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名誉与荣誉
释疑: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名誉和人格的事。荣誉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它是因为自己的模范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给予的积极评价。
比如,王成假借本班同学李明的姓名,在网上捏造陈辉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王成的行为分别侵犯了李明和陈辉的姓名权和名誉权。初一学生小明被学校授予年度“学习标兵”,可不久因为与班主任顶嘴,他的这一荣誉被班主任剥夺了。这可以理解为班主任侵犯了小明的荣誉权。
2.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
释疑:社会保护是指社会在社会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在区别时需要注意:①社会保护是对所有未成年人都起作用的保护,而司法保护是对特定的未成年人,如违法犯罪、刑满释放、遭到性侵犯、需要司法援助、涉及相关案件、父母犯罪或离婚的未成年人。②社会保护是社会上的个人、组织、团体、部门通过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司法保护是公检法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为一些未成年人提供的专门保护。
比如,为了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国各地设立了“青少年维权岗”“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3.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
释疑:民族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政策通常是对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措施。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4.基本国策与国家战略
释疑:基本国策就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我国基本国策主要有:依法治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外开放等。
国家战略是指我国各个领域的总方略,现阶段主要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平崛起”战略、又好又快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等。十八大又提出“创新驱动”“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
5.最基本国情与基本国情
释疑: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约需100年时间。
我国基本国情主要有人口国情、资源国情、环境国情、科技国情、教育国情等。
6.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释疑: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兴衰荣辱与聚散离合的发展轨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品格和品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和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价值观。
民族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精华。
7.法制与法治
释疑:法制与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②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③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④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8.违法与犯罪
释疑:违法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狭义的违法,则是指严重地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9.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释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之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一般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是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据胡锦涛同志2011年7月1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述)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袁妮)
释疑: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名誉和人格的事。荣誉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它是因为自己的模范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给予的积极评价。
比如,王成假借本班同学李明的姓名,在网上捏造陈辉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王成的行为分别侵犯了李明和陈辉的姓名权和名誉权。初一学生小明被学校授予年度“学习标兵”,可不久因为与班主任顶嘴,他的这一荣誉被班主任剥夺了。这可以理解为班主任侵犯了小明的荣誉权。
2.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
释疑:社会保护是指社会在社会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在区别时需要注意:①社会保护是对所有未成年人都起作用的保护,而司法保护是对特定的未成年人,如违法犯罪、刑满释放、遭到性侵犯、需要司法援助、涉及相关案件、父母犯罪或离婚的未成年人。②社会保护是社会上的个人、组织、团体、部门通过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司法保护是公检法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为一些未成年人提供的专门保护。
比如,为了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国各地设立了“青少年维权岗”“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3.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
释疑:民族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政策通常是对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措施。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4.基本国策与国家战略
释疑:基本国策就是国家的基本政策。我国基本国策主要有:依法治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外开放等。
国家战略是指我国各个领域的总方略,现阶段主要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平崛起”战略、又好又快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等。十八大又提出“创新驱动”“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
5.最基本国情与基本国情
释疑: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约需100年时间。
我国基本国情主要有人口国情、资源国情、环境国情、科技国情、教育国情等。
6.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释疑: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兴衰荣辱与聚散离合的发展轨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品格和品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和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价值观。
民族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精华。
7.法制与法治
释疑:法制与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②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③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④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8.违法与犯罪
释疑:违法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狭义的违法,则是指严重地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9.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释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之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一般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是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据胡锦涛同志2011年7月1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述)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