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已初具规模,而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学实践的关键。
中职计算机课程具有教学实操性强的特点,可以把“微课”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对“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该模式的应用,使中职计算机课程能够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课前视频自学和课堂教师和答疑解惑,但缺少课后复习环节;而“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研学案”进行先学后教,其教学过程是从课前到课中再延伸到课后,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为主体,以教师的答疑解惑与点拨拓展作为主导地位,但其教学过程没有发挥“微课”的优势。
“微课”资源的应用核心是创新性地解决网络教学问题,更是为了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根据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操性强的特点,可以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微课”视频教学与“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研学案”学习方式融为一体,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导学”教学模式。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微课导学”是在实操型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和“研学案”(也称“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提出问题、任务展示、总结提炼等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分组协作、答疑解惑、跟踪引导和评价反馈等方式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实操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微课导学”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课前“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前,教师要做的事情有: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然后制作教案和上课课件;最后制作“研学案”(即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资源。因此,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环境下,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对学生来说,课前要先熟悉教材,利用“微课”视频结合“研学案”实现导学功能,提前了解上课的重点、难点,在“研学案”上记录自己遇到的困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前,学生利用“微课”提前预习上课的基本内容,达到了“微课导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前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亲力亲为,分别发挥着设计主体和学习主体的作用。
2.课中“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中,教师要做的事情有: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环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协作;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单独解答;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采用分层教学。教师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
对学生来说,课堂上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适时利用“微课”视频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完成知识内化,强化学习兴趣;针对实操步骤记不清的地方,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边看演示内容边自己动手实操,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尝试自己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经过反复探究后最终解决的疑难问题,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有一个,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则成为最好的帮手。在实操课的教学中,“微课导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课后“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后,教师需要进行反思,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反思“微课”视频和“研学案”的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如何改进。并且还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教学论坛、QQ群、微信群)与学生课后交流,及時反馈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分享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总结教学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措施。
对学生来说,课后也要反思自己上课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对没有熟练掌握的内容借助“微课”视频复习,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因此,“微课”视频就是学生的家庭教师,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微课”来指导自己复习功课。若发现新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微课导学”的目的。
(三)“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节约师生时间、节省实操材料、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方式灵活;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动手实操型的课程教学,除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外,还适用于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音乐器乐课等多种实操性强和演示类课程的教学。师生可以在实操课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多个教学环节中组织教学。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大概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图形图像处理的考证、Flash动画和网页制作的学习、AE视频制作学习等。这些课程实操性都比较强,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来呈现,并且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把教师从“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要讲很多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有选择题、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上网等六大模块,这里就以“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微课导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预习
1.教师要根据“电子表格”的内容进行学生的学情分析,还要根据学生对“电子表格”内容的掌握程度(因初中已经学过一些内容)来设计“研学案”(即自主学习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在进行“研学案”设计制作时,教师既要考虑选用哪些微课视频和教学资源,还要考虑配套“微课”的具体内容和制作方法。
2.教师根据“电子表格”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设置单元格格式”“公式的应用”“函数的应用”“排序”“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图表制作”“数据透视表”等几部分难点教学内容,利用具体的实例分别录制8个“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内。
3.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导下,借助“微课视频”分模块开展自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者阅读学习材料,然后完成“研学案”给出的预习任务,同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创新思路记录在“研学案”中。
(二)学生在课中自主探究和教师答疑解惑
1.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上课环境和设备,然后用具体的实例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技术支持者、激励者和指导者。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每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例如:“统计全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在这个任务中就包含了“公式的应用”“函数的应用”“排序”“设置单元格格式”“图表制作”等相关的知识点。小组内成员每个人研究一个知识点,然后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经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后,可能还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再请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帮助,重难点就印象深刻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经过多次实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微课”导学、教师答疑、师生互动等环节,大部分小组都可以完成任务。
(三)学生课后复习提炼和教师反思总结
1.教师课后根据学生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找出“研学案”和“微课”视频中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例如:很多学生提出对“$”符号的应用不理解,这是因为学生不明白“绝对地址”的含义,而“研学案”中没有重点提醒学生“绝对地址”这个概念,并且“微课”视频中关于“绝对地址”的讲解不是很细致。因此,有必要修改“研学案”,提醒学生注意“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之间的概念区别;并且还需要再录制一节微课,用典型例题讲解二者之间的应用。
2.学生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作业,通过“微课”视频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例如:课堂上的任务中有高级筛选,其中对条件的区域的设置是前三行,而布置的作业就要求把條件区域改在“列表区域”的下方。若学生仍有不懂之处,就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筛选”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课程论坛、QQ群和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还可以跟踪指导课堂上有问题遗留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发布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操性较强的特点,结合目前“微课”研究热点,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部分,重新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网络空间背景下为实操型课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利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自己不懂的难题;到课堂上课时,带着疑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互动交流或请教老师,重点攻克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后通过复习、拓展、内化,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实现了“导学一体”。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中职计算机课程具有教学实操性强的特点,可以把“微课”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对“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该模式的应用,使中职计算机课程能够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课前视频自学和课堂教师和答疑解惑,但缺少课后复习环节;而“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研学案”进行先学后教,其教学过程是从课前到课中再延伸到课后,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为主体,以教师的答疑解惑与点拨拓展作为主导地位,但其教学过程没有发挥“微课”的优势。
“微课”资源的应用核心是创新性地解决网络教学问题,更是为了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根据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操性强的特点,可以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微课”视频教学与“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研学案”学习方式融为一体,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导学”教学模式。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微课导学”是在实操型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和“研学案”(也称“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提出问题、任务展示、总结提炼等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分组协作、答疑解惑、跟踪引导和评价反馈等方式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实操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微课导学”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课前“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前,教师要做的事情有: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然后制作教案和上课课件;最后制作“研学案”(即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资源。因此,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环境下,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对学生来说,课前要先熟悉教材,利用“微课”视频结合“研学案”实现导学功能,提前了解上课的重点、难点,在“研学案”上记录自己遇到的困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前,学生利用“微课”提前预习上课的基本内容,达到了“微课导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前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亲力亲为,分别发挥着设计主体和学习主体的作用。
2.课中“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中,教师要做的事情有:布置学习任务、创设教学环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协作;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单独解答;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采用分层教学。教师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
对学生来说,课堂上要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适时利用“微课”视频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完成知识内化,强化学习兴趣;针对实操步骤记不清的地方,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边看演示内容边自己动手实操,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尝试自己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经过反复探究后最终解决的疑难问题,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有一个,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则成为最好的帮手。在实操课的教学中,“微课导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课后“微课导学”的作用和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课后,教师需要进行反思,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反思“微课”视频和“研学案”的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如何改进。并且还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教学论坛、QQ群、微信群)与学生课后交流,及時反馈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分享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总结教学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措施。
对学生来说,课后也要反思自己上课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对没有熟练掌握的内容借助“微课”视频复习,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因此,“微课”视频就是学生的家庭教师,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微课”来指导自己复习功课。若发现新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微课导学”的目的。
(三)“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节约师生时间、节省实操材料、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方式灵活;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动手实操型的课程教学,除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外,还适用于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音乐器乐课等多种实操性强和演示类课程的教学。师生可以在实操课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多个教学环节中组织教学。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大概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图形图像处理的考证、Flash动画和网页制作的学习、AE视频制作学习等。这些课程实操性都比较强,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来呈现,并且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把教师从“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要讲很多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有选择题、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上网等六大模块,这里就以“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微课导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预习
1.教师要根据“电子表格”的内容进行学生的学情分析,还要根据学生对“电子表格”内容的掌握程度(因初中已经学过一些内容)来设计“研学案”(即自主学习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在进行“研学案”设计制作时,教师既要考虑选用哪些微课视频和教学资源,还要考虑配套“微课”的具体内容和制作方法。
2.教师根据“电子表格”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设置单元格格式”“公式的应用”“函数的应用”“排序”“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图表制作”“数据透视表”等几部分难点教学内容,利用具体的实例分别录制8个“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内。
3.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导下,借助“微课视频”分模块开展自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者阅读学习材料,然后完成“研学案”给出的预习任务,同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创新思路记录在“研学案”中。
(二)学生在课中自主探究和教师答疑解惑
1.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上课环境和设备,然后用具体的实例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技术支持者、激励者和指导者。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每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例如:“统计全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在这个任务中就包含了“公式的应用”“函数的应用”“排序”“设置单元格格式”“图表制作”等相关的知识点。小组内成员每个人研究一个知识点,然后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经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后,可能还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再请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帮助,重难点就印象深刻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经过多次实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微课”导学、教师答疑、师生互动等环节,大部分小组都可以完成任务。
(三)学生课后复习提炼和教师反思总结
1.教师课后根据学生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找出“研学案”和“微课”视频中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例如:很多学生提出对“$”符号的应用不理解,这是因为学生不明白“绝对地址”的含义,而“研学案”中没有重点提醒学生“绝对地址”这个概念,并且“微课”视频中关于“绝对地址”的讲解不是很细致。因此,有必要修改“研学案”,提醒学生注意“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之间的概念区别;并且还需要再录制一节微课,用典型例题讲解二者之间的应用。
2.学生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作业,通过“微课”视频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例如:课堂上的任务中有高级筛选,其中对条件的区域的设置是前三行,而布置的作业就要求把條件区域改在“列表区域”的下方。若学生仍有不懂之处,就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筛选”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课程论坛、QQ群和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还可以跟踪指导课堂上有问题遗留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发布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操性较强的特点,结合目前“微课”研究热点,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部分,重新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网络空间背景下为实操型课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利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自己不懂的难题;到课堂上课时,带着疑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互动交流或请教老师,重点攻克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后通过复习、拓展、内化,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实现了“导学一体”。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