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革新与创造是卓越的,他的教学理念在影响杜郎口中学。换句话说,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大面积地将魏书生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如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跟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较表中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他们的相同点有三个:
一、他们的课堂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魏书生老师在描述目标时用“定向”的说法,就是确定每课时的学习重点。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得明确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而杜郎口中学的老师直接表述为“明确目标”,在此之前多一个环节——“预习交流”。杜郎口中学有一节复习展示课,学生分六组,每组大约10人,各组围坐。各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复习目标商量一下。有小组说“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小组说“背诵古诗”,有小组说“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有小组说“理解重点诗句”。接着就让小组在指定的板面上写题目了。
无论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还是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还是学生自己确定,只要在单位时间可以操作,可以达成就行。
二、他们的学习活动都激发学习兴趣
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人人有事情可做,时时有事情可做。在“自学——讨论——答题”三个环节中,魏老师根据每个同学具有的长项,都要求他们担任“小老师”,同学既要给他人当老师,又要当他人的学生。就“答题”来说,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和“担任小老师”这双重任务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角色在变,学习紧张程度也在加深。
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分组合作——展示提升”两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紧张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我们还以一节语文复习课为例,第一组同学在黑板上书写杜甫的诗歌《春望》内容,下面设计了注音题(搔、簪)、填空题(表达战乱中思念亲人的诗句)、简答题(你从《春望》中望见了什么?诗中的“抵”字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二组书写的诗歌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三组书写的诗歌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四组书写的诗歌是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五组书写的诗歌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六组书写的诗歌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诗的一旁都书写了题目。同学们一个一个就是“小老师”,这边书写完毕,那边一个组接着一个组来展示复习现状,展示思维过程和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己归属,每个同学代表小组来展示,谁都有荣誉感、责任感,尽力体现团队精神,学习兴趣就在学习小组内被激活了。
从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语文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课前和课堂上,善于刺激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帮助学习后进生增强自信,正如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的“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从心底里愉悦起来,保持一种快乐感;启发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结果,间接建立兴趣;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鼓励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在报告中这样对我们说:“老师进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和学生的距离越近,办法越多。”如果我们老师放下架子,像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讲究科学,开放搞活,师生互动,我们就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三、他们都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民主与科学。民主就是尊重学生这个客体,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开发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探究资源。科学就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研究出适应学生学习及自我教育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魏老师在三个阶段体现主体性原则,体现民主性原则,体现合作性原则,体现创造性原则,体现发展性原则。
⒈自学阶段:“自学”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⒉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三个过程体现教学民主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高积极参与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情境,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
我们在比较中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和魏书生老师一样具有亲和力,生动活泼,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思考和探索,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空间。先学后教,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式,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两者比较以后,我们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和魏老师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一样,都严格限定了教师的精讲的时间,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将魏老师的教学模式活学活用了,一个一个都变成了“魏老师”,将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了。
我们不禁想到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的话“教导员不应当在漠不关心地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而应当在和他共同工作和积极帮助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他们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认识受教育者,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攫取人的生命之源,提高教学效益。
魏书生老师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这样辩证地分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的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杜郎口中学的“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标语与魏老师提到的教育“平等”,信任学生的理念是相似的。
这样一来,就清楚地看到魏书生老师教育理念早已走出了语文学科,运用到英语课堂,早已走出了初中,在向两头延伸,深入人心,激发人们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如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跟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较表中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他们的相同点有三个:
一、他们的课堂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魏书生老师在描述目标时用“定向”的说法,就是确定每课时的学习重点。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得明确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而杜郎口中学的老师直接表述为“明确目标”,在此之前多一个环节——“预习交流”。杜郎口中学有一节复习展示课,学生分六组,每组大约10人,各组围坐。各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复习目标商量一下。有小组说“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小组说“背诵古诗”,有小组说“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有小组说“理解重点诗句”。接着就让小组在指定的板面上写题目了。
无论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还是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还是学生自己确定,只要在单位时间可以操作,可以达成就行。
二、他们的学习活动都激发学习兴趣
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人人有事情可做,时时有事情可做。在“自学——讨论——答题”三个环节中,魏老师根据每个同学具有的长项,都要求他们担任“小老师”,同学既要给他人当老师,又要当他人的学生。就“答题”来说,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和“担任小老师”这双重任务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角色在变,学习紧张程度也在加深。
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分组合作——展示提升”两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紧张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我们还以一节语文复习课为例,第一组同学在黑板上书写杜甫的诗歌《春望》内容,下面设计了注音题(搔、簪)、填空题(表达战乱中思念亲人的诗句)、简答题(你从《春望》中望见了什么?诗中的“抵”字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二组书写的诗歌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三组书写的诗歌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四组书写的诗歌是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五组书写的诗歌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六组书写的诗歌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诗的一旁都书写了题目。同学们一个一个就是“小老师”,这边书写完毕,那边一个组接着一个组来展示复习现状,展示思维过程和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己归属,每个同学代表小组来展示,谁都有荣誉感、责任感,尽力体现团队精神,学习兴趣就在学习小组内被激活了。
从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语文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课前和课堂上,善于刺激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帮助学习后进生增强自信,正如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的“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一个小小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从心底里愉悦起来,保持一种快乐感;启发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结果,间接建立兴趣;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鼓励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在报告中这样对我们说:“老师进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和学生的距离越近,办法越多。”如果我们老师放下架子,像魏老师和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讲究科学,开放搞活,师生互动,我们就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三、他们都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民主与科学。民主就是尊重学生这个客体,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开发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探究资源。科学就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研究出适应学生学习及自我教育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魏老师在三个阶段体现主体性原则,体现民主性原则,体现合作性原则,体现创造性原则,体现发展性原则。
⒈自学阶段:“自学”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⒉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三个过程体现教学民主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高积极参与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情境,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
我们在比较中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和魏书生老师一样具有亲和力,生动活泼,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思考和探索,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空间。先学后教,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式,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两者比较以后,我们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和魏老师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一样,都严格限定了教师的精讲的时间,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将魏老师的教学模式活学活用了,一个一个都变成了“魏老师”,将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了。
我们不禁想到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的话“教导员不应当在漠不关心地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而应当在和他共同工作和积极帮助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他们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认识受教育者,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攫取人的生命之源,提高教学效益。
魏书生老师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这样辩证地分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的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杜郎口中学的“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标语与魏老师提到的教育“平等”,信任学生的理念是相似的。
这样一来,就清楚地看到魏书生老师教育理念早已走出了语文学科,运用到英语课堂,早已走出了初中,在向两头延伸,深入人心,激发人们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