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一位美学家说:看小说第三眼看到美。看舞蹈第一眼就看到美。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也应让学生读课文像看小说一样,第三眼看到美。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上,也许是受舞台艺术的启发,教师俨然成了演员、主持人、音响师……激情演绎着一幕幕舞台剧。学生第一眼就看到了美,他们没有通过自主阅读去发现美——文字背后的美。教师应当和学生一同走进文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细细咀嚼文字,慢慢品味语文的味。最终达到教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的感情共鸣。把教师第一眼看到的美让学生第三眼才能看到。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两个“度”,实抓一个字——“读”(突出自主阅读),这样的课堂才因学生的发展而精彩。
一、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度
如果说文本是“阅读”材料,教学媒体则是“视听”材料。而随着多媒体介入教学,许多教师重视了视听材料,严重忽视了阅读材料,也忽视了自身这块可视读材料(教师自身的言传和身教)。学生好似学得饶有兴趣,但没有读得津津有味,留给他的不是文字,而是多媒体画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全国各地上观摩课,他的道具常常仅是一支粉笔。但他的课堂同样精彩纷呈。学生“学语习文”兴趣盎然。他尽量从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积极引导。耐心启发,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思考。练习朗读、习字、写话,他重视了阅读材料。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课。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在执教《趵突泉》一课时,他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泉水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做动作领略泉水的千姿百态,最后才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欣赏画面。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如果开始上课时,他就把录像资料播放出来,不就扼杀了学生思维力、想象力了吗?不就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了吗?一位教师在执教《生命桥》时,导人情境是这样设计的,随着悲壮的音乐响起,教师动情地说: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音乐声中开始,上节课我们被巾国英雄的精神深深折服,这节课,一群羚羊同样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教师说完后,学生确实进入了情境。为朗读课文定下了基调,但是这种感受是教师定位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体验所得,因此进入读课文的环节,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段音乐而把课文读好。之后,学生也没有因为年轻羚羊以老羚羊为桥墩跨越山涧的配乐动画演示而肃然起敬,他们的神情告诉教师,这是不成功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
因此,教师运用多方位的手段诠释自身已吸收消化了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要留给学生自己理解,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在学生需要开阔眼界增大信息量时用,在突破重点难点时用,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用。
二、注意激情演绎的度
反思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热情洋溢,动情之处可能热泪盈眶,而学生“无动于衷”。学生只是读着表面的语言文字,不是读着富有精神的语言文字,这种精神还没有被唤起,换言之。学生和教9币的理解不在同一层面上。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不但迷倒了一大片学生。也使许多语文教师为之倾倒。他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澎湃的激情、广博的人文素养令与课教师赞叹不已,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折服于王老师高尚的课品和人品。他在执教《万里长城》时,先以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克林顿游长城的事例为内容,串联成激情洋溢的排比句导课,接着在两节课中一次次出现教师激情澎湃的朗诵以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结课也在师生满含激情的朗诵中结束,使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起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也使听课的教师深深震撼。
“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艺术家。”新时期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职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于是我们的教师努力使自己在课堂上像个诗人,像个表演艺术家,或者像个主持人,凭借着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凭借一腔激情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周围的教师。王老师在课堂上能运筹帷幄,关键也就在这里,他不是普通的老师,他就是主持人。主持人的气质,主持人的语言,主持人的敏锐,随时能捕捉到于自己有用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扣在课堂当中。
完美是我们的美好追求。我们希望因为教师精彩,所以学生更精彩。我们也希望教师因为学生而精彩。但好像很多时候,课堂一帆风顺,学生毫无旁逸斜出。当我们尚在惊疑为何几十人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掌声早就让我们记住了·教师,因为教师比学生更出彩,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激情演绎的度。
生活是多彩的,孩子是多样的,课堂更是动态变化的。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尊重儿童首先得尊重真实,真实的课堂既有收获又有遗憾,自然完美也许会给人一时的惊羡,但过后却是漫长的遗憾。
三、增大自主阅读的力度
古人将读书比作“煮书”,现代的学生缺少的是耐心煮书的工夫,当然这关键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学习的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另外,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反复地揣摩,不断地积累运用,他们才可能真正体会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语文课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状态,要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发现美。
语文,请留一份精彩给学生,请留一点自由空间给学生,这样的课堂虽朴实。但这样的课堂真实,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促使我们的孩子主动去想去学去发展。语文不奢求完美,但请让学生第三眼看到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校长。
一、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度
如果说文本是“阅读”材料,教学媒体则是“视听”材料。而随着多媒体介入教学,许多教师重视了视听材料,严重忽视了阅读材料,也忽视了自身这块可视读材料(教师自身的言传和身教)。学生好似学得饶有兴趣,但没有读得津津有味,留给他的不是文字,而是多媒体画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全国各地上观摩课,他的道具常常仅是一支粉笔。但他的课堂同样精彩纷呈。学生“学语习文”兴趣盎然。他尽量从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积极引导。耐心启发,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思考。练习朗读、习字、写话,他重视了阅读材料。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课。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在执教《趵突泉》一课时,他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泉水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做动作领略泉水的千姿百态,最后才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欣赏画面。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如果开始上课时,他就把录像资料播放出来,不就扼杀了学生思维力、想象力了吗?不就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了吗?一位教师在执教《生命桥》时,导人情境是这样设计的,随着悲壮的音乐响起,教师动情地说:这节课就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音乐声中开始,上节课我们被巾国英雄的精神深深折服,这节课,一群羚羊同样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教师说完后,学生确实进入了情境。为朗读课文定下了基调,但是这种感受是教师定位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体验所得,因此进入读课文的环节,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段音乐而把课文读好。之后,学生也没有因为年轻羚羊以老羚羊为桥墩跨越山涧的配乐动画演示而肃然起敬,他们的神情告诉教师,这是不成功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
因此,教师运用多方位的手段诠释自身已吸收消化了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要留给学生自己理解,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在学生需要开阔眼界增大信息量时用,在突破重点难点时用,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用。
二、注意激情演绎的度
反思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热情洋溢,动情之处可能热泪盈眶,而学生“无动于衷”。学生只是读着表面的语言文字,不是读着富有精神的语言文字,这种精神还没有被唤起,换言之。学生和教9币的理解不在同一层面上。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不但迷倒了一大片学生。也使许多语文教师为之倾倒。他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澎湃的激情、广博的人文素养令与课教师赞叹不已,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折服于王老师高尚的课品和人品。他在执教《万里长城》时,先以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克林顿游长城的事例为内容,串联成激情洋溢的排比句导课,接着在两节课中一次次出现教师激情澎湃的朗诵以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结课也在师生满含激情的朗诵中结束,使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起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也使听课的教师深深震撼。
“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艺术家。”新时期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职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于是我们的教师努力使自己在课堂上像个诗人,像个表演艺术家,或者像个主持人,凭借着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凭借一腔激情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周围的教师。王老师在课堂上能运筹帷幄,关键也就在这里,他不是普通的老师,他就是主持人。主持人的气质,主持人的语言,主持人的敏锐,随时能捕捉到于自己有用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扣在课堂当中。
完美是我们的美好追求。我们希望因为教师精彩,所以学生更精彩。我们也希望教师因为学生而精彩。但好像很多时候,课堂一帆风顺,学生毫无旁逸斜出。当我们尚在惊疑为何几十人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掌声早就让我们记住了·教师,因为教师比学生更出彩,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激情演绎的度。
生活是多彩的,孩子是多样的,课堂更是动态变化的。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尊重儿童首先得尊重真实,真实的课堂既有收获又有遗憾,自然完美也许会给人一时的惊羡,但过后却是漫长的遗憾。
三、增大自主阅读的力度
古人将读书比作“煮书”,现代的学生缺少的是耐心煮书的工夫,当然这关键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学习的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另外,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反复地揣摩,不断地积累运用,他们才可能真正体会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语文课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状态,要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发现美。
语文,请留一份精彩给学生,请留一点自由空间给学生,这样的课堂虽朴实。但这样的课堂真实,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促使我们的孩子主动去想去学去发展。语文不奢求完美,但请让学生第三眼看到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