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从“考语文”到“考政治”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里有一份研究者开列的宋朝的主要考试科目表,这有点类似今天高考中的文理分科,但比文理两科可要多得多:
  进士科:《易官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文学类书籍,初期更重考文学诗赋
  九经科:《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五经科:《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
  三礼科:《周礼》、《礼记》、《仪礼》
  三传科:《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学究科:《周易》、《尚书》、《毛诗》中之一经或两经取士的贡举科目
  通礼科:以考《开宝通礼》取士贡举科目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
  此外,还有词科、绘画科、武科等数十科目,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谓的“科举”就是从上面这个“科”来的。在隋唐的科举滥觞时期,应试的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科目内容学习,然后分别参加各级考试,各科的考生再分别排出名次,成绩好的就被分派到适合的岗位去做官。比如其中有一类“医科”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就进入太医署。当然,各科目取士的人数相差极远,待遇也分三六九等,其中只有进士科的佼佼者——进士们最受恩宠,而且是只有进士科的第一名称状元,而其他诸科魁首在历史记载中只有“分科第一”这个名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名副其实的以“科”举士的时代,应考进士科的读书人因为要求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所读的书也最为庞杂,如果全列,我相信所有人看完都会眼晕。但宋熙宁四年(1071年)发生的王安石“变革贡举改革”,让科举换了新天。
  这位王宰相的做法是断然罢废了除进士科考试外的其他一切诸科考试,完全合并为由进士科一科取士。这就相当于说要今天参加高考的人不分文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从此以后的进士考生,不但要应考文学,还要通达经义,对像原来“三史科”才考的《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也都要求掌握,这彻底改变了读书人按科目读书学习的惯例。至于那些非常偏门的学科,例如医科,人才就交由统一的官方学校去教习,或者子承父业,又或者师徒相传,反正影响的人群极为有限。
  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呢?因为他认为诸科的考生只知死记要应考的几本书,用帖经(类似填空考试)、墨义(类似现在考试中的大答题)这样的考试方法,根本不能选拔致用人才,何不令进士科的考生再兼修些其他书籍,成为真正的通才,封起官来才堪大用啊。
  这样一来,所有参考人员无一例外要通读完以上所有书目——被精选出来的儒家经典(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他们的必读书还远不止这些),才能算是做好了准备考试的精神洗礼,否则很可能就不中。
  这些可以说是宋朝科举的统一教材,无论你在哪儿学、跟谁学,是私塾先生还是大儒办的书院,或者国家办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的书都是这些,因为考试内容直接来自于这些书中。
  这里还有个背景要交代,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内容和宋代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主要考“诗赋”,并未规定要考核儒家经典的《论语》、《孟子》之类。后来出现经义考试,在帖经题型的考核中,就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传》)为主。《论语》、《孟子》这两本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儒家著作,那时候还没有进入科举考试的视野。
  这和唐代统治者奉行的统治政策有关,虽然李唐王朝也是以儒家思想治国为主,但是也兼重佛、道。反映在科举上,就是考诗词歌赋,简单地说就是重语文、轻政治。
  宋代就慢慢变得不一样了。还是从王安石的“熙宁科举改革”来说,不但诸科合一,而且仅剩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也从考诗赋改为考策论,也就是说从“考语文”变成了“考政治”。这可是很大的转型,而且其直接效果也大不一样,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和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来治国。
  有宋一朝对于统一读书人的思想所做出的努力,终于在元、明、清三朝开花结果。虽然“皇上”走马灯一样地换,这些统治天下的人,三朝里有两朝来自异族,为他们选官而准备的“四书”这套教材和《四书章句集注》这本课外辅导书,居然从未改变。这在全世界都被当成一个奇迹来研究。在这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四书”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助于构成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稳定的价值基础。
  就在这些年,关于“四书”这本千古奇书的很多讨论,归根结底,都必须承认它是东方文明的缔造者。著名学者、中外哲学与佛学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在讲述自己的学养时,首先讲四个字“幼承庭训”,意思是幼年时代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什么才叫很好的教育呢?一大批在清华、北大任职的知名教授,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四书”就是他们少年时代必读的书。
  当我们暂时忘记皇家帝王在选拔人才上的“叵测居心”,客观地思考“四书五经”和长达千年的科举之制,倒是会发现两大好处:一是在世界范围内考量,中国古代有着出奇高的识字率;二是“国学”统一教材里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也得以代代相传。需要说明的是,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国古代的文明是薪火相递、没有间断的。
其他文献
中国人大多背诵过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那句脍灸人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诗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壹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了岳州,巴陵郡是岳州的旧称。滕子京来到岳州之后,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仅一年时间,岳州就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理政之余,滕子京又重修了岳阳楼,将古今的诗
期刊
王者悦号紫风散人,吉林省养生保健协会会长,扶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中医古籍出版社特邀编审,世界养生联合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医药古籍整理文献研究与养生保健工作,参编主编各类图书40余部,主要有《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华养生大辞典》、《历代各体诗歌精品千首》等。    观 登  山高似竖剑,  人轻如飞猿。  霍出青石底,  忽立白云巅。    晋祠观鱼  玉池水草鲜,  神波清我眼。  鱼轻自如
期刊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这是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诗句,极力盛赞以“诗仙”“谪仙”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李白。言其诗浪漫飘逸,犹如天籁之音;言其人豪迈洒脱,好似天外来客。而孕育这位旷世诗人的故乡则是四川江油。  江油,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一千九百年的历史,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火药之乡”、“武术之乡”、“附子之乡”、“辛夷之乡”闻名遐迩。  江油,古谓“九省通衢,龙门锁钥”,今誉“九寨门
期刊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壹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第二类人如孟子者。孔墨孟荀等人,
期刊
清代雍正年间,江南地区丝绸纺织业盛极一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頫礼贤下士,多才勤学,与一个名叫菲得浦·温士顿的英国丝绸商人结下了深厚情谊。菲得浦学识渊博,开朗健谈,不但给曹頫传授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讲述英国王室的情况,还绘声绘色地讲到远在重洋之外,他的祖国有个叫莎士比亚的伟大天才,一生写下无数传奇之作:《罗蜜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那些闻所未闻的莎氏戏剧,千回百转的莎氏故事,让曹
期刊
7月11日,一个哀恸的早晨。  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半个多世纪前,臧克家曾以诗歌道破生命的真谛。今天,两位大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器识,再次印证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壹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征程中,或相遇
期刊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一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
期刊
富州和穷州的州官职位出现了空缺,皇帝手上正好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能官,另一个是庸官。满朝文武百官不约而同地认定,能官会去富州,而庸官会去穷州。道理很浅显,能官大刀阔斧,肯定会将富州治理得更加繁华;庸官碌碌无为,纵然把穷州治理得一团糟又有多大损失?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皇帝最后把能官派往穷州,却把庸官派往富州。五年过后,监察御史巡查各州归来,向皇帝禀报地方官员的政绩。监察御史在奏章中说,能官到了穷州后
期刊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杂志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由此,奥运和世博两颗梦想的种子便深深植于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们成为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成为心中难解、难舍的情结。  回首这个波澜壮阔、千回百转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感慨万千。2008年,我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如火的热情奉献了一届“无以伦比”的奥运会,
期刊
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有致仕梦想的人,大多有着同样的经历:进入一种独特的教育体制——私学,使用千年来大致相同的教材——“四书”“五经”,经受繁琐、严格、层层晋级的考试,然后脱颖而出状元及第或者名落孙山败走科场。走上这条路的状元是庸才还是良将?造就这些状元的科举为什么历经一千三百年才最终被废止?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相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