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作文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创新”。每写作文,总是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常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材料作为思维的基础,进行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使之产生出某种新的东西,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空白点”,即作者没有写到或略写的内容。笔者就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在这里,学生的想像力很重要,没有想像力就没有创造力。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发现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时,讲了两大段话,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失误联系起来,在亡国的悲痛中反思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小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讲话后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韩麦尔先生说这席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当时教室的气氛。笔者就在这三个“空白点”上,让学生作充分合理的想象,用不同方式进行描述,对小弗郎士听后的动作、神态用第三人称描述,对后两个空白点进行第一人称描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收到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作文,让学生的自由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形成新观念,也可激发学生寫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多向性
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思维的多向性,就是让思维主体(学生)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一些文言文,给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供了极好的材料。我们从一种视角去看问题,只能了解到这个视角范围内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就能使我们了解到更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一个全新局面。
例如,七年级学过一篇沈括写的《斗牛图》,在课文结束时,笔者问学生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多数学生只从画家角度去考虑,提出“艺术家要深入仔细观察生活”或“凡事不能凭主观臆断”。笔者就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如从牧童的角度,从藏画者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们马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从牧童角度去思考提出“敢于向名人挑战”、“要敢于说真话”等;从藏画者角度去思考,提出“不要轻视有实际经验的小孩子”、“不要迷信名人”等。如果要学生以此为材料写议论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材料,就容易写出深刻而又不落套的作文来。
三、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让学生由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所触发,在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示思维活动。这里着重谈谈逆向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的过程即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认识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或是针对某种认识进行否定。应该说,这是与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相左的。语文教材中可供进行逆向思维的材料是不少的。教师要积极发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平时的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说法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讲了第六册赏析课文《孔乙己》中后,为了激发学生逆向思维,设计《孔乙己中举》、《孔乙己还活着》、《孔乙己成了短衣帮》等作文题,让学生去写,让他们从课文结局的另一面去思维,组合出一个新的“孔乙己”形象。这样,在教学中就要力求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反向去思考,提出自己的与通常说法相左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因此,变通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一样,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层面。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如果能将发散性思维与变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一天,校门前不远处,一棵高大的柳树被风吹折了,笔者让学生去观察,原来折断的大柳树里有蚂蚁。笔者让同学们根据这一现象拟题,并确立中心,写一篇作文。不少学生能从柳树这一角度来拟题,如《枯心的大柳树》、《被风吹折的树》,但很少有人以“蚂蚁”为中心词拟题,立意也是如此,包括有些立意相当不错的。列举两类如下:(1)柳树之大让人敬畏,实质腐朽不堪一击,从而把柳树类比为当今社会的恐怖势力以及其他丑恶势力。(2)柳树表面没有坏,实质内心枯死,因而折断;从而由大柳树体验到人如果内心空虚,理想将破灭,生命也就失去意义。笔者对他们能用变通性思维构思立意大加赞赏,同时立即组织他们再去观察,并让他们多看看、多想想。记录下观察结果。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进步很快,遇到一些问题,总能想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
总之,如何激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用心去做,学生的作文思维会得以强化,作文能力会得以提高,肯定能写出富有创意的好作文来。
一、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空白点”,即作者没有写到或略写的内容。笔者就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在这里,学生的想像力很重要,没有想像力就没有创造力。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发现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时,讲了两大段话,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失误联系起来,在亡国的悲痛中反思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小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讲话后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韩麦尔先生说这席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当时教室的气氛。笔者就在这三个“空白点”上,让学生作充分合理的想象,用不同方式进行描述,对小弗郎士听后的动作、神态用第三人称描述,对后两个空白点进行第一人称描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收到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作文,让学生的自由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形成新观念,也可激发学生寫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多向性
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思维的多向性,就是让思维主体(学生)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一些文言文,给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供了极好的材料。我们从一种视角去看问题,只能了解到这个视角范围内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就能使我们了解到更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一个全新局面。
例如,七年级学过一篇沈括写的《斗牛图》,在课文结束时,笔者问学生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多数学生只从画家角度去考虑,提出“艺术家要深入仔细观察生活”或“凡事不能凭主观臆断”。笔者就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如从牧童的角度,从藏画者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们马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从牧童角度去思考提出“敢于向名人挑战”、“要敢于说真话”等;从藏画者角度去思考,提出“不要轻视有实际经验的小孩子”、“不要迷信名人”等。如果要学生以此为材料写议论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材料,就容易写出深刻而又不落套的作文来。
三、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让学生由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所触发,在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示思维活动。这里着重谈谈逆向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的过程即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认识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或是针对某种认识进行否定。应该说,这是与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相左的。语文教材中可供进行逆向思维的材料是不少的。教师要积极发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平时的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说法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讲了第六册赏析课文《孔乙己》中后,为了激发学生逆向思维,设计《孔乙己中举》、《孔乙己还活着》、《孔乙己成了短衣帮》等作文题,让学生去写,让他们从课文结局的另一面去思维,组合出一个新的“孔乙己”形象。这样,在教学中就要力求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反向去思考,提出自己的与通常说法相左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因此,变通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一样,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层面。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如果能将发散性思维与变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一天,校门前不远处,一棵高大的柳树被风吹折了,笔者让学生去观察,原来折断的大柳树里有蚂蚁。笔者让同学们根据这一现象拟题,并确立中心,写一篇作文。不少学生能从柳树这一角度来拟题,如《枯心的大柳树》、《被风吹折的树》,但很少有人以“蚂蚁”为中心词拟题,立意也是如此,包括有些立意相当不错的。列举两类如下:(1)柳树之大让人敬畏,实质腐朽不堪一击,从而把柳树类比为当今社会的恐怖势力以及其他丑恶势力。(2)柳树表面没有坏,实质内心枯死,因而折断;从而由大柳树体验到人如果内心空虚,理想将破灭,生命也就失去意义。笔者对他们能用变通性思维构思立意大加赞赏,同时立即组织他们再去观察,并让他们多看看、多想想。记录下观察结果。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进步很快,遇到一些问题,总能想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
总之,如何激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用心去做,学生的作文思维会得以强化,作文能力会得以提高,肯定能写出富有创意的好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