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销是满足正常需求,引导理性需求,而非操弄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营销与反营销是企业与社会的一场战争,营销赢了,这个社会就会走向疯狂——这个观点已经在我脑子中徘徊了许多年。
一个营销人产生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不是颓废了,那一定是受到什么刺激了。这大概和一个大活人厌世,区别不大。
去年在日本人“购岛”之前,曾经随团到日本转了一圈。整团的人进了商场,好像商品不要钱。我实在看不出那些大包小包(保健品和所谓环保产品)的真正实用价值,但商场的确被席卷一空。看我两手空空,“团员”们很是疑惑,我不得不说,“比不得你们,我只是个穷教授。况且,这些东西好像国内也并不紧缺”。
后来的五日泰国“普吉”游之后,空手而归的我,再次被满载而归的旅友,比得十分“寒碜”。
市场经济离不开营销,营销也无处不在。但我有一个未经论证的猜测:“被营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远比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多。
谁家没有一些从来没有用过或者基本不用的东西呢?
“今年过节不收礼”,于是人们都提着这种东西串门,至于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已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外烟曾经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今天,就冲它们那个价格,国人都不再屑于去消费。一路冲高的中国烟价,让我这个只抽国产烟的老烟民,真担心有一天会抽不起烟。
房子总是要买的,即使价格在不断攀升,但也得看看个人能力吧?先住小的再换大的也是人之常情吧?但是,现在结婚就得买,不买就不结婚;而且一买就一次到位,否则,丢不起那个人。
家轿已经变成城市人的“必需品”。事实上,如果不是跟风,许多人,甚至许多家庭并不需要买车,也并不需要买那么好的车。
生活在这个社会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如果消费理性一些,生活会更宽裕,可支配的收入会更多一些。
营销,在中国,已经从满足正常需求,演变为挑逗过度消费。它让公众消费变成“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当营销从满足需求“发展”到“引导”或者“操弄”需求时,它就从天使演变成魔鬼。
营销与反营销,是企业与社会之间永无休止的一场战争。
社会赢了,这个社会就理性了;营销赢了,这个社会就疯了。
一个营销人产生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不是颓废了,那一定是受到什么刺激了。这大概和一个大活人厌世,区别不大。
去年在日本人“购岛”之前,曾经随团到日本转了一圈。整团的人进了商场,好像商品不要钱。我实在看不出那些大包小包(保健品和所谓环保产品)的真正实用价值,但商场的确被席卷一空。看我两手空空,“团员”们很是疑惑,我不得不说,“比不得你们,我只是个穷教授。况且,这些东西好像国内也并不紧缺”。
后来的五日泰国“普吉”游之后,空手而归的我,再次被满载而归的旅友,比得十分“寒碜”。
市场经济离不开营销,营销也无处不在。但我有一个未经论证的猜测:“被营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远比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多。
谁家没有一些从来没有用过或者基本不用的东西呢?
“今年过节不收礼”,于是人们都提着这种东西串门,至于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已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外烟曾经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今天,就冲它们那个价格,国人都不再屑于去消费。一路冲高的中国烟价,让我这个只抽国产烟的老烟民,真担心有一天会抽不起烟。
房子总是要买的,即使价格在不断攀升,但也得看看个人能力吧?先住小的再换大的也是人之常情吧?但是,现在结婚就得买,不买就不结婚;而且一买就一次到位,否则,丢不起那个人。
家轿已经变成城市人的“必需品”。事实上,如果不是跟风,许多人,甚至许多家庭并不需要买车,也并不需要买那么好的车。
生活在这个社会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如果消费理性一些,生活会更宽裕,可支配的收入会更多一些。
营销,在中国,已经从满足正常需求,演变为挑逗过度消费。它让公众消费变成“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当营销从满足需求“发展”到“引导”或者“操弄”需求时,它就从天使演变成魔鬼。
营销与反营销,是企业与社会之间永无休止的一场战争。
社会赢了,这个社会就理性了;营销赢了,这个社会就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