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动人的情感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赏析。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模式化,无外乎翻译、分析、总结等。在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感受不到宋词原有的美感,审美鉴赏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该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宋词之美呢?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拙见。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它比较随性洒脱,便于词人抒发情感,形成别致之美。
朗读是进行古诗词言语鉴赏的必经之道。教师应重视朗读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巩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节奏、语气及词人真情实感的把握。如“寒蝉凄切”中的“切”字为韵脚,应重读,而且需要拉长尾音,以便读出词人内心那份凄凉、忧愁的情感。进入到词句赏析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作用。如“寒蝉”特指秋后的蝉,给人以萧瑟之感,渲染了离别时的气氛。“骤雨”则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环境基础。“催发”更是突出了离别时的紧迫与词人的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无声胜有声,所有离别时的伤感都写在彼此的泪眼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寄情于景,因为离别,周围的景物也变得灰暗起来。最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把词人知音难寻、不忍离别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
所以,朗读与内容分析是鉴赏宋词语言的基本途径。朗读主要是带领学生熟悉词作,明确词人的情感基调。而分析内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必经之路。但这里的分析并非逐词逐句翻译,而是点明重点字词即可,通过教师指引,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唯其如此才不会破坏宋词原本的语言之美。
二、展于“意境”
宋词和诗歌、散文一样,都具有独特的意境之美。词人都善于借助景物、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的传统。不同的意象体现着不同的情感,甚至在不同的词作里,相同的意象也体现着不同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品读意境,感受宋词的美妙呢?
在《雨霖铃》中,词的上阙用“寒蝉”“骤雨”“烟波”“暮霭”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画面。到了下阙,词人分别用“酒”“柳”“月“风”等意象,更加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离别之绪。这里的“柳”是“留”的意思,表明词人不想离别。“月”是“残月”,与“满月”的团圆正好相反,是空缺、遗憾之意。“风”是“晓风”,意为清晨的风,格外寒冷,可以想象到词人酒醒后的郁闷、凄凉心境。而借酒消愁只能“举杯消愁愁更愁”。這四种意象环环紧扣,逐渐深入,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渲染了离别时的伤感气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意境。词人在描述自己心理活动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意象的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这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意象是意境的铺垫,理解意境的直接方法就是找出意象并进行分析。明确了意象的意思,那么距离读懂意境就不远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反复为学生讲解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去感受词作的意境,理解词人通过营造这种意境想要表达的感情。
三、终于“情感”
鉴赏了语言,领悟了意境,接下来品读的即是重中之重的情感。每首词都是词人情感的迸发。若一首诗词没有真情实感的注入,那读起来只会是索然无味,无法拨动读者心中的那根弦。在宋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词作细节进行充分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语言、意境的铺垫,真正走进词作,去感受词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一份情感来创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首经典词作的。
表面上看《雨霖铃》的情感非常简单明了,无外乎通过层层意象、意境的塑造来表达词人与恋人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深深的牵挂之情。但当我们多元化地解读这份情感时,会发现作品不单单抒发了离别之感,还有对命运前途的迷茫和仕途失意的不甘。如词人为什么要离别?是因为此处不能够继续停留可以引申到词人颠沛流离的波折经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代表词人居无定所,甚至没有容身之处,生活无法安定下来,只有到处奔波。
所以,在教学生鉴赏宋词情感时,教师一定要详细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而不能只通过语言、意境等来浅显地推测词人的情感。只有在综合了解各方面因素后,学生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才更全面。由此,学生的审美素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诗词的重点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指引学生通过语言、意境、情感这三方面系统地分析词作,举一反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他们在优美的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洋溢的奇光异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10000)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它比较随性洒脱,便于词人抒发情感,形成别致之美。
朗读是进行古诗词言语鉴赏的必经之道。教师应重视朗读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巩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节奏、语气及词人真情实感的把握。如“寒蝉凄切”中的“切”字为韵脚,应重读,而且需要拉长尾音,以便读出词人内心那份凄凉、忧愁的情感。进入到词句赏析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作用。如“寒蝉”特指秋后的蝉,给人以萧瑟之感,渲染了离别时的气氛。“骤雨”则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环境基础。“催发”更是突出了离别时的紧迫与词人的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无声胜有声,所有离别时的伤感都写在彼此的泪眼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寄情于景,因为离别,周围的景物也变得灰暗起来。最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把词人知音难寻、不忍离别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
所以,朗读与内容分析是鉴赏宋词语言的基本途径。朗读主要是带领学生熟悉词作,明确词人的情感基调。而分析内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必经之路。但这里的分析并非逐词逐句翻译,而是点明重点字词即可,通过教师指引,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唯其如此才不会破坏宋词原本的语言之美。
二、展于“意境”
宋词和诗歌、散文一样,都具有独特的意境之美。词人都善于借助景物、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文学艺术的传统。不同的意象体现着不同的情感,甚至在不同的词作里,相同的意象也体现着不同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品读意境,感受宋词的美妙呢?
在《雨霖铃》中,词的上阙用“寒蝉”“骤雨”“烟波”“暮霭”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画面。到了下阙,词人分别用“酒”“柳”“月“风”等意象,更加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离别之绪。这里的“柳”是“留”的意思,表明词人不想离别。“月”是“残月”,与“满月”的团圆正好相反,是空缺、遗憾之意。“风”是“晓风”,意为清晨的风,格外寒冷,可以想象到词人酒醒后的郁闷、凄凉心境。而借酒消愁只能“举杯消愁愁更愁”。這四种意象环环紧扣,逐渐深入,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渲染了离别时的伤感气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意境。词人在描述自己心理活动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意象的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这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意象是意境的铺垫,理解意境的直接方法就是找出意象并进行分析。明确了意象的意思,那么距离读懂意境就不远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反复为学生讲解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去感受词作的意境,理解词人通过营造这种意境想要表达的感情。
三、终于“情感”
鉴赏了语言,领悟了意境,接下来品读的即是重中之重的情感。每首词都是词人情感的迸发。若一首诗词没有真情实感的注入,那读起来只会是索然无味,无法拨动读者心中的那根弦。在宋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词作细节进行充分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语言、意境的铺垫,真正走进词作,去感受词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一份情感来创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首经典词作的。
表面上看《雨霖铃》的情感非常简单明了,无外乎通过层层意象、意境的塑造来表达词人与恋人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深深的牵挂之情。但当我们多元化地解读这份情感时,会发现作品不单单抒发了离别之感,还有对命运前途的迷茫和仕途失意的不甘。如词人为什么要离别?是因为此处不能够继续停留可以引申到词人颠沛流离的波折经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代表词人居无定所,甚至没有容身之处,生活无法安定下来,只有到处奔波。
所以,在教学生鉴赏宋词情感时,教师一定要详细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而不能只通过语言、意境等来浅显地推测词人的情感。只有在综合了解各方面因素后,学生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才更全面。由此,学生的审美素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诗词的重点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指引学生通过语言、意境、情感这三方面系统地分析词作,举一反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他们在优美的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洋溢的奇光异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