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画家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把艺术家丰富的精神情感全都准确的表达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
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高中美术欣赏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扩散性、个体性等“模糊”的层面。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二、“模糊层面”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高中美术欣赏其实就是第二次的艺术创作,是对于艺术家第一次创作的再创作,在理解—循环——再理解—体验的过程中,去挖掘和体会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情感愉悦。所以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高中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可以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关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三、思考与展望
当今的教育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美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为目标,而学生的这种美术能力往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终身教育”已经深入人心,高中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过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不是对美术作品的量的累积,而是从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蕴,以此磨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想象能力。诚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能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加以研究和实践。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
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高中美术欣赏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扩散性、个体性等“模糊”的层面。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
二、“模糊层面”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成为欣赏主体
高中美术欣赏其实就是第二次的艺术创作,是对于艺术家第一次创作的再创作,在理解—循环——再理解—体验的过程中,去挖掘和体会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情感愉悦。所以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一言堂”的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2.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同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学生以前、现在、将来的欣赏结果是变化着的,即使一个偶然的生活经历也会改变其对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高中美术欣赏的内容中,往往都是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离今天实在太远了,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进行情感通融。鉴于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心理变化规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以学生为欣赏主体,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3.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可以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4.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在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关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
5.着重关注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
美术作品中的“模糊层面”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三、思考与展望
当今的教育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中美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为目标,而学生的这种美术能力往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终身教育”已经深入人心,高中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过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不是对美术作品的量的累积,而是从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蕴,以此磨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想象能力。诚然,美术欣赏中的“模糊层面”能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加以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