他们时常提着那神奇的灯笼,领着一双可爱的儿女到美丽的街市上游玩,到那平明如镜、清幽宜人的天河边散步。
师:这是何等自在,何等幸福!诗人为什么要赋予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幸福的结局?从原来的隔河相望到现在的幸福牵手?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加以大胆地改造?(教师屏显问题)我请同学们看一些资料和图片,你们或许就能明白。
五、写作背景
师:(教师屏显背景资料,一生读)“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中国又陷入了沉寂的黑夜中。此时的中国在诗人的眼里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1921年10月24日,诗人凝望星空,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窒息的年代?当时的人民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图片。(每张图片上依次显示:军阀混战、背井离乡、苦不堪言、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师:诗人向我们虚构了一个理想王国,渐渐地,我们似乎读懂了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常言道“诗言志”。那么,这首《天上的街市》要表达诗人怎样的心声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屏显问题)
生: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不满,憎恶黑暗的现实。
生:希望国家安定,老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
生: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非常好。而且,牛郎织女这样美好幸福的爱情结局作者是非常坚信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从“定然”“定能够”可以看出。
师: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要用“定然有”“定然是”等非常肯定的词语,而不是用“可能”等词语。
生: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师:阴霾黑暗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到来!诗中的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读第三、四诗节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定然”“定能够”要突出。
生:读出牛郎织女的幸福。
师:既然牛郎织女的生活如此幸福,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起用声音来祝福他们。(老师屏显图片和诗歌,生朗读第三、四诗节,边看画面边想象。读得轻柔、舒缓)
师:你们轻柔舒缓的朗读把大家带进了美轮美奂的诗歌意境,我们感觉到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师:街市上美好的生活是对幸福的向往。这些琳琅满目的珍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都是通过诗人美好而奇特的想象产生的,原来想象可以创造如此美好的境界!
师:同学们,诗人仰望星空,是怎样想到天上的街市的?
生:他看到地上的街灯。(一生读第一诗节)
师: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生:华灯初上,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屏显:街灯 明星)
生: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
师:同学们关注到比喻,而且是互相比喻(互喻),那么,“明星”和“街灯”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会发亮。
生:数量很多。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看到街灯会想到什么?看到明星会想到什么?
生:像萤火虫,像眼睛,像钻石。
师:在诗人的视野中,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它们都在黑夜里远远近近地闪着无数的光亮,自然由此产生了联想。(屏显:联想)
师:诗人这样联想得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非常得体,抓住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师:“明星”和“街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诗节用词看似简单,其实细细琢磨,特别耐人寻味,那么,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关注到这几个字。
生:动词“明”“闪”“现”“点”。(屏显)
师:为什么“街灯”是“明”了,明星是 “现”了,改成“亮”不好吗?为什么明星是“闪着”?街灯是“点着”?“点”和“闪”能否互换?
生: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的,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把两个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两者有相似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这就是联想的奥秘!
师:街灯明星相互比喻,相互联想,交相辉映,星灯合一,令人浮想联翩,我们不妨也来做一回诗人,(教师出示画面)这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请同学用声音表现出来。(看着画面边读边想象,学生朗读第一诗节)
师:你们的朗读让大家感觉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
师:是啊,天上的街市一路走来,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就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一样。美丽的街市,美好的生活,美妙的想象,让我们带着对美好未来的这份憧憬、这份执著、这份坚定,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配乐) 六、拓展练习,消化难点
师: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象出天上的街市,想到了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美的源泉,下面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想象训练(老师屏显题目):
仿照示例,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句子。
[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跑了。
1.牵牛花开放了,……
生1:好像一个个高昂着头的喇叭,在吹奏着凯旋之歌。
生2:好像一支支号角,演奏着生命的乐章。
2.月光照在地上,……
生1:好像薄雾笼罩的水面,似真似幻。
生2:好像凝结的白霜,朦胧地洒满地面。
师: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加上勤奋学习和坚持积累,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中小学语文教学
要在精神和意识上衔接
苗新坤 杜 娟
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圣人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阐明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学形式上的重要地位。在小学与初中课堂,“诗教”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特点: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情感,想象驰骋瑰丽,语言高度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此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在“课改”形势下,现代诗这位“新朋友”越来越多地与学生见面,例如:苏教版六上《我爱你啊,中国》,六下练习6《春天的脚步悄悄》;一到初中,现代诗的比重立刻加大:七上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诵读欣赏现代诗三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天上的街市》;七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
这两节语文课对象为六、七年级学生。尽管诗歌文本语言平易,诗歌形象鲜明,但由于此文本创作于20世纪初期,是新文学初期的新诗,作者郭沫若此时的思想也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因而学生与作者、文本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但两位语文老师都能依据学情、文本制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来咀嚼诗意。
两位老师都艺术地处理了“放”。所谓的“放”就是在这堂课当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不做过多强势的干扰。在这堂课中,学生读书的声音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诗的气质应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彰显和培养。朗读,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里的朗读教学环节有细腻有效的指导。比如王老师的课上,就朗读训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欣赏视频朗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配乐朗读—— 自主背诵四个层次;韩老师的课上也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准字音”(“三不”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品读过程中的“想象朗读”——“融情诵读”,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
朱自清说,诗歌的生命在于朗读。那么教学诗歌最佳方法莫过于朗读。从两堂课来看,几次读书,形式上有学生齐读,有教师范读,有师生共读,有学生自由读全诗,有学生齐读诗节……形式是很丰富的。从艺术的层面来看,两位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歌,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提前窥见诗歌的灵魂;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以一颗宁静的心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放”的艺术。
两位老师都艺术地处理了“收”。如果说让学生自由地去读书,去体悟,去畅想画面,去交流,这就是“放”;那么,老师巧妙地进行板块的小结与课堂的总结,把学生感性活动的点点滴滴及时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收”。趋于理性的认识就是“动”后之“静”,两位老师这点做得比较好。比如王老师的课在“品品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板块当中,学生对相关诗句进行充分的品读以后,老师及时地进行板块小结,把作者在诗句中渗透的感受“自由、幸福、美好”小结出来,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中“丰富的情感表达”的形式和方法的认识。韩老师的课在“理解感悟、对话诗人”这个板块当中,学生品读完第二、三、四诗节后,老师及时小结:“原来想象可以创造如此美好的境界!”在赏析完第一诗节后,韩老师小结“这就是联想的奥秘”。这既是对板块学习任务的小结,同时又分别强调了“想象”“联想”这一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两位老师都适时地出示背景资料。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特殊的生活经历中对主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这种认知,凝聚了诗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特殊性,他人是无法“拥有”的。因此,教师要将诗人的成长经历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心情下写了这一首诗等有关情况,搜集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认识,再结合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认知、情感、思想的形成契机和发展脉络。这首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期,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是新文学初期新诗的试验作品。《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奋发、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天上的街市》是那时候郭老矛盾思想的集中体现。两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诗歌版”反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时,不约而同地出示了当时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当时心境的理解。
两位老师课上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列入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王老师的课在“略读第二小节,逛逛美丽神奇的天街”时,请学生自由交流,想象街市的繁华。韩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诗节时,引导学生读时要展开想象,同样布置的练习也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句子。 现代诗语言凝练、情感丰沛、韵律自由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也让它在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在现代诗的教学中,通过描述画面、诗歌改写仿写、朗诵会等形式都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代诗的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根本,着力于在诗意中、在情感中、在吟诵中、在比较中品读和体味美,引领学生至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寻找一颗诗心,真正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年段不同,两节课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一是教学的逻辑起点不同。学情不同,当然起点就不同,这一点无需赘言。逻辑起点,关涉到整个课堂设计思路和整个作品的教学思路。两节课,都做了铺垫与蓄势;但是,各自铺垫与蓄势的角度有别。韩老师直接以整体把握的朗读开篇,读“好”整首诗,走好徜徉文本内部的第一步;王老师的起点,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学识背景、本课所学内容和激趣有机合一,为下面的对比阅读、思维碰撞作了铺垫。而后,王老师在学生难理解的字词上精心指导,夯实字词基础,逐渐进入文本。由此,两位老师的教学逻辑起点之别,清晰可辨。
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点不同。语文,不管是小学的、初中的还是高中的,其学习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方向也是一样的。两节课,在“读”“品”“联”“导”上各有千秋,殊途同归。此外,韩老师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将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 联想和想象—— 作为重要能力点加以当堂拓展应用,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思维张力,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王老师在学生字词积累与研习上精心指导,下足了功夫。如四字词语回答,疑难字词理解,关键字词品析等。
三是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一正一反呈相向之态。韩老师从第一段引导学生一直到最后一段,品与读有机结合,每一步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诗歌情感与诗歌手法的处理,纹理清晰。王老师在铺垫蓄势之下,从诗歌第三、四节切入,向第二节、第一节发展,匠心独运。他在处理教材上,更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思考。
四是教学资料发力之处不同。两位老师都将传说中牛郎织女和诗歌之中的牛郎织女加以比对,为理解诗歌这一思维提供一个线索。在穿插诗歌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上,韩老师在引生入胜之处提供时代资料,为品读出的“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添柴加火,也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王老师更有机地将背景资料转换成画面感的“街市”的信息与第二节的品读、联想想象联系起来,两个画面感的段落在一起比对,符合小学生借助画面的形象思维的特点。
初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却易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不妨相互看看教材,比如仅以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水调歌头·中秋》与小学五年级课文《明月几时有》密切相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古诗《早春》。同一篇课文,中小学如果重复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好调整。此外现在各所小学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也显露出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与重视。初一语文教材亦是如此。如在七年级“我爱文学”部分,就选择了秦文君的《男生贾里》中的《伟大的细胞》,课文《皇帝的新装》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其实,这些篇目在小学里绝大部分学生都读过,甚至教师在课外阅读课上都组织学生欣赏过,这些都为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初小衔接,不是形式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语文精神和教学认识上的衔接。
(苗新坤,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杜娟,无锡市北塘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