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新手父母都知道,专业的早教机构和宝宝的“玩”,与家长陪宝宝“玩”的最大区别在于:专业的早教机构的“玩”,提倡的是“游戏 体验=学习”的育儿理念,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式“玩”,帮助孩子开发成长中的七大潜能——感官、体能、识别、社交、人格、语言、音乐。
只要孩子上了早教课,父母肩上的千钧重担就一朝放下了吗?你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一周的早教课,一般就是两小时,单靠这点时间来贯彻早教的核心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父母也跟随学习,将早教的核心理念延伸到孩子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为孩子创造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潜能开发效益,我们才算把早教投资给用足了。可以这么说,没有主动在生活中做延伸的早教只能发挥30%~50%的效益,父母主动当“助教”,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早教效益方能达到80%~90%。
在游戏中继续多感官体验
对0~3岁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建立在游戏与体验的过程中的。早教不是为了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因为孩子年龄还小,你不可能把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塞给他,这个时候培养他对世界的感知、适应能力最重要,而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游戏中去体验。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触更能让宝宝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且能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孩子上一些比较好的早教机构,父母会亲身体验到多感官教学的优越性,在他们的课上,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是齐齐上阵的。回家之后,我们为何不把“多感官教学”进行到底呢?比如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宝宝能够痛快地享受打击乐器带来的乐趣;回家之后,我们不妨买一套小打击乐器和孩子一起玩,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动作的协调性,使眼手脚高度配合;艺术课上,宝宝会无拘无束地画出他心里的世界,回家后我们给他提供涂鸦板,有意识地保留他的涂鸦作品,在家中的阳台或走廊上替他办一个画展;同样,在家也可以上“育乐课”,让宝宝玩身体滑板,钻软管,过独木桥,尽兴去玩。让宝宝在玩耍中、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和学习,帮助他们逐渐建立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效果直接而明显,家长只要在旁做好保护工作就可以。
耐心重复,凸现早教成果
早教专家一再提醒家长,在丰富宝宝体验的时候要注意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比如上完早教课回家后,要重复课上的内容,让宝宝重复了解,且每次的行为或标准要保持一致,另外早教的内容要针对宝宝的年龄为宜。因为0~3岁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处在刚刚发育的阶段,很多意识和思路,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被他们记住,并将这个游戏所贯穿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而仅仅上过一次课,对他们是很难形成什么印象的。像每次离开学校,老师都会和小朋友们一一挥手再见,经过多次这样的重复,宝宝一般在7个月大时,一说再见,他就知道挥手了。
早教机构也常用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来刺激孩子的听觉神经,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但这项工作光靠一周两小时的课,是根本不够的。家长带孩子回家后,还要耐心重复这一过程,在孩子3个月以前,每天可定时给他放一些优美的古典乐曲,每次15分钟即可。孩子半岁左右,播放音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除了过于铿锵有力的和节奏疯狂的乐曲不宜给孩子听外,从节奏轻快、富有生气的到舒缓流畅、优雅动人的各种风格的都可以让孩子听一听。悦耳的音乐对孩子的智能发展相当有好处。如莫扎特的音乐,曲式均衡且对称,严谨的风格有一种格式美,的确对宝宝的音乐智能发展有帮助。最好要选择节奏多元的乐曲,才能让孩子的脑波交换进入活跃的阶段。《双钢琴演奏D大调》、《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D大调》、《第39号交响曲降E大调小步舞曲》等曲子,更是有这些特质,适合宝宝经常聆听。
学习早教老师,无条件给孩子“肯定”和“爱”
孩子在早教机构很少听到批评或对他有负面评价的话,当他犯错时,老师会非常有技巧地进行正面的引导,让他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想到改进的方法。家长应学习这一点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多鼓励、认同孩子,给予正面的反馈,即使他的表达有误差,也不要轻易责备他。孩子2岁半就已经具备自尊心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要告诉他下一步该做什么。举个例子:当你叫宝宝拿发条小鸭时,他拿来了发条母鸡,此时,你不能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棒,拿了一只鸡妈妈过来,现在帮我去拿鸭妹妹过来好吗?”如果他又拿了一只玩具鸡时,你还得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只小鸡过来,真棒!现在把小鸭子拿过来好吗?”学习早教老师的耐心很重要,只有无条件给孩子“肯定”和“爱”,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学会开动脑筋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这些品质,可是千金难换的。
早教专家还强调,就算孩子在挑战你的权威,拒绝跟你合作,也千万不要打孩子,打孩子只能说明父母在教育引导上的黔驴技穷。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而不是责备他甚至打他。
早教延伸,切勿急功近利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早教是为了提高孩子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应更注重孩子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早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的体验,慢慢地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理念,理应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此时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责骂他,早教专家用亲身经历教了家长一个很好的办法:她在孩子的饭里插了几根四季豆,几根芹菜,几小根胡萝卜,然后用惊奇的口吻叫道:“宝宝,快来看呀,饭里面长蔬菜了!”孩子马上被吸引了过来,忘记了玩的事情,乖乖地吃饭了。吃完饭,家长可以用自行车带他出城去,看一看胡萝卜是怎么长的,四季豆是怎么在豆架上结的,西红柿是怎样由青变红的。有条件的话,让孩子摸一摸蔬菜,玩一玩采摘游戏。这就是引用早教的理念,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早教专家的另一个经验是:在面临选择时,不要擅自帮孩子作决定,要让他自己选择。只要是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平时,看这个动画片而不是那个动画片,穿这件上衣而不是那一件,讲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都要给孩子自己选择,这是培养孩子的主见,让孩子在好情绪中成长,慢慢养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的根本。
只要孩子上了早教课,父母肩上的千钧重担就一朝放下了吗?你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一周的早教课,一般就是两小时,单靠这点时间来贯彻早教的核心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父母也跟随学习,将早教的核心理念延伸到孩子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为孩子创造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潜能开发效益,我们才算把早教投资给用足了。可以这么说,没有主动在生活中做延伸的早教只能发挥30%~50%的效益,父母主动当“助教”,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早教效益方能达到80%~90%。
在游戏中继续多感官体验
对0~3岁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建立在游戏与体验的过程中的。早教不是为了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因为孩子年龄还小,你不可能把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塞给他,这个时候培养他对世界的感知、适应能力最重要,而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游戏中去体验。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触更能让宝宝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且能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孩子上一些比较好的早教机构,父母会亲身体验到多感官教学的优越性,在他们的课上,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是齐齐上阵的。回家之后,我们为何不把“多感官教学”进行到底呢?比如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宝宝能够痛快地享受打击乐器带来的乐趣;回家之后,我们不妨买一套小打击乐器和孩子一起玩,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动作的协调性,使眼手脚高度配合;艺术课上,宝宝会无拘无束地画出他心里的世界,回家后我们给他提供涂鸦板,有意识地保留他的涂鸦作品,在家中的阳台或走廊上替他办一个画展;同样,在家也可以上“育乐课”,让宝宝玩身体滑板,钻软管,过独木桥,尽兴去玩。让宝宝在玩耍中、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和学习,帮助他们逐渐建立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效果直接而明显,家长只要在旁做好保护工作就可以。
耐心重复,凸现早教成果
早教专家一再提醒家长,在丰富宝宝体验的时候要注意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比如上完早教课回家后,要重复课上的内容,让宝宝重复了解,且每次的行为或标准要保持一致,另外早教的内容要针对宝宝的年龄为宜。因为0~3岁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处在刚刚发育的阶段,很多意识和思路,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被他们记住,并将这个游戏所贯穿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而仅仅上过一次课,对他们是很难形成什么印象的。像每次离开学校,老师都会和小朋友们一一挥手再见,经过多次这样的重复,宝宝一般在7个月大时,一说再见,他就知道挥手了。
早教机构也常用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来刺激孩子的听觉神经,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但这项工作光靠一周两小时的课,是根本不够的。家长带孩子回家后,还要耐心重复这一过程,在孩子3个月以前,每天可定时给他放一些优美的古典乐曲,每次15分钟即可。孩子半岁左右,播放音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除了过于铿锵有力的和节奏疯狂的乐曲不宜给孩子听外,从节奏轻快、富有生气的到舒缓流畅、优雅动人的各种风格的都可以让孩子听一听。悦耳的音乐对孩子的智能发展相当有好处。如莫扎特的音乐,曲式均衡且对称,严谨的风格有一种格式美,的确对宝宝的音乐智能发展有帮助。最好要选择节奏多元的乐曲,才能让孩子的脑波交换进入活跃的阶段。《双钢琴演奏D大调》、《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D大调》、《第39号交响曲降E大调小步舞曲》等曲子,更是有这些特质,适合宝宝经常聆听。
学习早教老师,无条件给孩子“肯定”和“爱”
孩子在早教机构很少听到批评或对他有负面评价的话,当他犯错时,老师会非常有技巧地进行正面的引导,让他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想到改进的方法。家长应学习这一点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多鼓励、认同孩子,给予正面的反馈,即使他的表达有误差,也不要轻易责备他。孩子2岁半就已经具备自尊心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要告诉他下一步该做什么。举个例子:当你叫宝宝拿发条小鸭时,他拿来了发条母鸡,此时,你不能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棒,拿了一只鸡妈妈过来,现在帮我去拿鸭妹妹过来好吗?”如果他又拿了一只玩具鸡时,你还得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只小鸡过来,真棒!现在把小鸭子拿过来好吗?”学习早教老师的耐心很重要,只有无条件给孩子“肯定”和“爱”,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学会开动脑筋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这些品质,可是千金难换的。
早教专家还强调,就算孩子在挑战你的权威,拒绝跟你合作,也千万不要打孩子,打孩子只能说明父母在教育引导上的黔驴技穷。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而不是责备他甚至打他。
早教延伸,切勿急功近利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早教是为了提高孩子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应更注重孩子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早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的体验,慢慢地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理念,理应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此时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责骂他,早教专家用亲身经历教了家长一个很好的办法:她在孩子的饭里插了几根四季豆,几根芹菜,几小根胡萝卜,然后用惊奇的口吻叫道:“宝宝,快来看呀,饭里面长蔬菜了!”孩子马上被吸引了过来,忘记了玩的事情,乖乖地吃饭了。吃完饭,家长可以用自行车带他出城去,看一看胡萝卜是怎么长的,四季豆是怎么在豆架上结的,西红柿是怎样由青变红的。有条件的话,让孩子摸一摸蔬菜,玩一玩采摘游戏。这就是引用早教的理念,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早教专家的另一个经验是:在面临选择时,不要擅自帮孩子作决定,要让他自己选择。只要是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平时,看这个动画片而不是那个动画片,穿这件上衣而不是那一件,讲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都要给孩子自己选择,这是培养孩子的主见,让孩子在好情绪中成长,慢慢养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