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电影音乐样态的复杂也发展到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音乐模式,随着人类技术的迅速更新、各种新的思潮、观念的涌现以及观众艺术品位的不断变化,更使得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的电影音乐无法仅局限于单一的风格、体裁。而是追求多侧面、多层次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追求生活化,尊重观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表现形式 发展状况
一、电讯技术发展带动的影片录音制作的进步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叶,电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影片录音制作的巨大进步,这为电影声音理论研究中倍受推崇的声画蒙太奇手法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基础,也为电影创作的复杂可能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电影艺术也迅速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有着深厚的欧洲传统音乐功底,又受到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善于运用大型交响乐富于色彩和丰满的音色配器,追求浪漫抒情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电影配乐类似于无终歌剧风格,音乐几乎从头一铺到底。并且,在这些音乐当中还能发现默片时期现场音乐伴奏中的那种“解说式”的痕迹。美国好莱坞“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在花团锦簇的歌舞中消解着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和营造着一种乐观的政治氛围,此时的欧洲电影音乐创作则继续延续着浓重的学术气氛,注重音乐与电影内容的结合。随着音乐在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和对旧有的表现模式革命性的冲击,电影音乐逐渐摆脱了简单图解画面的地位,开始更多地贴近影片内涵并对影片思想进行深化。
二、宽银幕立体声的应用带动电影音乐的扩展
到1940年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影音乐已经是一个音乐创作中的高度特殊化的形式。随着电影音乐在电影领域渗透,作曲家们不愿再安分于令人发腻的后期浪漫主义音乐,而是开始尝试使用民族旋律与调式和声、或是把爵士乐的音响和节奏进行交响化处理,无调性音乐以及12音作曲技法也在电影音乐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破灭,犬儒主义流行,这自然使得电影艺术家将音乐的重心放置在具体音乐的用法上。事实上,在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音乐的概念就已经被电影音乐创作所吸收。上世纪年五十代初,面对电视业的冲击,电影业经历了自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通过寻求技术的突破,电影进入了一个宽银幕立体声(四声道)的时代。在以发展宽银幕、立体声优势来回应电视业挑战的同时,拍摄大场面、音效感强的影片成为了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电影业发展的新趋势。更多的作曲家开始适应宽银幕、立体声技术的发展,注重音响效果和大乐队的使用。同时,为满足场面宏大的史诗题材影片的需要,“仿古风格”的电影配乐也应运而生。史诗片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反映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电影配乐者们主要是在配器和作曲技法上去模仿早期音乐的样态,他们大量使用带有异国情调而又反映时代色彩的乐器,并从古希腊、罗马或中世纪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中寻求灵感。同时,电影配乐大师们还对各种音色的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一些仿制的古代乐器以及不常见的各国民族民间乐器也在电影音乐中得以展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电影配乐作曲家们创作出的是既符合影片时代背景又不乏个性的电影音乐作品。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随着史诗片的销声匿迹,电影配乐开始出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电影音乐的制作手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在电影音乐创作的探索中,乐器的改革和电子音乐几乎同时跻身于电影艺术领域。20世纪五十年代对音效追求所带来的电影配乐中的大编制管弦乐队逐渐让位于小编制乐队、电声乐器和电影歌曲。
三、独立电影制片人的出现影响电影音乐的发展
在电视业的冲击导致大型电影制片厂纷纷破产倒闭之后,独立电影制片人出现,对于电影配乐的资金投入相应地减少。因市场利润的驱动,好听又可传唱的电影插曲风行,极受青年人的喜爱,通俗流行歌曲在电影配乐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出来。同时,独立制片人的电影制作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灵活度,导演们开始意识到必须将流行与先锋因素同传统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以获得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电影银幕就像一面映照社会的三棱镜,人间百态通过它折射出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情境。作为电影中重要元素的电影音乐,反映了每个时代观念、思潮和时代背景,1956年,影片《弃星之旅》标志着电影配乐历史上一个新的电子音乐时代的到来,影片配乐完全是由电子合成器完成的。
流行音乐随着层出不穷的电影样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广泛而频繁地出现于电影音乐当中。多数作为电影的插曲和主题歌的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浅显的风格特征而为观众所理解与接受,也更容易反映出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气息。现代派电影中所追求的唯我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强调表现人的“内心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困惑和压力通过摇滚音乐那种独有的激情与震撼力展现在银幕上。继承了摇滚音乐的思想性与挑战性,更具有反抗精神的“先锋音乐”,又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的绝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当时因欧洲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好莱坞还出现了一批强调音响处理,较少使用音乐的纪实风格较强的娱乐片。从默片时期就一直沿用的、改编音乐大师经典作品的配乐方式,并未因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变革和新的音乐观念的更替而被抛弃,事实上,到20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作曲家们又开始重新重视选用、编配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中发现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四、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升了电影音乐的影响力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电影音乐的创作沿着一条继承以往创作传统又开启新的创作潮流的道路继续发展。在老一辈与新一代电影配乐者的身上,各种电影音乐创作手法、新旧观念、多样的风格同时并存。在追求商业利润和满足电影观众最大审美需求的目标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影作品模糊了类型片之间的界限,电影中的音乐不再局限于某一、或某几种类型,打破规则、打破一切约定俗成成为此后电影音乐创作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和欣赏趣味更加复杂多样,已经无法满足于单一、平面、一目了然的艺术审美。观众需要更加丰富、具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能够根据观众自己的补充和想象,参与作者的创作。以好莱坞电影音乐中的爵士乐为例,它作为有声电影中出现的第一种音乐,更成为其后歌舞片中主要的类型音乐,电影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在电影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多元化的电影音乐满足了不同风格影片以及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了自身一套完善的配乐体系,作曲家可以根据电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蒙太奇结构来创作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暗示情节、刻画心理、增强影片的表现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无论在电影商业赢利中还是电影的艺术价值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电影诞生之初由几把小提琴、一架钢琴为影片所点缀的,它当之无愧地应当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电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负着丰富影片内涵、使观众获得完满审美体验、提高电影整体艺术水平的责任。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表现形式 发展状况
一、电讯技术发展带动的影片录音制作的进步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叶,电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影片录音制作的巨大进步,这为电影声音理论研究中倍受推崇的声画蒙太奇手法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基础,也为电影创作的复杂可能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电影艺术也迅速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有着深厚的欧洲传统音乐功底,又受到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善于运用大型交响乐富于色彩和丰满的音色配器,追求浪漫抒情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电影配乐类似于无终歌剧风格,音乐几乎从头一铺到底。并且,在这些音乐当中还能发现默片时期现场音乐伴奏中的那种“解说式”的痕迹。美国好莱坞“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在花团锦簇的歌舞中消解着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和营造着一种乐观的政治氛围,此时的欧洲电影音乐创作则继续延续着浓重的学术气氛,注重音乐与电影内容的结合。随着音乐在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和对旧有的表现模式革命性的冲击,电影音乐逐渐摆脱了简单图解画面的地位,开始更多地贴近影片内涵并对影片思想进行深化。
二、宽银幕立体声的应用带动电影音乐的扩展
到1940年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影音乐已经是一个音乐创作中的高度特殊化的形式。随着电影音乐在电影领域渗透,作曲家们不愿再安分于令人发腻的后期浪漫主义音乐,而是开始尝试使用民族旋律与调式和声、或是把爵士乐的音响和节奏进行交响化处理,无调性音乐以及12音作曲技法也在电影音乐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破灭,犬儒主义流行,这自然使得电影艺术家将音乐的重心放置在具体音乐的用法上。事实上,在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音乐的概念就已经被电影音乐创作所吸收。上世纪年五十代初,面对电视业的冲击,电影业经历了自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通过寻求技术的突破,电影进入了一个宽银幕立体声(四声道)的时代。在以发展宽银幕、立体声优势来回应电视业挑战的同时,拍摄大场面、音效感强的影片成为了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电影业发展的新趋势。更多的作曲家开始适应宽银幕、立体声技术的发展,注重音响效果和大乐队的使用。同时,为满足场面宏大的史诗题材影片的需要,“仿古风格”的电影配乐也应运而生。史诗片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反映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电影配乐者们主要是在配器和作曲技法上去模仿早期音乐的样态,他们大量使用带有异国情调而又反映时代色彩的乐器,并从古希腊、罗马或中世纪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中寻求灵感。同时,电影配乐大师们还对各种音色的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一些仿制的古代乐器以及不常见的各国民族民间乐器也在电影音乐中得以展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电影配乐作曲家们创作出的是既符合影片时代背景又不乏个性的电影音乐作品。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随着史诗片的销声匿迹,电影配乐开始出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电影音乐的制作手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在电影音乐创作的探索中,乐器的改革和电子音乐几乎同时跻身于电影艺术领域。20世纪五十年代对音效追求所带来的电影配乐中的大编制管弦乐队逐渐让位于小编制乐队、电声乐器和电影歌曲。
三、独立电影制片人的出现影响电影音乐的发展
在电视业的冲击导致大型电影制片厂纷纷破产倒闭之后,独立电影制片人出现,对于电影配乐的资金投入相应地减少。因市场利润的驱动,好听又可传唱的电影插曲风行,极受青年人的喜爱,通俗流行歌曲在电影配乐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出来。同时,独立制片人的电影制作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灵活度,导演们开始意识到必须将流行与先锋因素同传统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以获得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电影银幕就像一面映照社会的三棱镜,人间百态通过它折射出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情境。作为电影中重要元素的电影音乐,反映了每个时代观念、思潮和时代背景,1956年,影片《弃星之旅》标志着电影配乐历史上一个新的电子音乐时代的到来,影片配乐完全是由电子合成器完成的。
流行音乐随着层出不穷的电影样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广泛而频繁地出现于电影音乐当中。多数作为电影的插曲和主题歌的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浅显的风格特征而为观众所理解与接受,也更容易反映出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气息。现代派电影中所追求的唯我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强调表现人的“内心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困惑和压力通过摇滚音乐那种独有的激情与震撼力展现在银幕上。继承了摇滚音乐的思想性与挑战性,更具有反抗精神的“先锋音乐”,又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的绝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当时因欧洲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好莱坞还出现了一批强调音响处理,较少使用音乐的纪实风格较强的娱乐片。从默片时期就一直沿用的、改编音乐大师经典作品的配乐方式,并未因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变革和新的音乐观念的更替而被抛弃,事实上,到20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作曲家们又开始重新重视选用、编配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中发现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四、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升了电影音乐的影响力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电影音乐的创作沿着一条继承以往创作传统又开启新的创作潮流的道路继续发展。在老一辈与新一代电影配乐者的身上,各种电影音乐创作手法、新旧观念、多样的风格同时并存。在追求商业利润和满足电影观众最大审美需求的目标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影作品模糊了类型片之间的界限,电影中的音乐不再局限于某一、或某几种类型,打破规则、打破一切约定俗成成为此后电影音乐创作所要遵循的主要规律。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和欣赏趣味更加复杂多样,已经无法满足于单一、平面、一目了然的艺术审美。观众需要更加丰富、具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能够根据观众自己的补充和想象,参与作者的创作。以好莱坞电影音乐中的爵士乐为例,它作为有声电影中出现的第一种音乐,更成为其后歌舞片中主要的类型音乐,电影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在电影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多元化的电影音乐满足了不同风格影片以及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了自身一套完善的配乐体系,作曲家可以根据电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蒙太奇结构来创作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暗示情节、刻画心理、增强影片的表现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无论在电影商业赢利中还是电影的艺术价值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电影诞生之初由几把小提琴、一架钢琴为影片所点缀的,它当之无愧地应当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电影的其它元素一道肩负着丰富影片内涵、使观众获得完满审美体验、提高电影整体艺术水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