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良法不少,但其主要弊端是: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应试,轻素质。这就使课堂教学陷入重负、低效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成长。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和谐情境,使学生愉悦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影响学生、亲近学生,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同时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2、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同学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如我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小石头、量杯、水等物品,然后提出“水的体积是多少”、 “投入石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决。
在这些问题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创设出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将激励学生以一种积极探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心理参与探究。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情感得到激活,获得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
3.创设竞赛情境,使学生争先恐后学习。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4.创设交流情境,使学生合作学习。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交流与合作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个性。
二、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莫大的快乐,能满怀激情地去主动求知,乐而不倦地去勤奋钻研。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借助实物,激发兴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教具、图片、实物、电教媒体等来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如:我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我先提出“今天学校要来重要客人,我们怎样热情接待?”然后拿出备好的几种菜,让学生设计菜谱,看谁设计的又多又好。短短几句诱导式的提问,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的方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老师和同学们谁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都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新奇:“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等老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都希望老师能尽快把这个本领教给大家。
3、利用直观,激发兴趣。直观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像直观,还是语言直观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等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的展开图,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新知,突破难点。
4、实践操作,激发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设计学法。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不予指导学生回去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另一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预习。我认为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预习,顾名思义,就是提前学习,预习的目的就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也必将会增强听课的效果。与预习命脉相连的,是检查预习情况。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一下自学情况,形式各异。或提问,或检测卡抽查,或同桌互问等,尤其是对于能够解答同学提出难点的同学,给予奖励、表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了预习方法。
2、课中学习,授之学法。在新授课中,教师主要起导航作用,我们的任务是在学生们自学、汇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借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学生读书能弄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讲,只在必要的地方做一点点拨。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我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听课方法,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自学新课,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
3、课后复习,指点学法。复习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比较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课后复习笔者交给学生两点做法:一是课后温习,并提出要求。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等。
二是解题联系。传统的练习方法是教师留一定的练习题,让全体学生去做。这样做的弊端是很多的,一方面它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解题,完成解题任务,长期下去,学生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一般不留固定的家庭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出一份试卷,同时做出答案。同学之间互答试卷,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有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研究,再不会找老师。我采用激励措施对试卷出的有水平的给予奖励,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推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四、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的一切都变得明白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实际上,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消化的东西,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1,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教师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有效指导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促进者。
2,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致力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与培养。当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的时候,其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学习将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行动。
3,教师要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的想法,摒弃学生学不会、学不好的担心,避免出现包办代替学生学习的现象。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学习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成长。
4,要允许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表示学生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教师要允许每位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要教”。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渔”而不是“鱼”。这种学习指导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学习指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向教学的深度挖掘,学生才能继续向会学的大门迈进。
(陕西洋县黄家营镇中心小学)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良法不少,但其主要弊端是: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应试,轻素质。这就使课堂教学陷入重负、低效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成长。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和谐情境,使学生愉悦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影响学生、亲近学生,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同时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2、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同学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如我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小石头、量杯、水等物品,然后提出“水的体积是多少”、 “投入石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决。
在这些问题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创设出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将激励学生以一种积极探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心理参与探究。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情感得到激活,获得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
3.创设竞赛情境,使学生争先恐后学习。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4.创设交流情境,使学生合作学习。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交流与合作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个性。
二、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莫大的快乐,能满怀激情地去主动求知,乐而不倦地去勤奋钻研。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借助实物,激发兴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教具、图片、实物、电教媒体等来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如:我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我先提出“今天学校要来重要客人,我们怎样热情接待?”然后拿出备好的几种菜,让学生设计菜谱,看谁设计的又多又好。短短几句诱导式的提问,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的方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老师和同学们谁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都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新奇:“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等老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都希望老师能尽快把这个本领教给大家。
3、利用直观,激发兴趣。直观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像直观,还是语言直观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等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的展开图,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新知,突破难点。
4、实践操作,激发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设计学法。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不予指导学生回去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另一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预习。我认为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预习,顾名思义,就是提前学习,预习的目的就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也必将会增强听课的效果。与预习命脉相连的,是检查预习情况。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一下自学情况,形式各异。或提问,或检测卡抽查,或同桌互问等,尤其是对于能够解答同学提出难点的同学,给予奖励、表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了预习方法。
2、课中学习,授之学法。在新授课中,教师主要起导航作用,我们的任务是在学生们自学、汇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借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学生读书能弄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讲,只在必要的地方做一点点拨。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我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听课方法,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自学新课,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
3、课后复习,指点学法。复习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比较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课后复习笔者交给学生两点做法:一是课后温习,并提出要求。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等。
二是解题联系。传统的练习方法是教师留一定的练习题,让全体学生去做。这样做的弊端是很多的,一方面它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解题,完成解题任务,长期下去,学生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一般不留固定的家庭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出一份试卷,同时做出答案。同学之间互答试卷,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有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研究,再不会找老师。我采用激励措施对试卷出的有水平的给予奖励,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推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四、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的一切都变得明白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实际上,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消化的东西,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1,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教师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有效指导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促进者。
2,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致力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与培养。当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的时候,其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学习将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行动。
3,教师要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的想法,摒弃学生学不会、学不好的担心,避免出现包办代替学生学习的现象。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学习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成长。
4,要允许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表示学生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教师要允许每位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要教”。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渔”而不是“鱼”。这种学习指导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学习指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向教学的深度挖掘,学生才能继续向会学的大门迈进。
(陕西洋县黄家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