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上海感动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真是变了,变得天翻地覆,变得更美了,更气派了,变得我认不出街区,走不来路了,它比下去了香港、新加坡和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都会了!
   我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安庆与上海同饮长江水,我们的关系就不同一般了,我为上海的巨变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73年的深秋,我到上海求医,乘长江的江轮顺流而下,轮船在江上航行两天一夜,才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尽管旅途漫长又寂寞,但我们安庆人需要到大城市去解决的问题,上海总是首选,长江是我们去上海惟一的一条路。不像现在,有铁路、高速公路,还有飞机。记得那时全国都在传达“四人帮”炮制的一个《学习上海市选拔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情况汇报》文件。上海的街头弄巷墙壁上,到处可见欢呼这个文件的标语口号,一些贴在墙上和悬挂在空中的纸头,被秋风秋雨打得发白,像破败的旗帜,在风中颤抖。领导时尚潮流的上海人的衣着,也引领着那时的潮流时尚,拥挤的南京路上看不到鲜亮和色彩,像一条受了污染的长河,翻滚着灰黑苍绿的浊流。那时上海的物资同样紧缺,副食品和大多数生活必需品都得凭票证购买。一位在医科大学任教的朋友也只请得起我夫妇吃碗肉丝面。我去看外滩,那天细雨迷茫,那些厚重石块垒起来的建筑,就像刻着历史的摩崖,发出沉重的叹息,我顿感心口憋闷,呼吸不畅。豫园留给我的记忆是凋零清冷,游人稀疏。
   1983年,上海青年话剧团根据我的小说《画魂》改编的话剧《女画家的前半生》在上海演出,我应邀去观看演出。我明显地感觉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上海人心头荡漾。第二年夏天,上海沪剧院根据《画魂》改编的《画女情》上演,我夫妇又应邀来沪,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那时还健在,她热情接待了我们,陪同我们和刘海粟夫妇一起观剧。我又觉出了上海人精神面貌的新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推涌下,我到上海的次数更多了,采访搜集资料到上海,观摩学习到上海,修改文稿到上海,还有作品研讨会和各式各样文艺活动,上海留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越来越好。
   某年,上海市政府在虹桥宾馆嘉庆堂为艺术大师刘海粟举行百岁华诞祝寿大典,我和海内外五百多位嘉宾应邀出席这一盛会。我从新建的虹桥宾馆的豪华气势,看到了上海经济的崛起,我从上海市出巨资新建刘海粟美术馆这一盛举,感受到了上海的大气派,我从这个祝寿盛仪,体会到了上海的博大襟怀。我预言上海的经济就要腾飞。果如我所料,这以后的上海一年一个样。
   1995年3月16日,刘海粟美术馆在海粟老人生日这天举行开馆典礼,我应邀出席。此时,我的《刘海粟传》也在上海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正筹划举办《刘海粟传》研讨会,他们得悉我要去上海,就决定把日子定在3月14日,通知我提早几天去。徐中玉、钱谷融、张德林、贾植芳、谷苇等诸多名家学者、海粟大师的夫人和他的门生们出席了研讨会。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振奋,上海在黄浦江上筑起了两座领先亚洲的著名的大桥,在人民广场边建成了令世界仰慕的上海博物馆,在浦东建了东方明珠塔。当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的江曾培先生陪着我乘车行驶在杨浦大桥上时,我的心几乎要飞腾起来了,我找不到可以表达我当时心情的词语,我激动不已地说,这感觉太美妙了!当我在新建的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馆和陶瓷馆中徘徊流连时,我像饮了太多的美酒,醉得一塌糊涂,心头便出现了种种美妙的图景,不禁浮想联翩了。当我站在整治一新的人民广场上,在鸽群的飞舞中,以造型独特、气魄恢宏的博物馆为背景拍照的时候,我的内心又掀起了激动的潮头,我在心里欢呼,为上海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喝彩。当我在友人的陪同下,登上东方明珠,俯瞰黄浦江和大上海时,我想了很多很多。
   199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新建的上海图书馆举办“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首发式和研讨会,并在淮海路新建的图书大厦举办签名售书活动。我因小作《陈圆圆·红颜恨》也跻身其间,应邀又来到上海。上海又变了,不但新的建筑层出不穷地崛起,街道也变新变美了,特别是我熟悉的淮海路,夜里行进其中,就有种行进在梦境之感。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这次途经上海。我一走出车厢,朋友们就把我迎上了他们的私家车,直接开到酒店,为我接风洗尘,又急切向我展示上海的新变化,当天傍晚,就陪我去访名人旧居一条街。我虽然从电视上知道有这么个景观,但过去从没去过。透过黄昏的光影,我仿佛走进了昔日的风景,我想象着郭沫若、叶圣陶、鲁迅……在那些风格各异的房子中进出。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陪我去了新天地,我误以为走进了巴黎的咖啡座,陶醉在异国情调之中。我看到了亚洲第一,有着尖顶的88层高的金贸大厦,专程去观赏了上海大剧院,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朋友们不但陪我去逛了城隍庙,观赏了辉煌的夜景,请我品尝了南翔蟹黄汤包和绿波廊的佳肴,还陪我到浦东陆家嘴,让我在那高楼大厦的丛林中感受现代大都市的风韵,请我在滨江大道上遥看对岸外滩。那已不是我三十多年前看到的灰暗岩石,而是一片金色构筑的不同风格的建筑,那是童话和梦境的风光啊。在上海的日子里,日日酒宴,餐餐海鲜,朋友们出手大方,有位朋友带着一千块钱来请我吃饭,几天下来,我感觉吃胖了许多,谁还说上海人小气?当朋友们陪我在正大广场8层咖啡厅临江席位上品味咖啡的浓香,瞭望着对岸上海和外滩那比银河还灿烂的灯海时,我又一次感动了,我为上海的美所感动,我心头就有了种洒满阳光的感觉,我的眼睛在不经意间湿了。
  
  
其他文献
2011年度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重大创作成果奖励揭晓  为了鼓励上海摄影家积极创作,努力实现“推新人、出新作”的战略目标,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在2010年创设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年度)重大创作成果奖励”。奖励分设不同奖金,根据每年实际情况,对获得重大创作成果的上海市摄影家进行奖励。最高奖项4万元,最低1万元,相关赛事包括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上
期刊
壹   1960年的11月初,我调来上海天马电影厂只有一个多星期,还没有下摄制组,每天就呆在助导场记组的办公室里看书。一天上午,一位身材修长、英俊而又显得十分儒雅的中年人踱进了办公室,我不觉眼睛一亮,他不就是我在银幕上见过多次的刘琼吗?   他径直朝我走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被他看得低下头来,只听他问道:“你就是陈蝉的爱人?”   我点点头,他又笑着说:“你找到一个好对象,她可是电影厂的
期刊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上海全市共有4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系,157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体系,近300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体系。还有一大批传承人被命名,一大批传承基地的设立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收获。去年非遗中心邀请专家组对全市188个项目责任单位作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在当前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
期刊
瑞芳老师这张既自然又传神的照片,是2009年1月14日在华东医院她的房间里被我妻子无意间拍摄的。她那坦荡真诚的开怀大笑不仅感染了当时在场的人,也让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好像都能听到她那特有的明快的爽朗笑声!  2009年的元旦过后,我突然接到瑞芳老师的司机小宋的电话,说瑞芳老师这几天常说起去年上海影协为她举办的九十大寿庆祝活动,特别是影协赠送的您的书法作品她非常喜欢,就放在电视机旁边每天都看。也许是看
期刊
微博作为一种舆论媒体、自媒介,具备什么性质?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既有报纸的性质也有电视的性质,它是全媒体。在微博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办一份“报纸”,而你的“报纸”影响力的大小将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同时又是可操纵性很强的通讯手段。说它是最彻底的民主是因为微博只需写寥寥几句话,只要知道怎么用微博,谁都能写,写得好坏也无所谓。说它可操纵性强,是因为微博中的声
期刊
我唧唧歪歪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底啥叫学习,啥叫教育。  那就让爱因斯坦说吧——  教育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这句话并非某爱原创,而是他引用一个叫乔治·萨维尔的剧作家的,看来他也喜欢引用啊。  有人觉得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能,而要这么说的话,中国学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可鹤立鸡群笑傲江湖。咱不就经常讥笑外国学生数学差乘除法都算不对嘛。但笑完了就开始纳闷儿,为啥咱这么努力将来却只能给
期刊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赛德克·巴莱》的喜爱和敬意。我满含泪水,看完后只是想问,这么好的电影今后还会有么?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史诗般的经典之作,讴歌了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台湾赛德克族人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统治者的英勇气概。一边是区区三百来人的“土番”原住民,一边是拥数千之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占领军,力量悬殊,对比鲜明。影片没有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而是在刀光剑影中真真实实地再现
期刊
主持人:近年的文学图书市场中,最受关注,且最畅销的,多是文学圈外的写作者写的作品。比如六六的《蜗居》、《双面胶》,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以及一度备受关注的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另外,还有不少业余作者写的类型小说等。相比之下,纯文学作家作品的市场表现普遍低迷,以至于有人直言文学的希望在圈外。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对这种所谓文学“圈内”或“圈外”的说法,是有保留的。也许,只有在我们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制
期刊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广大观众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的影像作品。与此同时,该片
期刊
作家阎连科曾经就作家和批评家的互动关系说过一段有趣的话:“批评家读作家的书是公开的;作家读批评家的书却是偷偷的。作家议论批评家,都是挂在嘴上,而且还多在批评家不在场的饭桌上;批评家议论作家,不仅挂在嘴上,还多公开在笔下的纸上。”不过最近,在上海作协的一楼大厅里,一批沪上知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却坐到了一起,为上海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新世纪批评家丛书》展开讨论。不同于之前诸多场“批评家们
期刊