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
[关键词]表现主义 电影 情绪与感觉
表现主义作为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现主义艺术家用文学、绘画、戏剧及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当时的时代潮流,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表现主义艺术是先锋艺术。电影艺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发展初期即与表现主义思潮碰撞,被表现主义赋予了新的美学内涵。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表现主义是大约在1908年开始在绘画以及戏剧领域出现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新兴艺术风格在德国表现优胜。表现主义属于兴起于20世纪初的反动写实主义的几个流派之一。表现主义的绘画往往运用大块色调或者运用动画卡通样的线条来完成构图。人物的脸可以扭曲往往表现出一种古怪阴沉的特点。建筑房屋往往扭曲着生长,路面有时深陷下去或者突兀起来。其实表现主义的出现是摄影以及电影出现之后的文化返潮显现之一。当人类可以完全写实的记录保存下客观环境之后,对于整个艺术界来说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威胁。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绘画走向了抽象主义的道路。因为在真实世界的复原上传统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已经无法与电影和摄影相抗衡。所以转向了用风格化的形式表现对象的内部世界。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于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的出现也成了理所应当的了。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从1919年-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上述法国先锋派电影中的各种美学流派一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在德国战败后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剧场和咖啡馆中,招贴画、广告画和装潢设计都被蒙上了一层表现主义的色彩。德国艺术家仍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的叙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对社会所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创造出那个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电影是表现主义较晚进入的艺术类型.这方面的影响更多地直接来自于其他的门类。首先是表现主义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创作思想的抽象,或者也可以说向表现主义电影提供了可以参照的主题。表现主义的作家们反对将写作定义为对现实的描摹,他们认为文学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作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在表现主义作家开来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与个案,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表现主义文学强悍而纯粹的美学宣言不仅只是反叛,是对二十世纪主流文化的悖逆,而且是一种在场的创造,是对时代疼痛的敏感与内省。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文章,回顾世纪初的文艺运动,将它看成是中产阶级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形式。
在表现主义作家的笔下,秩序是作为反秩序的结构而存在的。如果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时代中,我自己有可能就是A,也有可能是K,或者其他的字母或者数字,随着这种臆想到来的,是更加可怕的恐慌。我担心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或者别的什么动物,在某一个清晨或者人们在谈论礼节和仪式的傍晚,我突然看见自己的影子。听到人们的尖叫声,他们睁大了眼睛,用手指着我,可能有一些人还会跺脚。不管我是A,或者K,或者其他的任何一个数字,我都将是土地测量员或者莫名其妙被枪毙的囚徒。蹉跎,茫然,紧张,最终死于未知。
当这样的情绪从文字表现变为影像表现的时候,它拥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将镜头升向卡夫卡或者特拉克尔的世界,在那个被扭曲的、被隔绝的、被遗弃的世界中寻找题材。他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和表现主义的其他文艺类型一样,表现主义电影建立在本民族的心态基础之上,但他们蔓延的情绪显然不仅仅是在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民族发言。霍华德·劳逊在分析表现主义电影时曾指出,“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一般都是混乱的。有的影片表现狂人征服社会:有的表现生性残暴的人强行进行极权统治:有的表现男男女女听任超自然的摆布:有的把犯罪和堕落表现为人类社会必然具有的属性。大部分影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含蓄的批评。但有些批评只是低声表示不满,有些则冷嘲热讽地接受现状。更多的影片是表现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偶尔也流露出一线希望。”
[关键词]表现主义 电影 情绪与感觉
表现主义作为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现主义艺术家用文学、绘画、戏剧及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当时的时代潮流,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表现主义艺术是先锋艺术。电影艺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的艺术门类。在发展初期即与表现主义思潮碰撞,被表现主义赋予了新的美学内涵。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表现主义是大约在1908年开始在绘画以及戏剧领域出现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新兴艺术风格在德国表现优胜。表现主义属于兴起于20世纪初的反动写实主义的几个流派之一。表现主义的绘画往往运用大块色调或者运用动画卡通样的线条来完成构图。人物的脸可以扭曲往往表现出一种古怪阴沉的特点。建筑房屋往往扭曲着生长,路面有时深陷下去或者突兀起来。其实表现主义的出现是摄影以及电影出现之后的文化返潮显现之一。当人类可以完全写实的记录保存下客观环境之后,对于整个艺术界来说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威胁。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绘画走向了抽象主义的道路。因为在真实世界的复原上传统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已经无法与电影和摄影相抗衡。所以转向了用风格化的形式表现对象的内部世界。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于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的出现也成了理所应当的了。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从1919年-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上述法国先锋派电影中的各种美学流派一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在德国战败后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剧场和咖啡馆中,招贴画、广告画和装潢设计都被蒙上了一层表现主义的色彩。德国艺术家仍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的叙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对社会所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创造出那个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电影是表现主义较晚进入的艺术类型.这方面的影响更多地直接来自于其他的门类。首先是表现主义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创作思想的抽象,或者也可以说向表现主义电影提供了可以参照的主题。表现主义的作家们反对将写作定义为对现实的描摹,他们认为文学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作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在表现主义作家开来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与个案,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表现主义文学强悍而纯粹的美学宣言不仅只是反叛,是对二十世纪主流文化的悖逆,而且是一种在场的创造,是对时代疼痛的敏感与内省。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文章,回顾世纪初的文艺运动,将它看成是中产阶级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形式。
在表现主义作家的笔下,秩序是作为反秩序的结构而存在的。如果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时代中,我自己有可能就是A,也有可能是K,或者其他的字母或者数字,随着这种臆想到来的,是更加可怕的恐慌。我担心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或者别的什么动物,在某一个清晨或者人们在谈论礼节和仪式的傍晚,我突然看见自己的影子。听到人们的尖叫声,他们睁大了眼睛,用手指着我,可能有一些人还会跺脚。不管我是A,或者K,或者其他的任何一个数字,我都将是土地测量员或者莫名其妙被枪毙的囚徒。蹉跎,茫然,紧张,最终死于未知。
当这样的情绪从文字表现变为影像表现的时候,它拥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将镜头升向卡夫卡或者特拉克尔的世界,在那个被扭曲的、被隔绝的、被遗弃的世界中寻找题材。他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和表现主义的其他文艺类型一样,表现主义电影建立在本民族的心态基础之上,但他们蔓延的情绪显然不仅仅是在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民族发言。霍华德·劳逊在分析表现主义电影时曾指出,“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一般都是混乱的。有的影片表现狂人征服社会:有的表现生性残暴的人强行进行极权统治:有的表现男男女女听任超自然的摆布:有的把犯罪和堕落表现为人类社会必然具有的属性。大部分影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含蓄的批评。但有些批评只是低声表示不满,有些则冷嘲热讽地接受现状。更多的影片是表现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偶尔也流露出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