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释义拾补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时语文工具书,该书收词时源流并重,古今兼收,不失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大词典》释词时十分重视探求其源头,力求使词条下每一义项所引首条例证为始见书证。所以,《大词典》与其他同类辞书相比,其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是一项极其浩繁的工程,编纂过程中限于多方原因(如现在很多出土文献当时未见),所以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大词典》在书证溯源上就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词条的始见例证年代过晚,而且还存在着词义失收的现象。兹举其例证晚出并词义失收者数例敷衍成文,以期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例证晚出
  [见]用在动词前面,是一个有称代作用的副词,①主要用于隐括第一人称,偶尔也可以隐括第二、三人称。
  按,用于隐括第一人称的“见”字,《大词典》首引《晋书·愍怀太子通传》“父母至亲,实不相疑,事理如此,实为见诬”为例,此例稍为晚出。“见”字的指代用法盛行于魏晋六朝,三国时期李密《陈情表》已见用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此“见”字即隐括第一人称。其实“见”的这一用法《晏子春秋》已见,外篇第八《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公曰:‘晏子一愿。’对日:‘君而见畏,有妻而见归。’”此处两“见”字皆为动作偏向说话人一方的代词,隐括第一人称,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晏子春秋》可以看做战国后期成书的作品,其成书时代比《晋书》早了很多,《大词典》例证所出时代过晚,可据改。
  [下]导泻,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按,《大词典》此首引韩愈《李君墓志铭》“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为例证,不免稍嫌晚出了些。早在汉代医学典籍中“下”即有此义,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师日: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伤寒论·上编·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伤寒论·下编·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佗日:‘寻当下之,延当发汗。”’上举各例皆早于《大词典》所列例证,《大词典》可据补。
  [复]康复,特指身体恢复健康。
  按,《大词典》“复”字条义项四:“恢复;康复。《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宋曾巩《初夏有感》诗:‘自然感疾惫形体,后日虽复应伶俜。”’此引二例分别为“恢复”和“康复”义之例证,而所引宋代曾巩诗《初夏有感》为“康复”义的例证较晚。其实,“复”的“康复”义在《列子》中就有用例。《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太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列子》是伪书,是魏晋时期伪托的作品。但即使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作品,它也要比曾巩的《初夏有感》诗早几百年,《大词典》可据补。
  [握]量词,指一只手所能握持物体的容量,即“把”。
  按,《大词典》“握”字条义项六云:“指一手所能执持的量或一拳的长度。”此释义比较模糊。“一手所能执持的量”既可以是长度的量,也可以是容量。而又与“一拳的长度”并列在一起,所以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长度,但所引《奴婢废止议》“冷饭一握,残羹半勺”的“握”又当以释为容量为确。又义项七云:“指把。《元史·世祖纪十三》:‘洞蛮请岁进马五十匹,雨毡五十被,刀五十握。’”此释“握”为量词,表示可以用手握的物体的件数,是。然“握”用作量词指“一只手握住物体时所能握住的容积(或容量)”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贻我握椒”郑玄笺:“女乃贻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幽明录》:“以真珠一握为信。”旧题华佗《中藏经》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道·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桃柳心一小握。”此类“握”字虽然也是量词“把”义,但与“刀五十握”中的“握”绝不是同一个量词。“刀五十握”中的“握”表示可以用手握住的物体的件数,是表数量的量词,而“真珠一握”中的“握”则是一个表容量的量词,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大词典》对于表容量的量词“握”的释义还存在着问题,当正。
  [须]副词,一定,必定。
  按,《大词典》首引宋洪迈《夷坚支志·乙》“涂文伯”条“科举君须中,危科子必登”为例证,其例晚出。这个词在《梁山伯祝英台传》诗中也出现一例:“君若无灵教妾退,有灵须遣塚开张。”此句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墓前吊祭时说的话,意思是“你如果没有魂灵的话就让我离开,如果有魂灵的话就一定让坟墓张开”。显然,这里的“须”为副词,就是《大词典》所释“一定”、“必定”的意思。不过,由于《梁山伯祝英台传》的语言时代尚不明确,所以不能把此例作为最早用例。张相在《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引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诗“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及韦庄《令狐亭》“若非天上神仙宅,须是人间将相家”来解释这类“须”字,例证均早于《大词典》。
  [奴]用于女子自称。
  按,这种意义的“奴”字,清人钱大昕曾有一段比较详细的叙述。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妇人称奴”条中说道:“妇人自称奴,盖始于宋。尝见《猗觉寮杂记》云:‘男日奴,女日婢;故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则奴为妇人之美称。贵近之家,其女其妇,则又自称日奴。’是宋时妇女以奴为美称。宋季二王航海,杨太后垂帘,对群臣犹称奴。此其证矣。予按六朝人多自称侬……奴即侬之转声。”《大词典》义项六云:“后世为妇女自称”,并首引宋张先《菩萨蛮》词“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无”为例,实为晚出。其实,“奴”字用于女子自称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多见,如《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异方歌乐,不解奴愁;别城(域)之欢,不令人爱。”又:“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又《丑女缘起》:“争那就中容貌差,交奴耻见国朝臣。”李煜《菩萨蛮》词:“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陈金凤《乐游曲》词:“波淡淡,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欧阳炯《木兰花》词:“闲庭独立鸟关关,争忍抛奴深院里。”此数例“奴”字皆为女子自称,且均早于宋代,可补《大词典》之失。
  [万一]假设连词,引起对可能性极小的意外情况的假设、假定。
  按,《大词典》首引王安石《感事》诗“虽元剽盗起,万一且不久”为例证,实过晚。周建兵已经注意到《大词典》此义项引例较晚的问题,然周文所引唐·元稹《水上寄乐天》诗为例证,笔者以为还不能算是最早的用例,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中“万一无常去,免至狱门边”怎么说也比元稹的《水上寄乐天》诗早。不过,王梵志诗中的“万 一”也不是最早的用例。据我们观察,“万一”的假设连词用法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比较多见,如《魏书·刁雍传》:“时购略甚切,略乃谓双曰:‘我兄弟屠灭已尽,唯我一身漏刃相托。卿虽厚恩,久见容蔽,但事留变生,终恐难保,脱万一发觉,我死分也,无事相累卿。若送吾出境,便是再生之惠。如其不尔,辄欲自裁。’”又《叱列延庆传》:“渊谓延庆曰:‘灵助善于卜占,百姓信惑,所在回应,未易可图,若万一战有利钝,则大事去矣。未若还师西人,据关拒险,以待其变。’”但《魏书》中的用例还不是最早的,更早的用例如《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三国志·蜀书·霍峻传》裴《注》:“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以上各例中,例句均早于宋代王安石的《感遇》诗,故《大词典》可据补。
  [抛舍]抛弃,舍弃。
  按,“抛舍”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独异志》卷中:“《吕氏春秋》曰:有人臭者,父母、兄弟、妻子、道路皆恶之,此人无所容足,乃之海上。海上有人悦其臭,昼夜随之,不能抛舍。”孙元晏《晋·蒲葵扇》诗:“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宋元以后仍之,此仅刺举二例,如辛弃疾《鹧鸪天》:“新愁次第相抛舍,要伴春归天尽头。”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九出:“最苦生离难抛舍,未知再会何时也?”《大词典》以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为始见书证,实为晚出。
  [馥郁]指香气、芳香。
  按,《大词典》“馥郁”条义项二:“指浓烈的香气。”并引元陈樵《雨香亭》诗“氛氲人几席,馥郁侵衣裳”作为例证。《大词典》引例既为孤证,又且晚出,实不妥。其实,作“芳香”、“香气”解的“馥郁”在唐代诗文中并不罕见,如齐己《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病起见庭莲》诗:“病起见庭莲,风荷已飒然。开时闻馥郁,枕上正缠绵。”《全唐诗补逸》卷十五载吕从庆《献题金鳌山》诗:“闲花老树满馥郁,飞走异类争蹁跹。”钱翊《嘉会节宰相谢酒食表》:“名茶馥郁,嘉果骈罗。”张楚《与达奚侍郎书》:“举目相见,为欢益深,焕烂玉除之前,馥郁香炉之下。”此“馥郁”宋词中频见,如杨无咎《步蟾宫》:“桂花馥郁清无寐。”赵鼎绰《燕归梁》:“散馥郁、暗香飘。”赵师侠《柳梢青·和张伯寿紫笑词》:“菡萏轻盈,甘瓜馥郁,叶萼相重。”黄庭坚《瑶台第一层》:“万花妆烂锦,散异香,馥郁留人。”此数例皆早于元人陈樵《雨香亭》诗。
  [托梦]既可以指依托睡梦,也可以指出现在别人梦中对其有所嘱托。
  按,《大词典》释义仅指“鬼神如梦有所嘱托”,而无“依托睡梦”之义,实失。且《大词典》所引《水浒传》第二六回“你若是负屈含冤,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句为首例过于晚出。《水浒传》的成书时代当在元末明初,而“托梦”一词唐时已颇为常见,如《艺文类聚·鳞介部上·龟》:“北齐赵宗儒《咏龟诗》曰:‘有灵堪托梦,无心自解谋。”’又《人部一·髑髅》:“叩遗骸而叹息,哀白骨之无灵,慕严周之适楚,傥托梦以通情。”又《人部二·美妇人》:“昼骋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又《职官部二·太尉》:“眷龙颜以托梦,咏日角以兴言。”张说《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白发因愁改,丹心托梦回。”李白《寓言三首》其三:“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梁山伯祝英台传》:“葬在越州东大路,托梦英台到寝堂。”上引诸例,“托梦”或作“依托睡梦”解,或指进入梦中对人有所嘱托,皆早于《水浒传》的例子。实际上,从上面《艺文类聚》引北齐赵宗儒《咏龟诗》可以看出,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意义的“托梦”已经出现了。事实正是如此,尽管南北朝时期“托梦”的用例不多,但也绝无仅有,如《文选·王仲宣·杂诗》:“回身人空房,托梦通精诚。”《洛阳伽蓝记》卷四:“祖仁负恩反噬,贪货杀徽,徽即托梦增金、马,假手於兆,还以毙之。”王仲宣诗的“托梦”是“寄托睡梦”的意思,《洛阳伽蓝记》的“托梦”是“鬼神进入梦中有所托付”的意思,此二例远早于《水浒传》,《大词典》可据补。
  [正好]《大词典》“正好”有三个义项,其一云:“正宜;正应。”并引苏轼《与王定国书》“知今日会两婿,清虚阴森,正好剧饮;冰玉相对,得无少澹否”为首例。其三云:“恰好。谓时间、位置不前不后,体积不大不小,数量不多不少,程度不高不低等。”又引苏轼《雨中花慢》词“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为首例。
  按,《大词典》此二义“正好”例证皆晚出。作“正宜”“正应”解的“正好”,唐代就有不少用例,如唐·徐炫《五代新说》:“梁徐仆射勉,曾有乘夜求官,正色曰:‘今夕正好谈风月,不宜及公事也。’”李白《江夏行》:“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高骈《暮日招宾》:“花枝如火酒如饧,正好狂歌醉复醒。”王霞卿《题唐安寺阁壁》:“正好开怀对烟月,双眉不觉自如钩。”而作“恰好”解的“正好”出现得更早,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有用例,如《齐民要术》卷三《种胡荽第二十四》:“外舍无市之处,一亩用子一升,疏密正好。六、七月种,一亩用子一升。”隋唐以后仍之,如《隋书-五行志上》:“是岁,又有童谣曰:‘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十月洗荡饭瓮,十一月出却赵老。”’此二义《大词典》皆可据补。
  [毋论]连词,同“无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按,《大词典》此义例引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毋论所证古音确否,试问高帝讳‘邦’称‘国’,岂‘邦“国’古音同乎”为证,实为晚出。“毋论”用作连词,早在明代就已经产生了,如焦兹《玉堂丛语》卷二《筹策》:“夫用兵之道,计当发与不当发耳。不当发,则毋论精弱皆不发,以省费;当发,则必发精者,以取胜。”又卷四《调护》:“事毋论大小辄争,上久而不能堪,谕阶等责其欺肆,令详处。”朱长祚《玉镜新谭》卷一《进用》:“依辅老内相,专督御厨,每啬于己而丰于人,毋论大小贵贱,虚衷结好,凡作一事,众悉颂之。”《石点头》第二回:“大凡读书人最腐最执,毋论事之大小,若执定一念,任凭你苏秦张仪,也说他不动,金银宝贝,也买他不转。”此数例皆为《大词典》之补。
  [猛不防]突然而来,不及防备。
  按,《大词典》所引例证均出自现当代作品,实晚出。其实,词语“猛不防”至迟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我们在《红楼梦》中就发现了二例,如第七十四回:“如今要查这个主儿也极容易,等到晚上园门关了的时节,内外不通风,我们竞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第七十六回:“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另 《红楼梦补》第三十九回也有一例:“话说贾环见了贾琏想要躲避,猛不防贾琏将他叫住,贾环只得回转身来站着。”此三例可补《大词典》之失。
  二、词条失收与孤例
  [摘]折,折断。
  按,《大词典》“摘”字条第一义项释义为“用手指采下或取下”,并引谢灵运诗“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为首例。“摘”字这一意义中古汉语常见,《大词典》所举南朝谢灵运诗为例证稍嫌晚出。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中的“摘”即为此义,此例早于谢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还有“折、折断”的意思,此义与“用手指采下或取下”有别。如《颜氏家训·风操》:“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颜氏家训·书证》:“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以上二例,“摘”分别与“掐”和“断”同义连文,皆为“折断”义。如果说第二例还是可以理解为“用手指采下或取下”的话,那第一例怎么说也是对已经采到的蔬菜进行加工时以用手“折断”的方式代替用刀“切割”的意义了。“摘”的“折断”义《大词典》失收,当据补。
  [父娘]即父母,犹“爷娘(婊)”。
  按,“父娘”一词,唐代文献尤其是敦煌变文中多见,如《敦煌变文集·温室经讲唱押座文》:“男女病来声喘喘,父娘啼得泪汪汪。”又《欢喜国王缘》:“从此夫人别大王,归家来见亲父娘。”又《丑女缘起》:“小娘子如今娉了,免得父娘烦恼,推得精怪出门,任他到舍相抄(吵)。”又《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世人不孝堪伤叹,于父娘边起轻慢。”又:“若是必生不孝,抛弃父娘,在外经年,无心皈舍,此即非是孝子也。”其他又如张篱《朝野佥载》卷五:“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日:‘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王梵志诗《贫儿二田地》:“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全唐诗补逸》卷八载张祜《戏赠村妇》:“想得到家相见后,父娘由唤小时名。”《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九载傅翕《十劝》:“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可见,“父娘”一词是一个口语色彩较浓的唐五代习语,《大词典》失收,当补。
  [勿论]连词,同“无论”。
  按,《大词典》“勿论”下只有一个义项:“不追究;不谈。”其实,“勿论”也可以用作连词,清代文献中不乏用例,如《歧路灯》第一回:“到了次日,绍衣引着孝移,先拜谒了累代神主,次到本族,勿论远近贫富,俱看了,各有河南土仪馈送。”又第四十四回:“凡钟板寺院,勿论和尚道士,游方化斋,都许到寺里挂单随堂吃饭。”《清史稿·圣祖本纪》:“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九云记》第二十九回:“先按上几碟果子蔬膳,轮流烫了酒,斟上来,勿论宾主少长,随意用过。”《小五义》第四十九回:“爱了事,勿论谁家有点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没。”这种“勿论”,“五四”时期直至现代汉语中都有用例,如《东方杂志·第一期·教育》:“世间小孩子,勿论贫和富,都是我国家一个国民,若有一个小时先生教得不好,就坑害了一个国民。”《新青年》第五卷六号《对于今日学校之批评》:“勿论考试的法子如何严密,这种弊端是去不了的。”《民报》第十三号《译丛·人权宣言论》:“要之勿论何国其受法国宣言之影响。而列举类似之诸种权利则事固有不容诬。”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可是,就在我们临近1953年暑期毕业考试前,学校接到上级指示:为保证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的整齐,勿论是军队或地方来的调干生、文化补习班学生,一律要参加暑期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无一例外。”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三)》:“田虽有公田、私田之分,但耕种时则由一井农民在土地上‘通力而作’,收获时则勿论公私都‘计亩而分’。”“勿论”的连词用法《大词典》失收,当据补。
  [寝堂]陵墓的正殿,也指墓穴或墓地。
  按,《大词典》“寝堂”条义项一:“帝王陵墓的正殿。”例引《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唐无名氏《广古今五行记·刘曜》“大雨霖,震曜父墓门屋,大风飘散,发父寝堂于外垣五十余步”。此例又见《晋书·载纪三·刘曜》,遗憾的是《大词典》此为孤例。其实,《大词典》释义或不确,“寝堂”未必仅指帝王陵墓的正殿,也可以是一般死者的墓穴或墓地,如唐张篱《朝野佥载》卷一:“遂至州,去县水路数百里上,寝堂两间有三殡坑,皆埋旧县令,潜命坊夫填之。”《梁山伯祝英台传》:“葬在越州东大路,托梦英台到寝堂。”如此,则可为《大词典》增补例证。
  [义妻]旧称节义之妇。
  按,此为《大词典》释义。《大词典》例引王勃《采莲赋》“南鄢义妻,东吴信妇,结褵整佩,承筐奉帚”,此为孤例。今见高丽僧人释子山注《夹注名贤十抄诗》所录罗邺《蛱蝶》诗有“俗说义妻衣化状”句,可为《大词典》增补一例。
  [是的]助词,用同“似的”。
  按,这一意义的“是的”在明清小说中多见,如《金瓶梅》第三十七回:“才吊起头儿,戴着云髻儿,好不笔管儿般直缕的身子儿,缠得两只脚儿一些些,搽的浓浓的脸儿,又一点小小嘴儿,鬼精灵儿是的。”又第七十八回:“金莲道:‘我见那水眼淫妇,矮着个靶子,像个半头砖儿也是的,把那水济济眼挤着,……”’《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你说房里那些妇女们,都说咱太太欢喜了,乜模样越发俊的娇嫩了,年纪三十四五,只像二十四五呀是的。”《品花宝鉴》第三十九回:“一床被褥都是新绵的,况且是二月初十,天气已暖,元茂动得一身汗似蒸笼是的,头上的汗流下不住。”《红楼梦》第十回:“况且如今又没个好大夫,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像针扎是的。”又第十一回:“凤姐儿说道:‘你们奶奶就是这么急脚鬼是的。”’《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六回:“我不知他身上疼与不疼,我只知道使的我只胳膊生疼,折了般是的,抬也抬不起来。”《大词典》未收助词“是的”,实不妥。
  

其他文献
9月16日傍晚,台风“万宜”袭击日本,京都、大阪等地河水泛滥,浊流湍急。而就在当天,中国留学生严俊在危急时刻,勇敢跳入河水中救出日本落水儿童,这一新闻立即在日本传播,并成为当天暴雨中“感动日本的一幕”,日本媒体和民众一片赞叹,称他为“勇敢的中国人”。9月18日,大阪警察署和严俊所打工的日本罗森超市分别向他颁发了感谢状,以表彰他英勇救人的勇气。现在中日之间由于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等因素,关系一直僵化
期刊
千年古邑三溪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江田镇,背倚屏山面向东海,潼溪、北溪和南溪穿村而过,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朱熹曾游览和传学于此,题“溪山第一”四字。  三溪村的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是省级首批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自唐至清,仅潘氏一族就出进士上百人,有“一门十进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誉。横跨溪上的五座唐宋古石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意韵,端午龙舟夜渡是当地独有的习俗。“爱想闲,嫁到三溪石门前。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
期刊
法国公司CiteCreation在德国柏林某地制作了这么一个超级涂鸦墙,面积约有2.2万平方米,把整个楼盘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整个涂鸦请了80名涂鸦师进行设计和制作,整个项目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今年8月完工。他们也希望这个作品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涂鸦。
期刊
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境内,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村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三龙怀抱;村外5个山头,又像是五虎雄据,风景宜人。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同时又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
期刊
下梅村保存着明清时代典型的建筑群,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梅溪下游东岸,自古以来就是茶村。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采茶、做茶,满村茶香。清康熙、乾隆年间
期刊
桂峰古民居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占地面积13公倾,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39幢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地处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
期刊
闽东是福建与全国的重点茶区,产茶历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在名茶之乡福安,至今仍传承着茶香传奇。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张天福与“坦洋工夫”  2009年2月21日,“坦洋工
期刊
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  闽东廉溪,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这里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省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说起因何改村名,还有一段久远的往事。据
期刊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的漈下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一条清澈的溪流把村庄一分为二,村里遍布黄墙黑瓦、廊桥、水车、祠堂、庙宇、石头垒成的水圳和卵石铺就的小巷、沟渠,有着江南水乡的恬淡。  漈下村得名于由附近文笔峰上奔流而下的龙漈瀑布,涧水流经古村,村民沿溪而居。站在高处远眺,整个古村落四面环山,双溪夹流,美不胜收。绕村而过的漈川溪清澈透底,村民往溪里放养了许多鲤鱼,并沿溪建了一条栈道
期刊
发源于闽浙边界深山腹地的西浦溪与犀溪从西面与北面奔袭而来,在这里交融汇聚。巨大的水流碰撞声震动天庭,于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地中闪出一道峡谷,亮出一块盆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为避战乱从浙江会稽(今绍兴)一路南迁至寿宁犀溪的缪录,其后裔见此青山秀水之地,便逐渐移居于此,因村庄坐落溪水之西,故取名“西浦”。  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距浙江泰顺县城仅十几公里,闽浙边界崇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